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澜汀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中原汉墓壁画线描图绘与中国画的用线艺术
刘澜汀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中国画的线条是最简练、概括的基本造型语言。中国历代名家的绘画艺术,无不以各种线条的变幻组合和扩展延续而构成。从中原汉墓壁画线描图绘来看中国画线条不但有非凡的表现力,而且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讲究闲淡的力度、速度以及情感的表达。其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作者意念、思想、情感的手段。
中国画人物;线描;形式美
中原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是迄今发现的能够代表汉代绘画发展水平的艺术作品。其深沉雄大的气势和古拙质朴的绘画技巧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代是我国封建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经济繁荣,国势强大,儒道思想的盛行,导致汉代厚葬风靡。而汉代墓室壁画作为汉代绘画重要的表现形式,值得关注和研究。汉代是中国绘画各种表现技法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原汉墓壁画基本上代表了当时中心地区的绘画水平。不论从数量、内容、题材和延续时间上,中原地区汉墓壁画为全国其他地区所罕见,可谓汉代绘画艺术的集中地。中原地区汉墓壁画图像蕴含了中国早期绘画技法形态的雏形,汉代画工在墓室壁画中创造了充满内在张力与运动美感的和谐图式。那些饱含着情绪、信念和动机的线条和墨色,以静止、固定的视觉形式显现着早期人类绘画的行为方式与技法模型,并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寓意、精练的线描创造了非凡的表现力。线描是中国画的精脉,是表达物象结构的骨架,是主观意识、情感的表现手段,是中国传统绘画最简练、概括的基本艺术语言,也是人格、道德和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浮星泛月的长江大河,留下来无数旷世杰作。中原汉墓壁画线描不仅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且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
早在远古先民创造的岩洞壁画、彩陶纹样和帛画中,线,作为中国绘画最原始的表现行式已初露端倪。从东晋顾恺之紧劲联绵,被誉为“春蚕吐丝”“行云流水”的“高古游丝描”,至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线的脉络清晰可寻。到了宋代,当时称之为“白画”(即白描)的线描艺术,已日臻完善,其造型特征从样式走向程式并成为历史的经典。如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维摩洁像》,显示了“又流丽又谨严而且强力”的线条的内在美[1]。宋代佚名的《八十七神仙卷》,以其卓越的人物塑造,富有韵律的线和画面结构,准确而生动的用笔,构筑了一个流光四射的线的艺术王国,而线条运用得巧妙,就像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得心应手地在键盘上运用十指那样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不朽杰作无不闪烁着线在中国绘画中的光彩和魅力,而中国绘画也正是基于线的原发形态,才得以发展、创造、绵绵传承。
中国画的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直接作用着造型;同时,它又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功能,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知道,线在自然物象的外表是不存在的,线是人类主观意识对客观物象感知的提升,是客观物象的一种假定表意的承载体;是主观审美意识对客观物象的束缚,剔除了非本质的表面细节的迷惑,从本质上传达了物象的形态和常恒品质,使认识机能与精神本质达成和谐,寻绎写意传神的本质所在。同时,中国画对线的运用,也是画家主观意愿的自我心灵的释放,它不仅浓缩和蕴含着画家的情志、智性和艺术追求,而且也反映了画家在营造物象的过程中,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的参悟和创造的过程。
线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和中国艺术审美特征有着密切关联外,也和书法艺术的影响密不可分。元代赵孟頫的论画诗中把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说得很直截了当:“石如飞白木如留,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书法与绘画在线条和用笔上的相通之外由此可见一斑。
中原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其古拙的艺术风格和娴熟的绘画技法曾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是迄今发现的能够代表汉代绘画发展水平的艺术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代表性的洛阳汉墓壁画,渊源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以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那些生动形象、奇形怪状的绘画艺术背后,蕴藏了汉代先民对天地自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了他们对生命世界的永恒追求,展现了中国神秘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洛阳汉墓中的卜千秋壁画把现代人带到了一个神话般的“尚意”境域,可以说,集中体现了汉民族文化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古代汉民族的宇宙观念、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传统人物画造型强调“以形写神”,“意象”造型,这是传统文化审美特征的产物。由于“尚意”的造型原则,人物线描发展到唐代的鼎盛时期,产生了程式化。明清画家廷续这一程式并出现了“恪守法格,专以形似”的不良风尚,囿于客观模拟,以致雕镂刻画,巧密太过,陈陈相因,致使工笔人物画逐渐走向衰败。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西学的再次东移,中国画家对线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面对面的直接写生成为人物画最基本的训练六式,而如何引入“写意”这一传统的造型观,强调“尚意”的重要性,也就成为了现代人物线描造型的切入点。
