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文∣朱向明
如果问学生语文学习上最怵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莫过于作文。造成答案如此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积累生活。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学生往往漠视,无动于衷;有时虽有所见、有所感,却不注意积累,不知如何表达。于是,不少十分可贵的习作小火花,令人遗憾地熄灭了。而新课标对“小片段”训练有具体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要克服学生怕写作文这一难题,不妨从加强“小片段”训练入手——有了“小片段”这泓“源头活水”,学生完成“大习作”就不再是难事了。
何谓小片段?它是完整习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篇幅相对短小,内容相对集中,是介于“篇”和“句”之间的习作表现形式。“小片段”也叫“小练笔”“小作文”“随手记”,与相对表述清晰完整的“大作文”而言。它既是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篇章训练的基础。它主要侧重于某一单项、某一局部的练习,着眼点较集中。截取的往往是事物的一个侧面、一个特点,抑或是事情的一个场面、一个情节等,一般不节外生枝地铺展开去。本文主要探究“小片段”应循的“四原则”。
此原则出自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以通常说法,做文章要‘言之有物’……第一,要有意思。第二,必须切合当时的情景。”
事实上,中年级的习作安排也体现了这点,如三年级上册习作三“我来编童话”,习作四“续写故事”,习作八“那次玩得真高兴”;三年级下册习作三写传统节日,习作四“做一项小实验”,习作五、习作八想象作文,习作七“国宝大熊猫”;四年级上册习作二“小小动物园”,习作六“记一次游戏”;四年级下册习作一“我的乐园”,习作二“我的奇思妙想”,习作八“故事新编”;等等。
教师在批改此类习作时,明显感觉大多数学生言语表达很顺畅,表述的思路清晰耐读,“有意思”。在平时的“小片段”练写安排中,教师喜欢安排诸如“一次有趣的发现”“有趣的同位”“有趣的一段视频”“有意思的小实验”等突出“趣”字的练笔,这样安排极易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感觉“小片段”也要有点儿意思才好。
如洪瑞同学做完一个小实验,发现了小小瓶口竟能“吃”下大个鸡蛋,感觉“特有意思”,就写下了下面这个“小片段”。
爸爸拿出一张废纸揉成小团,将纸点燃后小心地丢进那个小口瓶。然后,他把一个剥了壳的鸡蛋轻放在瓶口上,用手轻轻地按压,只听得“啪”的一声,鸡蛋竟奇迹般地完整地掉进了瓶子里!
我十分讶异地叫道:“天哪,这太神奇了!”
爸爸笑笑说:“我们再来做个实验,你就会明白了。”
爸爸将一支蜡烛放在一个小瓷碟子上,然后把它们轻放到一盆水里,让蜡烛高出水面约三分之一。爸爸把蜡烛点燃,再用玻璃瓶把蜡烛反盖起来,并且在瓶口处放几个支撑物——把瓶子托起一点儿,让水可以进出瓶子。还在瓶子的外壁上做一个与水面齐平的记号。
蜡烛燃烧一会儿,便自动熄灭了。这时我观察到:瓶子里的水面上升了,大约占了整个瓶子的五分之一。
“怎么会这样?”我大惑不解。
爸爸依然笑笑说:“当蜡烛燃烧时,耗掉瓶子里的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氧气消耗完后,火焰熄灭,水被外面的空气压进瓶子里。在推鸡蛋进瓶子的实验中,由于剥了壳的鸡蛋把整个瓶口都封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瓶子里来补充所耗掉的氧气,于是瓶子里面的气压降低,蛋就被吸入瓶子里去了。”
小作者的好奇引来了“爸爸”的一次精彩的趣味十足的实验秀,不仅小作者觉着“有意思”,就连我们这些局外人读来是不是也感到“有意思”?是不是有种想亲手实验一次的冲动?此类生趣盎然的“小片段”,想“没意思”都难!
新课标强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想让“新课标”所倡导的习作教学理念真正得以落实,不妨引导学生多储存些“有意思”的“小片段”才好!
