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12年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及专题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4-08-31

2012年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及专题研讨会综述

为进一步推动财政学教学理论与方法创新,加强各高校在财政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与专题研讨会于2012年6月9日至10日在铜陵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的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关于财政领域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二是民生财政;三是宏观经济及财政政策;四是财税学科建设。

各位专家围绕上述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表达了各自的学术观点,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诸多思想火花。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马海涛教授和武汉大学吴俊培教授主持。现将这次会议研讨的主要论题综述如下:

一、当前财政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探讨

(一)对公共品概念的理论阐释

河北经贸大学张晋武教授围绕财政学理论中最基本的命题——公共品概念的主客观之争,主张坚持客观化的概念阐释,承认公共物品的客观属性,但应放松政府职能界定对公共品的概念依赖;同时指出公共物品不等于公共利益,应从公共利益最大化角度界定政府的职能。

(二)关于税收分类的逻辑延伸

上海财经大学朱为群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现行常规税收分类存在逻辑上的疏漏,认为税收分类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要有利于提供有益的税收信息。他在基于课税基础的消费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的主流分类基础上,提出还可以从税收收入的合法性角度将税收分为合法税收和非法税收;从收支用途的角度将税收分为通用税和专用税;从税收显示方式的角度将税收分为显性税收和隐形税收等更为有益和有逻辑的税收分类方法,为充实完善税收分类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关于预算透明度问题的讨论

预算透明度是当前理论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对此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用直白的语言构造了一组关于财政规矩的“主仆”对话,试图对财政领域的预算宗旨、征税权力、预算公开、预算完整性、预算审批和调整权限等若干理论问题予以通俗解读,暗指预算法必须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精神、税收立法权应回归人大、预算公开要作出法律规定,同时应将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充分保障人大的预算审批权以及限制政府行政部门的预算变更权等学术观点;同时西南财经大学马骁教授则就委托人如何获取代理人真实信息的问题作了跟进的论证。他指出事实上“主仆”的选择依赖于对对方信息的掌握;而委托人获取代理人信息的手段主要由两种,一是“警察巡逻式”;二是“火警警报式”。两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截然不同,必须为委托人制定一种有效参与财政决策和执行的制度,在“激励-约束对称”基础上确保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信息公开,并有效降低信息成本。

(四)关于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志勇教授针对当前财政体制的诸多弊端给出尖锐的评判。他首先指出财力和财权是不同的概念,财政体制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财力与事权的匹配。而土地财政、地方负债则是地方获取非正式财权的手段,财权的紊乱必然导致分税制体制缺乏合理的根基;其次他还提及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的“省管县”制度不仅没有合法依据,同时缺乏可行的体制基础,且不利于增长极和中心城市的培育。陈教授还提到税制改革应有整体思路和顶层设计,主张将不动产税、环境税、行为税及部分消费税、所得税纳入地方税系之中。

吴俊培教授在该单元的点评中精辟地归纳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几大转变,一是经济学由供给决定需求转化为需求决定供给;金融学由存款决定贷款转为贷款决定存款;财政学由收入决定支出转化为支出决定收入。这些转变均折射出政府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二、关于民生财政

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有着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既是民意的集中反映,也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要转变,是国家快速发展、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公共财政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如何恰当把握民生内涵,分析民生现状,并从财政领域找准支持民生的政策策略,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议题。会上诸多学者围绕“民生财政”这一议题展开交流,既有系统的理论梳理,也有实践层面的经验论证。

天津财经大学武彦民教授总体论证了民生财政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民生财政应重视科学决策,保基本、重效益,同时应将民生财政看做整个公共财政运行体系的一部分,统筹兼顾,总体平衡;公开、透明亦是民生财政的题中应有之义。安徽财经大学李冬梅教授则强调民生财政是一种受制约的财政、是一种还权于民的财政、是一种民富的财政。它是公共财政的政治学体现,也是公共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实践过程中应有序推进。此外上海财经大学刘小兵教授则基于“农民是不是无税公民”的争论探讨民生财政背后的逻辑。他从批判的视角指出民生财政实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现行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下,要让民生财政落到实处,必须改变现有税收体制和征税方法。而当前减税的着眼点应是具有累退性的间接税,重点是增值税和营业税,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保障民生财政的落实。江西财经大学肖建华副教授则从公平视角、城乡差异背景以及建立一种对公共服务均等诉求的有效保障机制等角度探讨了当前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东北财大张海星教授选取了民生领域最为关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展开论证。她立足中国“全民医保”的目标,对新医改方案实施三年来的成效进行了客观评价,并在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不同模式的比较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应借助政府购买医疗服务提高公共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效率。安徽大学李光龙教授则介绍了安徽省民生工程的做法和经验,回顾了安徽省07年以来民生工程的具体实施状况,总结其成效并分析其问题,并对“十二五”时期安徽省民生工程的计划及执行情况予以展望和评价。

三、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它既能从总量上对国民经济进行平衡和引导,也能在微观层面通过具体的政策工具调节和影响产业结构。山东大学李齐云教授在理性评判当前经济形势基础上,提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要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适时确立积极财政政策的新标准;同时他还质疑近些年结构性减税和税收总量持续增长之间的矛盾,剑指减税策略背后的局限性。铜陵学院马克和教授立足铜陵本土实际,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视角,指出铜陵市经济转型必须注重产业的接续和替代,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完成铜产业一枝独秀向多业并举的转变。作为刺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税收政策的“造血”功能在政府干预市场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效应,并建议将政策着力点集中在所得税方面。

四、关于财税学科专业建设

围绕高校财税学科及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各位学者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马海涛教授提出首先应从横向上逐步实现财税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之成为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此外还应从纵向上充分挖掘专业内涵,做到人无我有,打造本校财税学科特色;马骁教授指出学科建设重在人才培养,高校更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而非当下的就业率。作为财政学的教学研究首先要有大局意识,此外还应关注微观主体的经济利益;吴俊培教授指出大学建设应摒弃功利性的目标,避免浮躁心态,夯实底蕴,切实发挥大学的功能;陈志勇教授围绕地方应用性高校如何立足本土、培育地方特色方面提出想法和建议;朱为群教授则倡导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育观,强调对学生既要引导,也要尊重,并教给他们质疑的态度和独立的思想。此外与会专家还围绕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会议不仅触及财政领域的基本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更是一次商讨财税学科专业发展的经验交流会。各位学者见仁见智,让与会者共享了一场学术思想的饕餮盛宴,也为铜陵学院如何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了诸多借鉴,这次大会必将为学院财经学科专业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执笔人:刘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