“意”作为中国画直要表述的精神内核,是衡量和界定中国画存在价值最重要的象的。“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肱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立意”是表“意”的形式,恪守“意”的精神实质做是中国画创作思维的灵魂。而“意”的产生指的是物质外部要素传达的含意在画家理想观念中的折射,是画家内在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物象沟通和认同的结果,是画家潜在品格和气质在自我心灵力量的召唤下,通过主体对客体的变易得以自由地抒发。只有明确了“象”和“意”之间“意”为启的原则,才能“立万象于胸怀”。更重要的是画家个体的天性、情思和理想与气“气韵”合而为一,把自己和传统融为一体,知觉活动更具概括和深刻性,这样才能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达到“尚意”而创意的目的。
遵循中国画“尚意”的造型原则,创造有意味,有美感的“形”,造型意识和造型能力是其关键。中国画强调“以形写神”,明代王绂和石涛明确地把中国画的造型性归纳为“不似之似”,而齐白石的“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论述,“神”是形的主导,形意兼备。“神”指的是表现对象的典型性而言,如果丧失了典型特征,造型中的“神”也就无所依托,失落成不可捉摸,虚无飘渺的玄学,沦为空泛平庸的躯壳。而“不似之似”也并非否定形似,它是对一味追求外形逼真的愚昧模拟的批判。“不似之似”是对更高层次——神似的向往和回归。中国画的神似包含着主客的全一它在反映外物气质和性格特点的同时,渗出透着画家的情思、理想和智慧的冥想之光。同时,中国画的造型法则,也体现了线在造型手段上的制约。中国画造型的线原本就不是客观物象的真实存在,而是抽象了的虚拟性的亦佳真非真的视觉语言,也正是这种亦佳真非真的造型形式的制约,使其超越了具体物象的一般化,强化了物象的典型特征,使其赵具概括、简约和能动性,从而提炼、取舍创造出“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真实和“真闷”,达到源于自然妙超自然,源于客观物象,又超以像外,创造出有意味的“形”。
有意味的“形”的创造必须先有意识。这种造型意识就是画家愿有的自发灵感在观察中的大量闪现的一种创造“形”的思维。画家的审美,依靠自身的智性,在情感的作用下与自然物象产生认同,而这种心理经验的认同感和情感一旦被激活,便立即被引入到审美领域,心理预期的需求,就会在视觉的观察中得到反馈,视觉在“象”的遨游中愉悦了性情的追求,自然的物象随着画家的意志而变易,因此,“由物生情,由情生象”,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在表现对象典型牲相对真实的基础上,以主观内蕴的审美追求与对物象本质的体悟为主导,大胆概括,取舍、夸张、独具匠心的创造,形成多样的“有意味的形式”。
线,作为中国人物画线描惟一的表现语言,线条的形态、组织,结构和形式美感是线描艺术最基本的表现特征。谢赫在“六法”中把“骨法”置于“应物”之前,就已经铺垫了书法的“用笔”作为中国画线的“用笔”和“象形”的基础。唐代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形的意义能不能与形象的构成得以具体的表达,都归之于“用笔”。而“用笔”、“骨法”或“骨气”都是画家感悟物象的视觉样式,即线的形态是对物象本身性进行综合感觉的符号抽象——程式,如古人的“十八描”。线的形态大致可分为二类:一为行笔较缓,压力均分,线型精细变化微妙含蓄的游丝描和铁线描等;二为行笔较快,压力不一致,力多用于线的中段部分,线型变化较丰富的柳叶描和行云流水描等等。人物线描的各式是中国传统绘画对艺术规律探索的结晶,它为线的组织和运用提供了依据使初习者已入手便有章可循。同时各式的创造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滋养才能使各式得以生存和发展。程式虽然为线的组织和运用提供了可操作性,但真正地掌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才能获得,人物写生的实践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必由之路。
“骨法”“骨气”的形成与造型、画面构成、意境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笔也就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中国传统画论则特别强调树骨养气的用笔之道,用笔要沉着有力,有气势,尚变化。中国画的线是人物线描的骨干,古人有“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如高峰坠石”之说,就是指用笔之气势,潘天寿先生说得很透彻:“线以骨气为质。由一笔而至千万笔,必须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行云之飘渺于太空,流水淌行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气行也。”说明了中国画用笔取势的重要性;而用笔的变化忌于刻板僵滞,通过运用线条的长短、精细、刚柔、强弱、轻重、疾徐、顿挫、抑扬、擒纵等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的轮廓、体积、质量、虚实、阴阳、动静等艺术形象和艺术效果。“宜圆、宜平、宜重、宜留、宜变”,这是黄宾虹先生对中国画线条用笔的概括和总结。也正是缘于中国画强调用笔之道,中国画的笔线具有了很高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科最早把线条作为艺术形式美而应用于人物衣褶,并逐渐分为若干类型。明汪砢玉《珊瑚纲》列有“古今描法十八则”,例如“高古游丝描”,紧密连绵,如春蚕吐丝,见于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铁线描”,见于唐图立于《历代帝王图》卷;“柳叶描”,亦称“董菜条”,见于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卷;“战笔水纹描”,见于唐韩滉《文苑图》;“马蝗描”一名“兰叶描”见于南宋马和之《幽风图》;“折芦描”,见于南宋梁楷《六祖国》,如此等等。人物衣褶本是随着人体的动,静,而有种种开关它们是客观存在,然而古来这么许多人物画家为什么创造出如此多样多线条描法或艺术表现形式,并认为它们是“美”的,而加以运用,并且在一生创作中一贯地使用呢?这里面存在着画家的审美意识,表现为取象造形——线条——用笔——韵律——审美趣味,诸环节,它们既组成艺术形式美。
