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文∣王红军
“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具体阐释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使知识性内容的教学通过现实活动来实施;另一方面,使社会活动设计承载知识性内容的教学”。
可以说,上述基本理念的提出给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指明了课堂教学“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努力方向。但是作为创新型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具体操作,没有给出明确的理论指导,也缺乏有效范式以资借鉴,一线教师在如何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困惑和迷惘。现以“国家财政”一课为例,进行“学习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的实施初探,就教于同仁。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效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至关重要。确定教学目标,应从一线教学实际出发,主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从过去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发展为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四维目标,从而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明晰方向。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授课教师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课题国家财政内容标准说出财政的含义和基本内容;理解并举例说明财政的作用;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识别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解释财政收支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财政含义、财政收入与支出,认识财政的作用,并在感悟和理解财政发挥作用的事例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2.结合国家或者所在地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阐述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入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公共参与意识。
授课教师是一个有十五年教龄的青年女教师,亲和力较好,课堂师生关系融洽。而且有着三轮完整的高中循环教学经历,对教材的熟悉度较高,具备一定的整合教材、重组知识的能力。该教师关注新课程标准的调整,属于学习型教师。在本节课的备课、研磨、授课、反思等过程中,始终坚持“常教常新”,努力做到高屋建瓴,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尝试“用教材教”,从而用教师的高度引领学生的认知发展。
授课所在学校属于区属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高一新生经过两个月的系统学习,已较为顺利地实现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的学习过渡。另外,所在学校使用“三导案”(导学、导教、导测评)辅助教学,学生基本养成了依托“三导案”进行课堂任务前置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课堂学习的合作、交流、分享模式已显雏形,为本课前置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必要的学情基础。
同时,财政方面的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日常生活中较少关注。而且,本部分的教材知识较为宏观、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课前创设前置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动员学生通过访谈或者上网搜集资料,然后提供情境,使学生能在活动与情境中构建知识、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融合。
课程内容一般指学科中特定的事实、概念、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以“国家财政”一课为例,课程内容包括如下方面:感受政府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服务这一客观事实,了解财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等概念,知道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上述课程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呢?这就需要理顺教材内容,为后续有效组织教学内容服务。
按照《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教材体例,“国家财政”包括两个子目:财政及其作用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第一子目以地铁修建作为导入,感受政府提供的服务。提供我国近年财政支出向改善民生倾斜、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财政的作用。第二子目提供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的图示,启发学生认识财政收入的构成,并进一步思考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其中提供我国财政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图,帮助学生加深认知。同时,教材设置“名词点击”,解释了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并将社会保障、税收收入的四个主要来源、财政的五大支出等知识通过“相关链接”加以补充。可见,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即通过具体的事实、现象、素材表现出来,遵循学科逻辑的物质载体,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务必充分发掘其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这就要求促进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
教师授课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知识体例的顺序讲解,即财政的含义—财政的作用—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影响财政的主要因素—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而是进行了适当地调整。首先在“课前学习”环节布置了知识再认:财政收入与支出、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的过程。
1.财政收入与支出
2.影响财政收入因素
3.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的过程
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为人民“生财”有法和“聚财”有道。
情境一:请运用小组调查的资料,简单列举花都区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完成的重大基础工程。从你了解到的重大基础工程的大量资金的投入,你感受到了什么?
情境二:阅读以下表格资料(本文略):花都区2016年、2017年的财政收入、支出情况(资料来源:高一13班同学课前搜集),思考问题:①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在表格中归纳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主要构成;对比每年财政收入与支出金额,你发现财政收支是一种什么关系?(收入大于支出?收入小于支出?收入等于支出?)② 2017年的公共财政预算财政收入比2016年多了8.6亿元,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使得公共财政收入在增加?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为什么?
通过表格数据、问题情境,推动学生调动和运用财政含义、国家预算与决算、财政收支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等知识,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促成课堂的深度学习。
第二环节:为人民“用财”有效。
情境三:观看视频、阅读下面材料。
2018年10月8日,国家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已经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四个方面继续发力(略)
①材料揭示出财政的什么作用?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②材料反映我国目前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有哪些?这种财政政策将有何作用?
