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芜湖市发挥其皖江示范区核心城市作用的若干思考——基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

时间:2024-08-31

秦广虎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芜湖市发挥其皖江示范区核心城市作用的若干思考
——基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

秦广虎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芜湖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应当发挥其“先行先试”的先头作用,依托自身的特殊优势,结合支柱性产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在自主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区域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做好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任务。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作用

一、研究背景

受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产业机构优化与布局调整的需要,产业承接转移,提高经济发展效能已经备受国家重视,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产业承接转移的重要载体。

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 (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主要是基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皖江地区及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成立的,也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视察安徽指示精神而采取的具体行动。

素有“皖中之坚,长江巨埠”之美誉的芜湖市,是皖江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20世纪90年代,芜湖市被安徽省誉为皖江经济发展的龙头,皖江示范区设立后,芜湖市又被国家列为皖江的双核之一和沿江发展轴的中心城市。芜湖市如何在皖江示范区经济建设方面起到核心作用,做好产业升级与转移,发挥其联动安徽省内南北经济发展和“先行先试”的作用[1],是需要地方政府、学者专家不断的研究、论证和制定战略性的规划的,需要省市两级领导结合芜湖市自身优势和所处的特殊区域经济位置,统筹谋划,科学定位和合理引导发展。

二、芜湖市核心地位的体现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芜湖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北部,南靠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北接富饶的江淮平原,居华东中心位置,处在我国长江生产力“T”型结构布局的主轴线上,是沿江发展轴的节点城市,临江近海,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物流集散地。芜湖港是长江第五大港口,拥有安徽省最大的外贸码头,有5条铁路、2条高速公路,宁安城际铁路、合福高速铁路、芜申运河、芜雁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芜湖市是传统的徽商物流中心,是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2010年全市物流企业170多家。2010年芜湖市公路货运量9035万吨,铁路货运量121.58万吨,水路货运量7441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6609.4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8.3%、8.1%、31.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39.28万吨,增长26.6%;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4.28万标准箱①。

(三)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都位于皖江城市前列。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2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722.62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36.80亿元,增长12.4%。截止2010年末,芜湖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不含筹建)9家,其中国家级3家,数量与合肥相当,占全省国家级开发区总数的三分之一。2010年末来芜湖市投资的企业总量和高新技术企业位于皖江城市前列。

(四)教育、科研机构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强和机制逐步完善。2010年末,芜湖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3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总数仅次于合肥,在人才培养、科研研发能力方面也位于皖江城市前列。

三、芜湖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发挥核心作用的若干思考

(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自主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芜湖市在皖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特殊优势,不断自主创新,驱动皖江经济快速发展。自主创新方面,芜湖市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政府要结合自身优势,加大对自主创新的宣传和投入力度。自主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在区域产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招商引资政策、科学技术创新方面,要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发挥区位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依托芜湖市现有的汽车、新型材料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高起点承接发展汽车、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等产业,在招商引资政策方面要对关键领域、创新能力强、节能环保的企业给予适度优惠倾斜。加大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高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市内高科技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并给予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企业要重视自主创新,重视自身的研发。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备受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依靠企业自主创新[2]。芜湖市的汽车、新材料、电子等涉及高科技产业和皖江示范区重点经济建设领域,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高科技人才,推进自身产品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市内及周边科研院所合作,构建校企创新服务体系并将企业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来抓。

(二)注重打造支柱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芜湖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仅要主动承载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还要不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皖江示范区区域规划,明确指出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是芜湖市主导产业,在承接我国长江中下游产业时,应主动承接此类产业并发展壮大,发挥其先头驱动作用,新兴产业的培育是提升芜湖市产业承载力重要举措。

