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玄黎娜,何茂炳,钱军平
(1.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广州511363;2.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4081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东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自1993年以来,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积极稳健的良好态势。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共403所,其中广东民办普通高校为32所[1]。经过近20年的发展,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广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在数量和规模上,广东省的民办高校走在全国前列,总体位列第三,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进入规范提高时期和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广东各民办高校不断探索办学特色,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引进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毋庸置疑,教学和科研是民办高校的两项基础性工作,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可以促使其更加自觉、主动地去思考教学中诸多新问题,广泛猎取新知识,积极地探求解决之道,提升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显然,一所高校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不可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教师作为高校的主体,其科研能力也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快开展科研工作,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成为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和科研实力的当务之急。
据调查,广东民办高校开办初期,教师主要以公办院校的退休教师为主,教师流动性大。目前,广东很多民办高校已建立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结构,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数量明显增加,青年教师占到50%,60岁以上的只占27.27%,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民办高校的生力军。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企业、机关、内地院校聘请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左右。此外,专职教师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如潮汕学院校本部99%的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其中大部分是双师型的教师。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师151人,其中专职教师就有121名,教授17人,副教授2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的36%。部分民办高校聘请大量专职的双师型教师以及海外留学归国的中高级人才,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从创办起就推行“三三制”的师资结构,有的教师来自内地重点高校、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的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和专业人士以及海外优秀人才,约占师资队伍的1/3。还有一大批来自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多伦多大学和悉尼大学等海外一流高等院校的高科技人才,这让绝大多数公办大专层次的院校所望尘莫及[2]。很显然,广东民办高校起步虽晚,但起点相对较高,师资结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激烈的师资争夺战中,广东各民办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引进、留住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的民办高校聘用公办高校的教授和企业的负责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还与一些企业和研究所合作办学,利用合作方的人才作为师资开办专业。有的民办高校积极落实包括工资、职称、养老保险、后勤服务等各项基本待遇。如华联大学在基本工资、职务补贴和课酬等方面向教师倾斜,教师总收入高于管理人员。有的民办高校对于优秀教师,中级职称以上或学校中层管理人才给予丰厚的回报来留住人才。如岭南学院与近10位教师签订了长达8年的合同,这些教师也享受到学校奖励住房的待遇。有的民办高校采取事业留人、人文环境留人的方式吸引、留住人才。如南华工商学院召开教师节座谈会等方式,与教师沟通信息,交流感情。有的民办高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使之制度化。如培正商学院采取与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班,每年选送4-5人到加拿大学习,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对取得学位证书的教师报销全额学费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有的民办高校采用机制留人,让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3]。
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广东民办高校在师资建设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面临较大的困难。从外部体制来看,由于一些民办高校没有明确的主管机构,存在重公办、轻民办的现象,体现在教师评优、职称、进修等方面[4]。从内部来看,民办高校主要以教学为中心,不重视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业务成长,特别是科研工作滞后已成为广东民办高校上层次的瓶颈,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受到制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由于民办高校规模偏小,吸纳的资金不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实验条件普遍落后,科研工作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导致教师科研起点较低,要想取得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显得十分艰难,要想发展科研能力更是步履曲折。
2.由于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民办高校缺乏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对教师是否完成科研任务及质量缺乏督促和考核,也没有奖惩措施,使教师从事科研的动力不足;对于部分付出大量精力从事科研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虽然有奖励但力度较小,不能真正激励教师,容易挫伤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导致教师不愿意开展科研,更谈不上发展科研能力。
3.迫于盈利的压力,民办高校在师资引进方面常以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专兼职教师并举是为降低教学成本所采取的必然手段,但教师与学校始终是雇佣关系,教师的待遇、福利及社会认可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差异,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教师频繁更换不但影响教学质量,还影响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也不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4.虽然部分民办高校建立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结构,但这些学校普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师资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青年教师科研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和能力,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论文的撰写上常无从下手。
5.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民办高校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和制作课件,加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无暇顾及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6.受到现行有关科研政策的限制,民办高校获得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偏少,中级及以下职称的偏多。许多教师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或申报科研项目,并未从科研能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层面去考虑,导致科研方向不明确,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发表在高水平刊物上的文章很少,取得高级别的科研立项就更少。这种强制性、功利性的科研既无质量,也不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民办高校起步晚、底子差、基础薄弱,科研劣势是目前不争的事实。然而,科研始终是学校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大学的首要职能是科研,其次是教学”。虽然现阶段民办高校仍以教学工作为重心,但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必定会脱离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培养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无疑是扭转民办高校科研劣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1.民办高校投资者和管理者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将科研工作提高到实现学校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要使科研带动教学发展,使二者相互促进。同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每年拿出总收入的3-5%建立科研专项经费或发展基金,实现专款专用,保障科研经费基本需求。此外,多渠道争取科研资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组织教师广泛地参与横向科研项目,来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资金支持。
2.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科研工作发展方向及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科研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教师完成的科研任务分别提出要求和考核制度,使科研工作有章可循,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工作业绩,并将其作为培养、晋升、职务评聘的重要标准。同时,建立以教学为主体、科研为教学服务的评价体系,细化体系的各项指标,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5];开展评奖活动,推出激励措施,对在科研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及单位予以重奖,有效激发教师开展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约束机制,规范教师科研行为,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保质保量地实现预定的科研目标,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3.民办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有效的服务。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系统,及时发布各级各类机构的科研计划、科研课题,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科研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的交流,广泛收集科研课题信息,建立科研课题信息库,为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课题信息服务[6]。组织教师开展各种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针对不同项目开展科研讲座,让教师了解国家科研政策、要求,申报流程、申报技巧等,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项目立项后进行过程管理,适时监督,做好中期检查及结题工作,促进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拓展横向科研项目渠道,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不仅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而且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声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教师的科研指导,定期开展科研业务培训,并使之长期化、制度化。强化教师学术规范意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查处,引导教师通过正当途径和手段创造科研成果[7]。创设条件让教师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开拓视野,获取最新学术动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中,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切实提高。
4.针对教师科研弱势,民办高校要加快科研团队建设,改变师资结构,优化队伍结构,引进或培养学术带头人,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通过以老带新,以点带面,重点扶持的方式,促使更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担负并胜任科研任务,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争取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在提高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的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及教学和科研共同发展。
5.教师科研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民办高校教师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所长挖掘内在科研潜力,找准科研定位,确定研究方向,不断增加研究深度、难度,积累研究成果,促进其科研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合理安排教师教学和科研时间,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找一个平衡点。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减少额定的教学工作量,引入科研工作量,将科研工作量转化成教学工作量,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有充分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民办高校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为广东社会和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创新做出了贡献,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机会,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如今,广东民办高校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期,只有充分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和结合,才能使民办高校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2012年广东民办高校名单(共32所)[EB/OL].学生都市网,www.stu263.com.
[2]广东民办大学师资结构呈“良性”[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4/04/12/54/article219805424.shtml.
[3][4]吴伦敦,张红,金曾妮.民办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广东省民办高等学校调查[J].高教探索,2005,(1).
[5]王超,黄超.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与生活,2010,(20).
[6]宋慧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对策研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经管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2,(10).
[7]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