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公共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

时间:2024-08-31

王 艳 李 楠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高校公共选修课是面向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通识教育课程,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思想的推动下,公共选修课已经成为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设置公共选修课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公共选修课任课教师及学生三个层面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使公共选修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出现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上课不认真的局面,难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2]本文结合呼伦贝尔学院公共选修课开设实际,就高校公共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现状

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公共选修课相关统计为起点,至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共3学年6个学期。在此期间学校共开设公共选修课529门次,平均每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数量为88门次,其中线上课程35门次,线下课程53门次,预设平均课程容量为91人次/门,实际选课人数为平均84人次/门。课程门类涵盖了3大门类即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实践类。(见图1-3)

图1 课程容量及实际选课人数

从图1可知:各学期学校预设平均课程容量>实际选课人数,且预设平均课程容量/门-实际平均选课人数/门=7人次/门,所以学校设置的公共选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且无教学资源浪费。

图2 开课情况及其分类

从图2可知:各学期开设课程按照授课方式分为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线下课程为传统的课堂授课课程,线上课程为学校引进的学堂在线、智慧树等优质线上资源。2018-2020年度呼伦贝尔学院在校生人数是13125人、13284人、13704人,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开课总数呈上升趋势,且线上课程数量也逐年递增。

图3 课程类别

课程类别中,人文社科类包括文学、经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自然科学类包括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农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艺术、体育、实践类包括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学科。课程种类丰富,覆盖面广,能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从图3可见,呼伦贝尔学院公共选修课人文社科类相对较多。

二、 问卷结果及反映的问题

(一)教师调查问卷

1.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教师调查问卷以传统课堂授课的公共选修课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101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有效率83.17%。

2.任课教师经验和能力情况:被调查教师中有16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占50%,表明呼伦贝尔学院承担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多数具有多年教学经验,驾驭课堂能力强,且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56.67%,高职称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和最新动态,容易达到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目的和要求,得到学生的认可。本项调查在学生问卷对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满意程度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满意的占52.25%,比较满意占34.83%,满意程度较高。

3.任课教师开课阻力情况:教师在申请开设公共选修课过程中来自教务处的阻力占6.67%,来自二级学院的阻力占6.67%,来自个人能力限制占16.67%,来自其他方面阻力占70%,表明多数教师在申请开课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所在学院及教学管理部门的限制,使得任课教师申请开课时,依据个人的专业特长选择教学内容的情况难以被发现,这样会导致公共选修课专业痕迹偏重,非专业学生出现理解难、接受慢的情况,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所以急需完善公共选修课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课程管理。

4.公共选修课课堂组织形式

公共选修课课堂组织形式调查结果见图4。56.67%教师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33.33%的教师采用了教师主导学生讨论的教学式,6.67%的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3.33%的教师采用了其他方式。上述结果显示多数教师以传统讲授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运用略少。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课堂中教师应更多地对学生施加间接影响,多提问少讲授,以更多的表扬和肯定来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中,例如,可采用小组讨论、辩论赛、主题汇报、社会实践、实地调研、案例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学习。

图4 公共选修课课堂组织形式

5.结课考核方式调查:本项调查共设置4个选项分别是开卷、闭卷、结课论文、其他。调查结果中各类考核方式占比为开卷16.67%、闭卷10%、结课论文53.33%、其他20%。结果表明,公共选修课结课考核方式单一,以结课论文为主,事实上多数学生在完成结课论文时往往是在网上大段截抄,有时甚至格式都不修改直接上交,这也是学生不重视公共选修课的一个原因。结课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地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图5 结课考核方式

6.学校公共选修课管理情况的相关调查:认为传统授课课堂容量、上课时间安排合理和较合理的人数均达到了90%,任课教师对学校公共选修课安排满意度较高;任课教师中有73.33%接受过院级、系级督导的指导,但有26.67%的任课老师上课期间没有接受过任何监管。调查结果表明,公共选修课监管出现盲区。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过程监督是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公共选修课需同专业课一样纳入教学管理中,例如:每学期都要接受院系两级督导听课、评课;教学文件:教学大纲、考试方案、教师工作手册、教案、进度表需定期接受检查;课程相关材料如期中、期末试卷、结课论文、学生作品要存档被查等。通过规范公共选修课管理能促进任课教师认真备课、规范授课、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使公共选修课质量不断提高。