1.发展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型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随着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而不断壮大起来的新兴产业。芜湖市具有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的基础和优势,芜湖市应当把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例如加快推进三安光电、德豪润达LED、信义光伏玻璃、明远光伏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发展节能照明灯具、节能电机、建筑节能产品,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形成LED光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2.发展装备制造产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芜湖市发展装备制造业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劣势,例如总量规模小、带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仍处于中低层次,各类开发区集聚效应不强等。芜湖市应当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和检验检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水泥和成套机电设备,矿山机械和煤炭综合开采设备、起重运输设备、输变电设备。发展大型、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提高数字化精密加工装备制造水平,做好芜湖市美的空调器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发展低能耗、超静音、智能化的高档空调器。

3.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芜湖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抓好信息家电产品升级,加快信息家电配套业发展,完善信息家电产业链,打造国内重要的信息家电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推进汽车电子研发中心、信息平台,试验和测试平台、技术孵化平台建设,推动汽车电子企业和汽车整车企业、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好发展前景的汽车电子企业,建设芜湖市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园。

(三)加大创新型和高科技专业技术等人才培养

示范区的发展,将是安徽经济的大跨步发展,产业承接转移更需要专门的、新型的企业家和创新型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芜湖市作为示范区核心城市,要本着“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深入研究,以构建能够推动芜湖市以及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人才队伍[3]。

1.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一方面芜湖市可以依托市内及示范区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区内培养与国际交流相衔接,建立开放式培养体系;结合市内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综合利用政府的政策导向,通过自主创业、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特聘兼职、担任顾问等形式,大力集聚和吸纳国内及世界一流的人才和团队。一方面通过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建设,依托市内及示范区经济建设重点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工程和重点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创新团队。

2.做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具有良好经营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员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芜湖市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托市内的知名企业、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国际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战略管理和跨文化战略管理能力。可以建立支持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援助机制,为企业家提供培训路径,定期选派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知名大公司接受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激励企业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开展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后备计划、优秀人才推荐等活动,建立企业高层人才库,为优秀企业家的选拔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对为示范区乃至社会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4]。

芜湖市目前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15家 (不含筹建),要以现有的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例如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汽车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外贸码头六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园区,主要以承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家用电器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为主[5]。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现已成为安徽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皖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龙头,是我国中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创新要素活跃的区域之一,以承接节能环保、生物科技、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

芜湖市要依托这两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管理机制,联动其他开发区,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地和龙头。

(五)加强基础施舍建设,营造高标准营商环境

皖江示范区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在投资环境和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与泛长三角及其它地区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单靠市场力量自发地承接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营商环境[6]。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做好水、电、煤气的保量供应,基础交通、娱乐文化设施,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土地资源环境、交通和人文环境等的合理规划,为来芜的企业提高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投资政策方面,政府可以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市内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贷款贴息以及风险补偿等;在金融政策方面,加大市内各金融机构对产业转移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外贸政策方面,扩大芜湖市与区内各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贸易往来,加强区域合作,带动皖江企业深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逐步实现与长三角地区贸易监管的一体化。

注:

①资料来源芜湖统计信息网 “2010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

[1]丁家云,金泽虎,许宗凤.皖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以马芜铜宜四市为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7.

[2]张娟娟.沪苏浙皖给力皖江示范区建设[J].江淮,2011,(14):23.

[3]秦广虎,夏莹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体制创新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68.

[4]李学鑫,苗长虹.产业转移与中部崛起的思路调整[J].湖北社会科学,2006,(12):26.

[5]王磊.产业承接集中区快速发展路径分析——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33.

[6]孙叶,刘军.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合作推动新兴产业转移[EB/OL].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1/01/16/003671577.shtml,2011-06-07.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Wuhu City plays its central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in Anhui province——In the pro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Qin Guang-hu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 china)

Wuhu,as a critical city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should play its"pilot"central role,rely on its own special advantages,combine with the pillar industries and industrial parks,give intensify support on the innovation,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regional cooperation,investment and capital attraction,connect with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make scientific plan to do well i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area; central role

F127

A

1672-0547(2012)03-0064-03

2011-12-19

秦广虎(198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及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和路径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编号:11YJC790094),安徽工程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体制创新研究》(编号:2012rzr001)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