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石楠及其传记创作研究综述

时间:2024-08-31

韩袁红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石楠及其传记创作研究综述

韩袁红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石楠是当代中国重要的传记作家,对石楠传记的研究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研究界对其在传主选择、主题确立、写作风格等方面的个人特色有了较多的认识,但对其创作精神背后更为深厚广阔的历史原因、其传记文学创作在新时期传记文学发展史中的独特性等问题还未充分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间。

石楠;传记;综述

安徽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传记作家石楠,1938年出生于安徽太湖县李杜乡笔架山下,这富有传说意味的地名似乎已经预示她日后将取得的文名。石楠确实取得了卓越的文学成就:1982年底,其12万字的处女作《张玉良传》问世,即在文坛掀起热浪,人民文学出版社改书名为《画魂》出版。《画魂》成为80年代初中国最畅销书之一,20多家报刊转载,10多个电台连播,台湾出版,日、法、美等国正在翻译出版,长春、上海和香港、台湾、泰国都表示了要改编成电影的意向……石楠在人生中年,历尽坎坷之后,向社会向历史显示了自己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1]。随后,石楠再接再厉,先后完成《美神·刘苇传》(1987)、《寒柳·柳如是传》(1987)、《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1991)、《舒绣文传》(1992)、《回望人生路:亚明艺术之旅》(1993)、《沧海人生·刘海粟传》(1994)、《百年风流·刘海粟大师的友情和爱情》(1997)、《不想说的故事》(1997)、《陈圆圆·红颜恨》(1998)、《张恨水传》(2000)、《海魂·杨光素传》(2000)、《艺术“叛徒”刘海粟》(2003)、《另类才女苏雪林》(2004)、《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等独特传记作品,2005年被评为“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她亦创作有长篇小说《真相》《生为女人》,中篇小说集《弃妇》《晚晴》以及散文集《爱之歌》、《寻芳集》等,获“安徽文学奖”、《清明》文学奖、“红烛奖”等10余项奖。石楠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她以独具特色的传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烙下自己的印迹。她的其他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成其传记创作的扩展和补充。对于石楠尤其是其传记文学创作的特色,从其传记问世开始,就有相应的研究,2005年出版的《石楠文集》第14卷,经由石楠本人选取,收录了较有代表性的67篇。随着石楠创作的继续,对其新老作品的评价研究也在继续。这些研究,注意到了石楠传记创作的传主选择、主题确立、写作风格等等独具石楠个人特色的方面,但对是石楠传记在新时期文学中出现的相关因素,以及由此反映的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传记文学的一些根本问题,研究尚不够充分也不够深入。

石楠是以《张玉良传》即《画魂》开始其传记创作的,其传记的个性特色大多在这部作品中基本奠定。石楠传记研究第一层面关注的正是这一问题。宗灵指出,石楠是传记小说作家中一位精心选择“类我”角色的作家,苦难与奋斗是她与传主共同的生命主色调,她咀嚼着自己的人生苦难去体验传主的人生苦难,她借助自己的人生苦斗去关照传主的人生苦斗,她犹如本色演员理解角色那般,实践着“传者为被传者雕塑人生,也用被传者注解自己”的创作理想。这位为巾帼才女作传的作家,自己也无愧地列入了她们的行列[2]。此不愧为知心之论。作为石楠的知心朋友,宗灵指出了石楠传记的最根本心里根基。唐先田、张先珍也指出:石楠“在大陆女作家中,以出身低微和大器晚成而与众不同”[3]。石楠正是从自己的人生坎坷和自己的不屈精神出发,为其所选中的传主立传,这些传主都有共同的特色:人生坎坷然而绝不屈服,桀骜不驯中展现优秀特色。石楠传记的传主基本上都是艺术家,朱菊香具体地从传主的角度结合主题将石楠传记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古代名不见经传的巾帼才媛,代表作是《寒柳·柳如是传》和《陈圆圆·红颜恨》;第二类是与苦难搏斗、与命运抗争的女性艺术家,如《画魂》、《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美神·刘苇传》、《一代名优舒绣文》、《海魂·杨光素传》、《不想说的故事》、《另类才女苏雪林》。第三类是在世时备受争议的男性苦难艺术家,如《刘海粟传》、《张恨水传》、《亚明的艺术之旅》。这些传主都是难者、勇者、才者、叛者、强者,对事业执着追求,对苦难从不屈服,对艺术倾心相爱。这些传主们与苦难搏斗的历史亦与石楠自己的人生相呼应。同时还指出,石楠以小说的方式书写这些传主,形成“石楠体的传记小说”。在人物的主要活动和经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在细节和心理刻画上,有许多虚构,构成石楠自己的艺术特征[4]。