苏教版安排了多篇富含“人情”味儿的习作练笔。如三年级上册习作一“猜猜他是谁”,习作六“这儿真美”;三年级下册习作一“我的植物朋友”;四年级上册习作四“我和____过一天”,习作七“写信”,习作八“我的心儿怦怦跳”;四年级下册习作一“我的乐园”,习作七“自画像”;等等。
在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小片段”练习时,我让学生在“人情”味儿上着力,将自己的情感饱蘸在“小片段”中,只有这样衍生的“大作文”,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下面是洪涛同学的习作《我和姥姥过一天》中的“小片段”,“人情”味儿十足,让人感动。
一到中午,外公便忙开了,不是去取挂在灶屋西墙角的香肠、腊鸡,就是去够悬在堂屋走廊下的熏排骨、酱猪脚。姥姥呢,也不闲着,洗洗切切,炖煮焖炒,嘴里一定还会不停地叨唠上这样一句:“亏了我的儿,几天不见,又见瘦喽。”
等到好饭好菜满满地摆上一桌,姥姥又叨唠开了:“只有你坏小子回来,你姥爷才舍得吃。今天啥也别干,放开肚皮吃就是了。”伴着姥姥的絮叨,我只嘿嘿乐,然后放下筷子,双手抓起半只油乎乎的猪脚津津有味地啃起来,骨头还没完全放下,一只鸡大腿早已不知不觉“跑”到面前的米饭碗里……到最后,往往饭没吃上几口,满肚子倒装满了“鸡鸭鱼肉”。
小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细致地勾勒出了自己某天在姥姥家里备受疼爱的真实生活体验,一幅活脱脱的温馨的“赶姥姥图”跃然纸上,让人神往,勾起读者无限美好的回忆。
新课标指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感情真实”是新课标对学生习作的一再要求。“人情”绝不是一种口号式的外显,它主要内隐在细节处,往往是学生在描写人或物时的真情流露。
所谓“版块引导”,是指引导学生作“小片段”练习时,抓一个主题或一个主要观察对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地渐进式版块式指导。这种训练方式,对于写作能力偏弱的学生而言,能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迅速入手,进而提高写作的能力,学生们完成整篇作文将不再是件难事;而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这种方式又可以继续强化其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总结自己某一方面的经验。当然,教师在这方面要懂得下工夫,要做好适当的有序引导才行。
如刘宇同学为了完成三年级下册习作一“我的植物朋友”,以棉花为观察对象的几篇关联度极高的“小片段”,一篇比一篇精彩,这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循序渐进的结果。
第一个“小片段”——今天,我和妈妈到责任田里收拾棉花,却发现了一个秘密,一株棉花上能开出乳白色、粉红色、紫红色的花。一般植物每株不是都开同一色的花吗?比如荷花、水仙,一般都是开同一色的白花,玫瑰、海棠,一般都是开同一色的红花,棉花为什么特殊呢?
“一株棉花真能开出三种不同颜色的花?”看完后,对刘宇的发现颇感兴趣,于是,在那篇“随手记”后,教师特别写上:“如果把一株棉花开出几朵花的秘密找出来,教师有个‘优’字在那儿静静地等着你呢!”
第二个“小片段”——通过连续几天的持续观察,我终于发现了棉花开花的秘密——不是一株棉花能开不同颜色的花,而是棉花的花会变颜色。当天上午刚开的花是乳白色的,这朵花到了下午就慢慢地变成粉红色的了,在第二天就会由粉红色变成紫红色了。由于同一株棉花上开花有先有后,所以初看上去似乎开出了几种颜色的花。
嘿,这小子真行!教师四处鼓捣的结果和他的观察如出一辙,可想这几天他还真下了功夫。于是,教师郑重地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发现的秘密真了不起,可老师想知道棉花怎么会这样变色的。快去查查资料,老师盼你的答案!”并郑重地真打了一个“优”。
第三个“小片段”——棉花的花朵为什么会这样变色呢?我上网没找到,图书室里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问科学老师也不知道。谢天谢地,打电话请教在青岛上大学的二姐,她居然从一位老教授那儿得到答案:植物花瓣里一般都含有花青素,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成红色,在碱性条件下成蓝色。花青素又是由无色的原花青素变来的,原花青素在酸碱条件下都不变色。棉花刚开花时,花瓣里主要含原花青素和一点儿黄的色素,黄白两种色素合起来,便使花瓣呈现乳白色。开花半天以后,在光照和气温条件作用下,棉花花瓣里的原花青素逐渐变成花青素,棉株这时候也正处在生长旺盛期,呼吸作用加强,吸进二氧化碳较多,棉株体液此时呈酸性状态,花瓣里酸性也加强,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就显现出粉色。随着花青素的逐渐增加,粉红色最终变成了紫红色。
当红红的批语下又打上大大的“优”字时,教师还意犹未尽,用笔写下了这样的话:“期望你能发掘更多的秘密,老师更多的‘优’字静待着你!”