(二)学生调查问卷

1.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学生调查问卷随机发放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98.89%。

2.选课依据。学生在选择公共选修课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兴趣爱好的占84.83%;根据学分易得情况选择的占13.48%;根据授课教师选择的占0%;根据他人建议选择的占1.69%。本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主要依据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与公共选修课设置目的相符。但仍提示部分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选课的功利性比较强,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所选课程缺乏了解。

3.对学生的评价。本项调查中设置的选项有认真听讲、当成自习课、边听边玩、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其中认为学生认真听讲的与其他情况各占50%,说明在公共选修课课堂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不能认真听讲;在出勤率和参与课堂互动的调查中显示,每节课都去的学生可达到94.38%,出勤率高;多数学生能够参与老师的互动,但偶尔参与的学生占多数,占比为57.87%。反映的问题是到课率高,参与程度偏低,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被调查学生中有43.26%喜欢艺体类公共选修课,35.96%的学生喜欢理工类课程,20.79%的学生喜欢文史类课程,而艺体类、理工类、文史类公共选修课开设门数情况则是逐渐减少,使得部分学生选不到喜欢的课程,但为了完成学分任务又不得不上课,于是出现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因此,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重视公共选修课,虽能保证出勤率,但无法保证上课质量。

4.结课方式。43.26%的学生希望以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代替考试;32.02%的学生希望以开卷考试的形式完成公共选修课学习;希望以结课论文形式考核的占13.48%;希望以闭卷考试形式考核的仅占11.24%。4个选项以出勤和课堂表现代替考试的考核方式最为容易,选择率最高,说明学生希望以比较容易的方式结课,存在蒙混过关的心理,公共选修课应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5.教学管理。34.83%的学生希望学校升级选课系统,因为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段选课,经常出现网络拥堵现象,导致选课过程中卡顿现象的发生,使部分学生难以选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课程。同时,19.1%的学生希望选课前告知课程内容相关信息,可避免出现因课程名称吸引而导致的盲目选课。

三、 应对措施

(一) 加强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必须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定位的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设可产生促进学科交叉渗透、优化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领域的有益影响,所以,公共选修课建设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满足适用于各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评价标准。1.选择教学内容时,重在通识教育和知识普及,避免专业性过强,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1]2.建设多元化的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激励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授开设公共选修课。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传统手工艺人、非遗传人等进课堂,讲授相关课程部分课时,这样既可以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创新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3.建立激励机制。公共选修课同专业课一样具有申报优秀课、特色课、精品课的权利,通过培育典型,推出具有专业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公共选修课。

(二)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它将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使之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继承和发展课堂教学法,深层次挖掘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潜力,通过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调查研究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从而改变目前学生上公共选修课时情绪不高、没有成就感的现状。此外,在教学设计上选择学生关注的内容,可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对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将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5]

(三)改进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

考核方式的改进是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的有效方法。公共选修课应根据课程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而不能仅凭开卷考试、结课论文等敷衍了事,产生侥幸心理。公共选修课应更重视的过程考核,实施过程中可以借鉴呼伦贝尔学院专业课教学中平时考核、阶段考核、结课考核的三段模式,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如,在平时考核中设置考勤、随堂测试、提问与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完善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及监督机制

完善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及监督机制是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该对公共选修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1.完善规章制度使公共选修课申报流程及实施过程更加规范,同时明确规定课程设置规范和设置标准;2.公共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实行分层管理,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明确管理权限,教务处负责宏观把控开课门类、开课数量、课程容量、排课等教学常规管理,二级学院负责教学过程管理如教学内容审核、日常教学检查、教学督导、考试管理等。使公共选修课同专业课一样纳入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范畴之中,可有效避免监管死角的出现。

(五)升级选课系统,加强选课指导

公共选修课选课一般是集中进行,选课期间网络压力非常大,学生在选课时由于时间紧不能详细阅读选课系统内的选课说明及课程介绍,导致部分学生无奈选择了不喜欢的课程。建议升级、改进选课系统,提高运行速度,或者可以分时段选课,已运行的公共体育课与公共选修课分时段选课,有效避免了大规模网络拥堵,使学生选上自己喜欢课程的可能性提高,这样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务处应利用校园网或官方公众号等媒介,及时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并在选课前详细介绍课程相关信息。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及任课教师相关情况等,从而有效防止学生盲目选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