石楠的精神性格决定了其作品的精神品质,这一特色已基本成为研究者的共识。然而这一特色的出现除了石楠作为女性且历经坎坷的自身经历这一个人原因之外,还与1970年代末新时期文学解放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也与1980年代正在崛起的女性意识、女性文学创作高峰的逐渐形成有着潜在的联系,对这一层面的深入研究一直未有展开,直到近年才有所改善。2008年向叶平在对柳如是形象塑造的修辞策略探讨中涉及了这一问题,认为作者以雄化、道德化、神化手法将柳如是从“一代名妓”塑造成一个“女英雄”和“女神”,如此塑造的形象深入分析不无矛盾,在反抗男权的目标下却不自觉地纳入了男性叙述策略的陷阱。向叶平进而分析并指出,这种境况是传主柳如是所生活其中的晚明时期思想道德标准,与传记作者石楠写作时代1987年当代中国的文化环境双重因素影响所致。尤其是对“话语讲述的年代”——作品完成于1987年,这一期间中国女性在社会地位提高、压力加大,两性矛盾激化,女性精神气质出现雄化倾向——这一背景的分析,指出石楠创作的特征及其局限的历史根源[5]。

石楠传记的研究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余昌谷是较早地关注石楠,并且较为全面地做出评价的研究者。他以《她始终唱着巾帼才女的赞歌》对石楠的女性传记小说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石楠为巾帼才女作传的内在心愿。《为巾帼才女立传——石楠传记小说论》进一步分析石楠小说的深层意蕴,指出在石楠为巾帼女性所立的传记中,饱含着发人深思的历史的沉痛感:作者笔下的女性传主们“可歌可泣的奋争之花,是开放在中国这样一个极端强化了‘男性世界’的历史背景上”,因此其成功的过程同时也是分外痛苦的历程,因此石楠描述的巾帼女性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女性的痛史。黄书泉在分析《寒柳》时指出作者严肃的态度,以史实为根据,且富有现代感,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然而仍然过于受到传统伦理道德框架的支配,不免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简单化,未能在更深层的领域充分展示历史复杂性与人性的复杂性[6]。朱菊香则结合《生为女人》等小说文本的分析,指出石楠女性意识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在面对知识和事业时,其女性意识表现为追求独立平等、自立自强,且具有超强的勇气和毅力战胜苦难坎坷;然而在面对家庭和情感时,其女性意识则更多地体现了传统的一面:忍辱负重,甚至逆来顺受,体现深受传统道德的束缚[7]。在《论石楠传记小说的女性意识》中,向叶平再次针对石楠小说的女性意识进行了分析。从创作主体、传主的选择,以及传记中其他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若干方面对石楠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做出了深入分析[8]。孙吉民《张玉良:从传记到影视》通过对《画魂》三个版本的阐释学分析,以阐释学的角度,将石楠的小说《画魂》与1993年黄蜀芹执导的电影《画魂》及2003年关锦鹏导演的30集电视剧《画魂》进行对照,指出石楠的传记的特色在于强调刻画了传主的抗争求索,而作者这一“偏见”则与其创作年代——1980年代初精英文化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1980年代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和想象的文化环境为石楠对于张玉良这一人物的阐释提供了先行结构。张玉良的坚持理想刻苦求索的形象倒映着时代以及石楠在这一时代中最深切的精神和感受[9]。