写文章要“有感而发”,学生在写“小片段”的时候,难免写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在适当的鼓励下,学生才敢放开手脚尽情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唯如此,精彩才会自然生成。一个个鲜红的“优”字,一句句期待的话语,版块式渐进式的引导,成就了一篇比一篇精彩的“小片段”。这些,每个教师都不难做到,就看你想不想喽!
勤写“小片段”不仅可以积累生活素材和写作题材,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材料整合能力等诸多习作能力。平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生活,并通过不断的练笔将素材积累起来,这样,学生各种习作能力便会自然得到提高。等到写“大作文”时,这些“小片段”就可以信手拈来,“大作文”的品质随之会得以提升。
叶圣陶对“观察力”与“习作力”的辩证关系有过极为贴切的描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对世间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与众不同的特点,融进自我的内心体验和真切感受。只要留心观察,总会有新的发现。
为了让学生真正留心生活,我免费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随手记”,约巴掌大,易于携带。之所以叫“随手记”,不叫“日记本”,就在于不强求学生每天都要记那些流水账样的生活琐事,只要求他们随时记下那些自己感兴趣或留有深刻印象的事,可以一天一记或多记,也可以多天一记,不强调篇数、字数,以能把某事某物表述清晰为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完成“小片段”的负面情绪降到最低,以至于渐渐地让他们乐于接受——只有心悦诚服接受的东西,学生才乐于去做并乐于去把它做好,以避免“应差”。
下面是四年级董可欣同学在完成四年级上册习作二“小小动物园”之前,观察一种叫“金姐儿猴”的小动物,写下了下面的“随手记”,凸显了学生细腻的观察力。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抓来6只金姐儿猴放进塑料瓶里,还放进几粒香芝麻。当然,为了保险起见,我让那瓶口一直敞着。
可惜的是塑料瓶透明性不好,模糊得很,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可以从外面透视清楚。我只能用耳朵听——把耳朵贴在饮料瓶上,可以清晰地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微小,必须在夜深人静时静心凝气才能听得到。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忽然有些奇妙的遐想——仿佛看见一只只快乐的金姐儿猴正津津有味地吃着芝麻,嘴里叫着“香、香”;仿佛看到了正在进行的一场精彩的运动会,它们正你追我赶地进行爬杆比赛;仿佛听到了蝉蜕时发出的 “滋滋”声,一只只白嫩的金姐儿猴如出水芙蓉;仿佛看到了蜕壳后的肉嘟嘟的羽化的金姐儿猴展翅欲飞,“快走、快走,飞出小瓶口才能自由!”……可惜,瞅了大半宿,它们仿佛商量好了似的,就是跟我耗,没半点蝉蜕的意思。
金姐儿猴是大家不常接触的题材,小作者用独特的听觉、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观察的过程——重在听到的、想象到的。
丰富练笔素材离不开观察。指导观察时首先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不要求“眼观六路”,只求“专盯一处”。让学生感知清晰,抓住一种事物、一种现象进行认真观察。让学生明确观察方法,掌握观察规律。抓住事物的颜色、形状、变化等特点,了解事物的本质。
习作的整合力包含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规整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习作力,是一个学生最重要的习作素养。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必交一篇从“随手记”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关联的“小片段”加工整合拓展而成的完整习作,不低于400字,自拟题目,并及时誊抄在作文本上。
如一个叫燕妮的小女生为了完成习作八“我的心儿怦怦跳”,在“随手记”中连续记述了一位卖花老人近两周给她的印象。
10月4日:最近,我每天走过十字街口,总看到一位骑着三轮车的胡子花白的卖花老人,不知为什么,每当我走过老人跟前时,总爱多看他几眼,难道是因为他和我爷爷年纪相当?
