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8-31

臧大进 严宏凤 刘增良 贡照天

(1.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2.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臧大进1严宏凤2刘增良1贡照天1

(1.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2.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存在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构单一、已开发的课程资源应用效果差的现状,为此,文章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其课程资源建设的有关基本原则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问题;对策

处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日新月异时代,高等教育办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从单纯的关注规模、追求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为眼睛向内、脚踏实地、注重结构,以质量提高、特色强校的内涵发展为自己的战略方向,这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与时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和具体要求,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生存发展需要。所以,在当前形势下,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对于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规范的工程应用特色问题,解决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路线图,尤其对提高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及示范应用型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概念定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系统对课程建设的重视,“课程资源”这个概念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常见的定义有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资源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指附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1]。尽管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还不统一,但研究者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有着相似的见解,即一切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事物和条件,与学习有所联系并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资源,都属于课程资源。学者们对课程资源的范畴也进行了探讨,但无论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或者物质课程资源与精神课程资源,都难以涵盖所有的资源类型。加之各种课程资源之间本身存在着交叉、融合,更是无法完全分割开来[2-3]。

1.2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1.2.1 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一方面,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1.2.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4]

长期以来,大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随着应用型本科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但仍出现偏重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其它课程资源的情况,表现在:

从课程素材与内容上看,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远离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场景。

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偏重于文本资料,甚至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开发非文字性的资源如多媒体资源、生态资源、文化景观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

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看,重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不够,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和乡土地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广泛的乡土资源。

此外,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重视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的作用,但对行业企业、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这样也必然会造成课程资源结构上的缺失。

1.2.3 已开发的课程资源应用效果不佳

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活动过程,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对于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却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没有让其进入课堂,这样便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没有让其发挥应用的作用,据对不同类型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统计[5],有65.5%的学生认为一半以上的任课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把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必然要求教师变革业已习惯了的一整套教学行为,从而会加重教师负担,一是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将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这是教师不愿应用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2.1.1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5-6]。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来看,不能一味地依靠的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也无法苛求于他们,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要给地方特别是学校以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新等方面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从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要从班级课堂延伸到相应的工厂、专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博物馆、科技中心、网络资源库等。学习方式和内容主要要拓展到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形式。

与纸张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载体要从传统的纸张印刷制品,延伸到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具有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

2.2 教师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有待准确定位

教师是课程资源建设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为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时,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是实施者,他们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他们扮演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事实上,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甚至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所需的能力。用于这种发展的资金和专业时间,是教育预算的一个重要部分。当然,重视专业教师资源并不意味着轻视其他人员的作用。除行政人员和教学同仁外,其他支持人员包括资料管理员、实验室技师或维修人员等,他们也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

2.3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课程资源建设已成为各类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高校课程资源建设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资源建设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3.1 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据调查,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远远低于学生,许多教师备课时花大量精力做的只是一些低层次、重复的课件,只是简单地将书本内容移植Word或PPT文档中,远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如Flash动画、3Dmax三维、Photoshop、Presentation Maker、PowerCreator、Office Producer、Macromedia Captivate等带来的丰富多彩,方便快捷,身临其境的效果。

2.3.2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待进一步的融合

据介绍,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对60所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调查,同时对20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专家和学生对当前课堂教学最不满意的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有些教师即使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授课,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们既丢失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又没有建立起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配套的课程资源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缺乏具有足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或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据资料介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有一项指标是测评学生学风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有报道指出,某评估专家进入某校的网络教室,学生上座率非常高,但差不多有99%的学生在利用网络看电影或聊天。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却无人问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网络课程资源的吸引力不够。

2.4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利用的效率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众所周知,教育部于2003年4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教育部办公厅于2003年5月又以教高厅[2003]3号文的内容下发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要求: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在网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计划每年评出200门课程,这一举措本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均达到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并带动所有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经过大家的努力,确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校园网也已普及,联网的多媒体教室比例不断上升,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上课、查阅文献等十分普遍,现代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乃至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事实上,许多精品课程网站或是打不开或只能看到部分标题,大大降低了其利用效率。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应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共享性原则。这里主要指要实现校内校外、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对于校内课程资源,一方面,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图书馆、模型、挂图、书刊、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园中的各种生物、教材、信息技术等,加强对学校内部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提高利用效益;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放课堂、教学督导、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共同探讨既能实现有效学习又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特别要重视在教师间交流那些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且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层面,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一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时候,课程资源建设才能由浅表走向深入,课程资源的丰富内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