③请你用自己搜集的一两个花都区财政资金使用事例来对应说明财政的上述作用。
本环节教师选取丰富素材,采用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经济现象,思考情境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辨别财政的作用、分析国家财政政策。
第三环节:总结感悟。
通过本课的学习,请你谈谈如何为人民“生财”“聚财”“用财”。
教师设计“总结感悟”环节,不仅是要求学生对影响财政的因素等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而且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整合教材知识,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主要是站在教师角度的尝试。但是课堂的真正核心在于学生的“学”,所以能否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至关重要。实现转化的基本原则就在于立足学生角色,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考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心理接受和理解程度。可见,学习内容是教学内容的“心理化”,不仅要遵循学科逻辑,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逻辑,使学习内容更具可学习性。
比如,在“课前学习”指导环节,教师提出两点要求:
一是课前活动(调查、访谈)要求。
(1)关注并搜集近两年花都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数据资料,运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关系以及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2)向家庭成员或者邻居访谈了解近年来居民医保或者农村统筹医疗金额方面的变化情况,理解财政在人民生活改善中的作用,同时搜集自己所属地区某个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资金投入情况,理解重大基础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
(3)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了解我国目前采取的财政政策,理解财政与经济平稳运行的关系。
二是课前学习要求。
(1)阅读课本P64~68页,课前做好导学案表格的填空题,并在书本相应处标注问题,画出关键句。
(2)对导学案的活动探究进行自主思考,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并做好笔记,为课堂交流、展示做准备。
通过课堂展示情况来看,同学们课前活动完成情况总体较好,如第三小组以广州地铁九号线这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口,详细了解广州市、花都区财政对于地铁九号线建设的投资情况,感悟地铁九号线不仅是花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线,更是花都区人民民生改善的幸福线。该小组还对2016年、2017年花都区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初步调查(见下表),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数据汇总(见下图)。
花都区2016年和2017年财政收入、支出情况
2016年、2017年花都区财政收支情况
各学习小组在积极参与上述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前置学习任务,遵循着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即了解地铁九号线的投资情况—获取花都区财政收入与支出数据—对比花都区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思考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分享的过程,经过课前调查—数据收集—回归教材—知识整合—课堂展示,从而将静态的教材内容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动态的学习内容,从而达到了活动型课程的预期效果。
在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有效追求“学习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还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实现活动设计与课堂内容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授课教师所在学校坚持课堂创新,近年推行以“三导案”为主体的课堂改革,在思想政治课堂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有益尝试。即提倡教师自编“三导案”,发挥导学、导教、导测评功能,一份完整的“三导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学习指导—学习过程—强化训练,遵循“先学后教、教后再学”的基本原则。在推行以“三导案”为主体的课堂改革的同时,辅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以“国家财政”一课为例,课前调查、数据统计、情境思考、展示分享等环节都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各项课堂环节中去,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课堂活动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学习指导阶段:学生通过研读“三导案”,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说明。
第二,教师精讲阶段:教师应贯彻两个重要理念,即知识分类理论和20分钟课堂理念,首先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尽量掌控在20分钟以内。
第三,学生练习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练习、自我纠错与合作学习,以期达到形成理解、促进转化或知识巩固的目标。
第四,教师讲评阶段:主要是针对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练习时存在的疑难困惑,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讲在关键处”“评在疑惑点”,实现点拨提升。
第五,反思总结阶段: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反刍,进行分类总结,教师可以展示完善的知识结构,如有必要,可结合课堂实际需要,进行课外拓展和情感升华。
总之,通过以上尝试,本节授课依托自主编写“三导案”,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学生课前小组调查的资料入手,如简单列举花都区在建或已完成的重大基础工程,从你了解到的重大基础工程的大量资金的投入,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即“为人民‘生财’有法、‘聚财’有道”,学生并不是抽象地记忆教材有关知识,而是通过课堂前置、任务驱动逐步认识了财政含义、国家预算与决算、财政收支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材料,从而进入“为人民‘用财’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这样不仅对前置问题进行了释疑,而且引导学生准确辨别了财政的作用、分析了国家财政政策,从而将教材原本抽象、枯燥的概念知识,逐渐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这样,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探索过程中,有效实现了“学习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