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线四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4-08-31

贲 礼 进

(1.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2.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南通 226007)

2011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关于同意启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成功入选,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精神,秉承学院“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深化学院“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主体作用[1],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探索并实践了职业能力不断递进的“一线四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 职业能力不断递进的“一线四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专业建设以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此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探索并实施了以新能源技术应用为主线,以典型太阳能、风能系统应用为载体,职业能力不断递进的“一线四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推进校企对接、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为主要内容,实现从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到岗位综合能力不断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能力培养在方法、技巧和创造力方面不断深化,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成长规律。“一线四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2]。

图1 “一线四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

“一线四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如下:① 一线即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②一级平台即校内专业实训室。依托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室,进行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达到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建设了高水平的新能源工程训练中心和电子技术生产性实训室,营造职业氛围,注重职业素质教育。③二级平台,即以“校中厂”为核心的校内实训基地。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与海门市政府合作,在海门滨海与多家企业合作建设了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实训基地,其中包括新能源实训基地。依托实训基地的“校中厂”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利用企业资源实现工学交替,着重培养学生专业专项能力,在参与具体的岗位工作中提高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④三级平台,即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平台。依托“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这一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平台,开展专业综合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中心的纵向或横向项目的研发,开展高端技能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现高端技能人才特征。⑤四级平台,即“厂中校”平台,依托校企共建的“厂中校”平台,培养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产一线的实际技能、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生产实际的岗位综合能力。主要选择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如韩华新能源、江苏欧贝黎新能源、南通星旗太阳能、龙源风电等大中型企业共建“厂中校”,让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为就业奠定基础。

2 四级平台的创新与建设

2.1 一级平台:院内实训基地建设

近年来,在重点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校企共同投入建成机电一体化工程训练中心、太阳能利用工鉴定站、嵌入式工控一体化实训室、西门子PLC实训室、现场总线及网络控制实训室、新能源电子技术生产性实训室、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室、太阳能光热实训室、太阳能风能电站远程监控实训室、大学生创新实训室,总投入达387.5万元。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良好的职业氛围,满足了专业教学、技能鉴定、技术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2.2 二级平台:“校中厂”建设

与南通知名公司合作共建了新能源电子技术生产性实训中心,构建真实的职业氛围,实施了“5S”管理。校企合作,开展太阳能应用产品生产和研发,其中太阳能手机充电器、LED日光灯、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逆变器、太阳能控制器、风力发电控制器、太阳能光热控制器等,这些产品已批量生产,走向市场。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产品的生产,同时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产品研发、工艺文件的编制与实施、质量标准的起草与宣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乃至于整个销售环节,让学生不仅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及相关要求,同时也学到了职业技能,真正体现了“做中学”。

2.3 三级平台: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

2010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依托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投入约500万元,建成“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工程中心不仅承担科研服务社会的任务,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功能。工程中心现建有太阳能发电系统实训室、风力发电测试实训室、光伏组件生产实训室、太阳能控制器检测中心、逆变器检测中心、太阳能电池检测中心、模拟风电场,以及并网型10 kW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依托“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开展专业综合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中心的纵向或横向项目的研发,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体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特征。

2.4 四级平台:“厂中校”建设

校企合作,与南通多家知名新能源大中型企业密切沟通、加强联系,启动了“厂中校”建设,不但保证了专业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教学的开展,也为毕业生高质量的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奠定了基础,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毕业生受到行业知名企业的青睐[1]。

3 “一线四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成效

3.1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一线四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实训基地添置了先进的实训设备,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中厂建设初成规模,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中心建设成绩斐然,校企合作共建的厂中校也卓有成效。2010级新能源班毕业生受到新能源行业知名企业的青睐,即便在今年新能源行业受美国双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江阴爱多光电、常州天合新能源、南通天丰电子新材料、欧贝黎新能源、海安浚丰新能源等众多企业纷纷走进校园,录用我校新能源班毕业生,2010级新能源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2%以上。

近两年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英语、计算机和职业技能证书通过率均达到100%,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个学生团队成功申报,全国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学生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2010级新能源班还获得“江苏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新能源教研室的老师在南通市首届高校院所发明创新大赛中获得奖项6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3.2 教学团队质量明显上升

院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中厂建设、厂中校建设和“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和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教学团队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近年来,专业聘请校外兼职专业教师12名,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了1∶1,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比例达到91.7%,高级职称比例达到1/3,硕士比例达到75%。新能源团队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10多篇,编写了工学结合教材8部,承担院级、市级项目9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科研项目1项。专业带头人获得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通过专业改革与实践,培育了一支由校内外双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专任教师为教学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更好地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

3.3 推进了工学结合教材建设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是面向行业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新专业,全国开办院校较少,相关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少,工学结合教材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团队与江苏汉能风电、江苏龙源风电、欧贝黎新能源等知名企业合作,编写和出版了工学结合系列教材,包括《新能源技术类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太阳能发电实用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及实践》、《太阳能风能电站远程监控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应用》、《风光互补发电技术》、《变频器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机与电气控制》等,工学结合课程与教材建设已成为新能源重点专业建设的亮点。

3.4 政校合作,在南通市成立首家“太阳能利用工职业技能鉴定站”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太阳能利用工(中级)证书是学生必须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之一,2012年初,面对南通市尚无太阳能利用工开考的现状,为了充分发挥新能源应用技术重点建设专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经与南通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多次沟通和协调,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承担了太阳能利用工实训室建设、考核标准和题库建设的任务,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实训室硬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要求和光伏工业现场配置,仪器和设备技术水准高,专业教学团队制定的考核标准和题库规范性好、操作性强,得到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高度肯定。

太阳能利用工是指从事太阳能光热、光电设备和建筑的安装、建造、调试、维修及管理的人员,国家职业资格共分5个等级,在顶岗位实习前,2010级新能源班学生经过强化实训,96%的同学一次性通过了中级技能考试。“太阳能利用工”的首次开考是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取得的又一阶段性成果,既保证了重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又扩大了专业影响力,今后“太阳能利用工实训室”将努力服务于南通市各职业院校和市众多光伏企业,协助南通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进一步扩大专业影响力,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3.5 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

随着“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新能源专业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获省厅科研经费资助67万元、市科技经费3万元,申报新能源技术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6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省级纵向项目3项 、市级纵向项目1项,校企合作获得南通市科技进步奖2项,为企业创造效益1 000多万元。完成横向科研项目13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超290万元,充分发挥了科技平台作用。新能源专业毕业生一半的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于“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研项目,在2012年南通市首届高校院所发明创新大赛中,师生申报的六项新能源应用发明全部获奖,获奖数量占全市的1/6,在全市高校中名列前茅。依托“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近年学生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6项、获得江苏省本专科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1项,“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斐然。

3.6 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凸显

2012年7月,依托“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江苏欧贝黎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优质资源,学院在全国第一个举办了“新能源应用技术及专业建设”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四省七所高职院校的12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安排紧凑,信息量大,较好地体现了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体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职师资培训特色,体现了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水平,培训质量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扩大了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应用技术的专业影响力,发挥了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

4 结语

我们以新能源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为抓手,探索并实践了以新能源技术应用为主线、职业能力不断递进的“一线四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一线四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充分体现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3]。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保证专业教师在学术上紧跟形势的发展,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能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不断进步,能以满腔热情积极投入教书育人的日常工作中去。

[1] 赵斌.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一线四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82-85.

[2] 娄淑敏,何向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13(3):98-99.

[3] 郭捷.建设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J].法学教育研究,2011(2):76-9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