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现阶段我国优先发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必要性

时间:2024-08-31

井志侠 秦纪强 高斌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现阶段我国优先发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必要性

井志侠 秦纪强 高斌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参与的体育,就不是真正的群众体育,也就没有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文章从建设体育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角度对现阶段我国优先发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必要性做了深入分析。

优先发展;农村群众体育;必要性

农村群众体育是指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与对象,以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大众性体育活动。[1]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但同时也造成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竞技体育的局面。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主要部分,是体育事业的主体。[2]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是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群众体育特别是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已经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之时,在建设体育强国之时,我们要加快群众体育发展,特别是要把农村群众体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1.农村群众体育的现状

1.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少。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乡村16周岁及以上居民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占乡村16周岁及以上总人口的4.1%。农村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少。

1.2 体育场地匮乏。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显示: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由于体育场地的匮乏,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大部分选在自家房前屋后、路边、田间地头,只有少数人选择在体育馆、学校和文化指导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客观上给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1.3 体育意识淡薄。由于户口制度和土地制度,我国农村和城市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民缺乏自觉投身和参与体育的意识。据调查,农村只有28.30%的村民认为体育锻炼是有必要的,28.92%的村民认为“劳动能代替体育”,19.38%的村民认为“身体好不需要锻炼”,此外,还有12.30%村民对体育没有兴趣。[3]值得关注的是,有26.70%的被调查者因为怕别人讥笑而影响参加健身活动的热情。[4]

1.4 体育消费较低。体育消费《公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全年人均消费水平为593元。其中,城镇居民有74.5%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乡村则为69.4%,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水平为718元,而乡村为355元。《公报》数据表明农村体育消费较低,在农村,即使有体育消费,也大部分集中在购买体育运动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书籍等方面,贵重体育用品消费几乎没有。

消费和收入是紧密相连的,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据调查,城乡实际收入和福利差距基本达到6比1,再加之农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措施跟不上,农村家庭的各种生活风险都需要自己承担,农民对未来收入增加呈现比较悲观的态势,这必然会影响购买意向指数的降低,所以农村村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5]

2.优先发展农村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1 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指明了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

对体育强国的内涵和评价标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肖焕禹、邵雪梅认为体育强国的标志是:国民体质强;竞技体育项目均衡发展,国际大赛金牌处于领先地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大众体育普及,体育人口达到经济发达国家中上水平;体育科技水平高;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文化繁荣;体育产业发达。[6]田雨普指出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是判别体育强国的两项基本标准。[7]王程、张雁指出,奥运会不能代表体育的全部,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只有最大限度地普及了体育运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竞技体育的提高才有雄厚的基础,我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体育强国。[8]阮永福、李峰指出,体育强国代表的是一个整体,它不仅包含竞技体育,还应当包含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包含一个国家的体育人口、体育法制、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人才素质、体育科研水平、体育经费、国民体质和体育媒体的技术含量等。[9]

不论对体育强国的内涵如何理解,群众体育都是体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指标。“木桶理论”认为,决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围起木桶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无疑,与竞技体育和城市群众体育相比,发展滞后的农村群众体育成了体育强国进程中基础性的薄弱环节和最大的“短板”。

2.2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我国体育事业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个最基本的方面。群众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人力和物力保障,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上升空间。要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群众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可以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所以在未来体育事业发展中,要重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2.3 群众体育的发展能够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开展群众体育、拉动体育消费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好方式。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同时我国农村群众体育发展落后,体育消费少、体育设施匮乏,农村在体育消费和体育设施的投资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加快和优先发展农村群众体育,充分调动农村群众体育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体育产业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

2.4 全民健身目标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关心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一直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体育”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题词进一步强化了体育的本质和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些都对我国群众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全国13亿多人口中,农村人口占9.3亿。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参与的体育,就不是真正的群众体育,也就没有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

3.优先发展我国农村群众体育是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3.1 农村群众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号召全国人民努力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把“显著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育奋斗目标,显而易见,在拥有十几亿人口其中有三分之二农民的泱泱大国中,农村群众体育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奋斗目标的主要并且沉重的责任。中国农业部长刘成果在全国农民体协会议上指出:“在亿万农民奔小康的活动中。小康生活本身就有一个身体素质问题。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奔小康,身体健康也是小康社会的一个指标。”农村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既有利于构建未来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人们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合理地享受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10]

3.2 优先发展农村群众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城乡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和谐又成为热点问题之一。优先发展农村体育,关注农民体育需求,加强农村体育的政策保障和制度建设,有效落实农村体育发展的各项措施,加大农村体育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权利,促进各项社会主义改革成果的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3.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并明确了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公共文体事业中的农村体育建设。[11]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农村群众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广泛开展农村群众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改善美化村容村貌,服务于农村的环境优化。[12]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群众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小结

农村群众体育不仅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因此,现阶段我国优先发展农村群众体育是十分必要的。

[1]洪丽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的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0,14(1):52-56.

[2]董新光.论群众体育的主体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7-9.

[3]杨晓轼.河南农村乡镇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90-191.

[4]宁丽娟,唐炎,熊小伟,等.新农村体育发展探究——来自重庆市利民村的调研与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3):19-23.

[5]张银江,王爱兰.农村体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市场,2006,12:38-39.

[6]肖焕禹,邵雪梅.体育强国的内涵阐释[J].体育科研,2009,30(4):2-5.

[7]田雨普,王欢.体育强国的辩证认识论[J].体育学刊,2009,16(8):9-13.

[8]王程,张雁.从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论和谐社会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8,(8):107-110.

[9]阮永福,李峰.对中国是“体育强国”提法的质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170-174.

[10]潘丽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群众体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1-5.

[11]虞重干,郭修金.农村体育的根基:村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1-5.

[12]周伟昂.论体育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7-18.

[13]沈克印,周学荣,田雨普.社会排斥与农村体育贫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289-292.

G812.42

A

1672-0547(2010)06-0090-02

2010-10-29

井志侠(1978-),女,安徽濉溪人,安徽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0sk37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09sk432),安徽科技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AKXK20103-1)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