对于校外课程资源,可通过访问、调查、征求等办法,在共同发展、双方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建立教学实践(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例如,学校周边的图书馆、博物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厂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实习的大课堂。同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需求,聘请学生家长、往届毕业生、行业企业中的专家、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

2.地方性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有一定知识基础、能力比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以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服务。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要紧紧围绕校地、校企合作,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以校地、校企合作项目为抓手,进行课程资源建设。

3.应用型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7]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随着科学、生产、技术一体化趋势而产生的,它以社会和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既符合社会需要也符合学生价值取向和职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立足于应用型办学特色,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类型,适应区域或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彰显应用型工程应用特色,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进行认真研究与努力实践的课题,也是课程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精品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任务,应以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目前,课程资源的建设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优质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应用于教学的先进工具,更应是先进教育思想、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名师教学经验的结晶。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是由一流现代教育思想、一流教学水平、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而不必是技术专家)的复合型型教师才能真正完成,而不是课程资源建设前期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共同协作的过程,由多方面专家协同工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学科课程专家提供前沿知识并使用已经建成的课程资源库;教育学专家协同课程专家制订、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教育技术专家搭建技术平台。仅处于能满足“上网”需要的阶段,多数课程也只是简单地将文字教材搬到网上而已。

2.整合联盟内外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开放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课程资源浪费,各高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可以采取协同合作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以专业协会、学科网站为依托,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围绕某一课程,共同合作,共同开发,建成全国联网的课程资源平台。我们也可以建立省级、城域、校级跨学科、跨专业的资源平台。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可以先在教研室内围绕某门课程建立教研室内部共享的资源库,由某位教师重点备好一个或多个章节,开发出该章节的精品资源。这种课程资源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围绕课程知识点,向科研、生产内容辐射,分别组建某一知识模块的学习资源、科研资源以及备课资源,并与校内、外相关的课程资源链接。许多教师围绕一门课程将组建的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就开发了一门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

3.正确审视学生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论从课程资源观点来看,还是从因材施教观点看,学生的知识经验都应是所有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是课程设计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内容,任何课程的开发者都不能抛开这一基本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既要注意所开发课程资源的普遍适用性,又要在选取素材时还应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需求特点,将课程资源进行分层归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另外,在搭建网络平台时,应设计可供学生反馈的平台,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聊天室、讨论区、教师信箱、疑难解答、形成性练习、达标测验、结果分析、虚拟实验等,使学生能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融入到课程活动之中,既能为教师调整课程内容提供参考,也可在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起到借鉴、启发的作用。

4.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任何政策的推行必须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完善的制度保障。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人课程改革计划,必须在政策上保证各种课程资源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资金得到落实。即使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也同样会面对这样的问题。由于资源短缺,所以很难作出分配决定。地方和州的学校董事会经常遇到的一些资源分配问题包括:分配给科学课时的比例;学校预算中有多少用于落后生的科学教育,有多少用于特殊要求的学生,有多少用于天才学生;如何分配具有经验的天才学生等等。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统领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高度整合,才能建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库,才能被广大高校教师所接受和运用,也才能真正探索出富有时代烙印和工程应用特色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

[1]高新芝.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2,24(5):67-69.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59-63.

[3]马凤霞,张展.精品课程网络管理与开发平台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26-28.

[4]赵颜,郑锡伟.现代教育技术与精品课程制作的整合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1):185-188.

[5]Stromquist,N.P.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Radical shifts in university environments[J].Higher Education,2007,53(1):81-105.

[6]郑春龙,邵红艳.高校教学资源区域共享调查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97-103.

[7]王瑞庆等.全程关注工程师的养成,构建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28-32.

G642.3

A

1672-0547(2010)06-0097-03

2010-09-17

臧大进(1968-),男,江苏泰州人,铜陵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博士;严宏凤(1969-),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副教授,硕士;刘增良(1959-),男,河北仓州人,铜陵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贡照天(1956-),男,安徽宣城人,铜陵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建设规范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08jyxm154)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