2008年,年近古稀的石楠以45万字的长篇《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作为其传记文学的封笔之作,为其30年传记文学创作划上一个句号。“性格决定人生”的意念,依然是作者据以架构、描述、评价传主一生经历时,贯穿全传的一个主旨。谢冰莹是中国第一女兵和名副其实的女兵作家,其作品曾风靡一时,在西方十多个国家翻译畅销,并得到罗曼罗兰的激赏和推荐,她不安分的天性成就了其独特的一生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而谢的成绩由于政治上的原因,长时期被人们忽略。石楠这部传记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更具体、更准确地反映和评价了谢冰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传记也将石楠为巾帼女子立传的心愿做了最后一次实现。但在这部45万字的全传中,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描绘传主的前30年,而传主从1940至其去世的60年生涯在全传中只占了三分之一,且相对平淡,对作为传主的作家在1950年代后的创作都未做出有特色的交待[1]。为作者所重点描述的部分正是传主于婚姻爱情的坎坷中挣扎抗争的人生部分:这正是石楠传记创作中的个性特征的体现。“性格决定人生”这句话也适用于石楠本人,表现为性格决定了作品。逆境中的抗争,尤其是女性在婚姻爱情中的特别的坎坷和特别的勇敢,总是最触动作家石楠,并且总成为其刻画传主着墨最重最精彩的所在。这是与石楠本人的性格以及经历相关的。这在新时期之初,以及女性仍然处于第二性,在社会生活中比男性有更多的艰难,出色的女性尤其如此,石楠为女性特别的痛苦与美丽的鼓与呼意义难以替代。然而仅限于此又会构成局限。在封笔之作中,石楠传记创作美丽与局限赫然并存。

由上可见,石楠的创作虽然早已受到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但深入的学术研究还留有较大的空间:第一,在对石楠的传记作品本身的研究方面,研究者都较多地注意到作者与其传主之间的某种精神相通性,强调了石楠的传记作品中与苦难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然而,对石楠创作精神背后更为深厚广阔的历史原因和意义尚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第二,石楠的传记写作生涯与新时期文学创作同步,其传记创作强烈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复苏时期的人文精神,对于传主的选择是作者个人独特自觉的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与之相应,其传记作品体现了当时强烈呼吁的文学的主体性精神。石楠传记文学创作在新时期传记文学发展史中的独特意义尚未得到充分的体认和彰显。第三,从传记文学本身的角度来说,石楠的传记创作对于中国传记文学的史传合一传统有了重要突破,这是石楠传记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重要贡献,这在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的发展的大背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更广大的背景上,传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相对不发达,其中主要部分史传文学以历史叙述为重,人物传记没有突出发展,相应地,传记研究也相对薄弱。而国外特别是西方的传记文学的发展和研究与中国有所不同,在史传分离的基本原则下,其传记文学创作中文学性更为突出,研究者也相对而言注重挖掘该文体的艺术特性。目前国外传记文学研究的方法也日趋多元化,其研究成果和新颖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的研究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为石楠传记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了新的学术资源和视野。石楠于新时期开始的富有个人与时代特色的传记文学创作之更为丰富、深入、广泛的研究尚在期待之中。

[1]金梅.〈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随想[J].文学自由谈,2008,(6).

[2]宗灵.说说:〈不想说的故事〉[J].文学自由谈,1998,(2).

[3]唐先田,张先珍.〈画魂〉之魂——写给石楠[J].江淮文史,1993,(4).

[4]朱菊香.与苦难搏斗的艺术奇葩[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6).

[5]向叶平.从“一代名妓”到“女英雄”[J].池州学院学报,2008,(6).

[6]黄书泉.纯正的历史小说[J].文学自由谈,1990,(3).

[7]朱菊香.复杂和多面的结合体[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4).

[8]向叶平.论石楠传记小说的女性意识[J].池州学院学报,2010,(1).

[9]孙吉民.张玉良:从传记到影视[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1).

I207

A

1672-0547(2010)06-0076-02

2010-11-05

韩袁红(1967-),女,江苏苏州人,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AHSK07-08D114)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