“人物线描,以线造型,以线本身的节奏、流转、提顿和线条组合的疏密、方圆、长短、动静构成形式美感,有明显的平面特征,这也许就是东方艺术的主要造型特征。”[2]
线描依靠线条的前后穿插来对结构与空间进行联想。线描中所能提示的空间,介于二度空间之间,以前与后、左与右的遮叠、衬托,排列来实现,线描的形式感与装饰美,多由衣纹的组织来完成。线条的张弛、疏密、疾迟、转折、漂沉的不同变化,便有“吴带当风”“曹衣世水”等样式;便有《八十七神仙卷》的万线齐奏一曲清丽乐章的和谐美;便有陈老莲的奇倔造型。
线描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描绘方法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在人物、花鸟、山水画中都需要运用线条来描绘物象。中国画人物线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画特有的观察方法,并有着其它艺术开式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不论是学习中国绘画,还是在实践中运用中国绘画的形式,都会涉及线条。它具有艺术语言的本质特色所蕴含的内容深刻广泛。不仅需要用技法的学习来感受它,而且需要体验的过程中加深认识、调整认识的角度。线描艺术经过千万年的提炼,把线发展成了一种成熟,高超的表现语言。线条本身没有立体效果,但在中国平面造型的画风中,线条具有丰富的表现内涵和高度的形式美感。
中国画人物线描艺术,可谓源远流长。它所呈现出的独特的审美价值,使人物线描艺术以其丰富的内蕴和高度精粹的形式美成为东方艺术风范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和审美意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如今西方艺术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画坛,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会为中国画人物线描艺术的创造提供了众多生发的可能性。中国画的人物画线描形式美不仅给人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而且包含一切美的意象。从古代的吴道子、范宽到现代的黄宾虹、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周思聪、孙家英等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深厚扎实的绘画线描功底和渊博的学识,精甚的艺术造诣,高尚的情操与博大的胸襟。
[1]魏为.线条艺术教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2]王力,朱光潜.怎样写学术论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2.
[3]莫各伯.中国画造型[M].广州: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107.
[4]魏为.线条艺术教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国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XianmiaoTu From Zhongyuan Murals Painted By The Han And The Art Of Chinese Painting
Liu Lan-ting
(Wanxi college art,Luan Anhui 237012,China)
Chinese painting line is the most succinct,summarized the basic modelling language.Chinese imperial painting art of masterpieces in all sorts of line,all of the remains and changeable combination and expanded form.XianMiaoTu from zhongyuan painted murals in the Han Chinese painting line is not only see have special expression,and rich rhythm and metrical sense,exquisite idle light strength,speed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Its role beyond mold physique,become express the author requirements of thoughts,the means of thought,emotion.
Chinese paintings character;line-drawing;formal beauty
J222
A
1672-0547(2011)01-0074-02
2010-09-27
刘澜汀(1973-),男,安徽宿松人,皖西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绘画艺术。
200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原汉墓壁画线描图式及图绘风格研究》(编号:2006FYS003)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