10月5日:老人的车里有一盆粉红色的花,非常养眼,可惜我说不上那花的名字,也不知道多少钱能买得到?
10月7日:今天那老人的花摊不见了,是老人生病了,还是被其他事情牵绊住了,要是后者就好了,爷爷,您可千万别出事啊!
……
这样琐碎的事燕妮同学接连记下了12条。该同学就筛选了其中多个关联度较强的片段加以分析,最终整合出以下作文——
开学的头一天早上,我路过街头十字路口时,一下子被一个花摊里那灵气光鲜、气息芬芳的花草所吸引,便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欣赏起来……
“小朋友,打算买盆什么花”?卖花老人的招呼声突然打断了我。
我的心儿怦怦一跳:“对不起,我只是随便看看,该上学了。”
“不买没关系,以后路过时常来看看,看花也养眼呀!”卖花人客气地说。
我一边致谢,一边不由得端详了一下卖花老人——大约七十开外,堆满皱褶的额头上写满了艰辛,一头灰白的短发与黧黑的皮肤形成强烈的反差,精神矍铄的模样。
再次经过花摊时,那儿已经围着许多看花买花的人,我便悄悄地“躲”在一旁观察老人的“卖花活剧”。
卖花老人待人和善,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地讲着买花及养花给人带来的各种好处。在他的诱导下,许多人纷纷解囊,挑拣出一盆盆花草满意而去。而卖花老人并没有因赚到钱而得意,反而诚恳地再三感谢那些买花的主顾……
自那以后,除了节假日,我每天上学经过花摊时,总会驻足一会儿,看看花摊上的花草,听听老人的“花经”。
“天有不测风云”,我不幸触了个“霉头”——期中考试考得一塌糊涂,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和家长的“白眼”,郁闷极了。于是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只远远地从花摊边“溜过”,没了看花的心情。
直到那一天,花摊上一株蓝莹莹的不知名的花远远地吸引了我,让我不由得再次停下了脚步。
“孩子,怎么这么长时间没见你来看花?”老人“丢下”几个买花人,高昂着头大声跟我打招呼。等到他看清我有张阴郁的脸时,更关切地问:“孩子,你气色不对,是不是哪儿不舒服,或是……”他好像意识到了有什么不妥,话说了一半咽了回去。我一时面红语塞,不知如何应答,只窘迫地点点头。
老人草草地打发走几个买花人,对着我迟疑了一会儿,而后慈爱地说:“没事就好,走近点儿,好好看你喜欢的花。”
“我期中考试考砸了……”话没说完,立刻泪眼婆娑起来,不知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说。
老人似乎颤抖了一下,一边茫然地搓着手上的黄泥,一边不知所措地安慰道:“孩子,别难过,没有过不去的坎,谁都有败走麦城的时候……嗨,这人呀,谁也不能保证事事顺心,但也不是总走背字呀……你是个机灵人儿,好运有的是!好运来了,你赶也赶不走……”
我静静地聆听着,心里不觉豁亮开来,再次捧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真诚地向老人鞠了个躬。
那天,我破天荒地买走了老人那盆君子兰。
后来,这篇作文,被一家儿童刊物以《花摊》为题发表。
当学生利用“随手记”积累了一个个鲜活有趣的写作素材后,学生针对素材的“习作整合力”培养是一门学问。这需要辅导教师细心琢磨才行。
片段训练,是为写好整篇作文服务的,这是一种极为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毋庸置疑,只要踏踏实实地练写好一个个“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的“小片段”,就能完成一篇篇“有意思”的“大作文”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