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俏 姜鑫 郭明华 张雨澍 倪萍 杨兴猛
(1.共青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2.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3.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4.内蒙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5.内蒙古党校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这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高度所提出的科学论断,必须要从“关乎大局”的政治高度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高校要强化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穿点成线、以线扩面,深刻认识在高校领域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高校呈现出的新特征,立足校园实际,面向青年学生,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承担起教育责任和使命。
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真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和高度的法治意识,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而心怀牢不可破、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高校作为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交流互动的聚居地,充分利用这种便利的校园环境和条件对广大青年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生的内心,既恰当其时又便捷高效。对于民族地区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抵御和防范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向青年学生渗透的有效途径,是筑牢祖国边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思想保证,需要高校真正贯彻好、落实好。
高校是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前沿,广大学生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极易受到一些偏执的、极端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影响。为此,高校师生员工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从捍卫文化领导权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斗争,防止极端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各高校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践行使命担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利用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社团建设等形式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课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在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高校无论是思想引领还是工作手段,都存在着一些特殊性,我们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高校是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育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和政治素质的重任,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信心。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青年面貌的巨大变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高校是知识分子、专家学者汇聚的高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论断和新课题上,要对***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深悟透,对民族理论和政策把握到位。各高校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加强研究阐释能力,聚焦研究方向、整合研究力量、突出研究重点。加强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 “主干”与 “枝叶”辩证关系的研究,加强对 “共同性”与 “差异性”的辩证关系的研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领域的党建工作得到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也得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总书记多次到高校考察指导、与师生座谈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指出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各高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高校党的建设融入日常教学、科研当中。但必须要提高防范和化解民族工作领域重大风险挑战的意识,时刻绷紧维护民族团结这根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实做细做小,有形有感有效。
1.强化思想引领。***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鲜明主线,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校要在学深悟透这一重要思想上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注重加强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不断改进对国情、历史的研究,结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时代特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加鲜活、更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强化思想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注重协同推进。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选派政策理解准、宣讲效果好的教师深入社区、农村、企业等地方开展宣讲工作,将教育资源优势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依托高校聚集的研究基地、院所、中心等平台,组建多民族师生参与、多部门协同、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创新团队,凝聚整合多方力量,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面覆盖、协同推进,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工作格局,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言献策。
3.把握工作方式方法。高校应全面地、具体地、无条件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工作过程中坚持稳慎原则,有序推进,注重多做“加法”,把党的领导体现到高校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多层面、各环节。在做好思想舆论引导的同时,稳慎有序落实民汉合校、混合编班等政策,使高校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高校师生心中深深扎根,让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在高校师生头脑中牢固树立。
1.建立专责组织领导机构。高校要成立由校党委书记牵头,分管宣传、统战、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校领导具体负责,由宣传、组织、统战、人事、学生、教务、科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议事协调、调度推进、跟踪督办等配套工作机制,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统筹领导。高校要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组织,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工作。
2.健全一体化教育培训机制。要以高校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综合采用外部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教学培训与管理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动态化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完整准确把握思想内涵,增强工作本领。发挥“关键少数”引领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广大师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分类别、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3.建立科学有效督导评价体系。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履行党建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全面纳入高校领导班子考核、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院系督导评估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评价赋分权重,压紧压实高校主体责任。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重要抓手,探索构建体系完备、要素齐全的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可行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1.抓好思政课程主渠道建设。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思政课程体系的各环节、全过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为抓手建设思政课程,将民族团结等元素融入各门思政课程中,重点高校着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社会时事和民族地区实际,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和平台,形成便于教师和学生选择的课程资源和菜单。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培育一批质量高、效果好的一流思政课程。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素养。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引导高校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增强广大教师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注重思政意识的激发和思政思维的点燃,提高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理解,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和生动案例,提升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效果。
3.创新集体备课模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专业、学院结对共建,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分专业、分学科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和素材供给,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课程思政公开课等教学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门课教学中,压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增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效应,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1.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功能。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强化大学精神和校训文化中关于民族团结元素的挖掘,选树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传递正确价值导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精神文化建设的大格局。广泛开展“五个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民族团结的种子培植入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载体作用。通过校园物质文化载体的打造,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标识和符号,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以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为抓手,突出校园建筑的功能和校史馆、纪念馆、博物馆、多业态校园书店的研究展示功能,突出文化长廊、民族艺术文化墙、优秀师生作品宣传引导功能,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育人功能,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化于无形、融于细微。
3.提升校园行为文化的浸润水平。通过校园行为文化帮助大学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建设为抓手,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研修、交流展示、实践体验和传承创新平台,聚焦“第二课堂”“三下乡”志愿服务、主题教育、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1.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各高校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阐释中找准定位,努力打造集学术创新、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现有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培育基地、实践基地及高端智库平台的引领作用。集聚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民族理论和政策研究基地建设,推动民族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校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基地和平台,不断提高高等院校及民族问题研究机构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能力。
2.注重重大基础性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各高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重点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基础理论问题,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特别是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民族问题的变化规律,推进民族理论和政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加强对各种民族问题和思潮的辨析与引导。切实解决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意识不强、主线不清、质量不高等问题,力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阐释上实现新突破。
3.提升高校智库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各高校要紧紧围绕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依托自身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建设好各级各类民族工作智库,扶持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发展,创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政策话语体系,为民族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通过发挥智库研究阐释功能提高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切实发挥好高校的人才库、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着力形成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良好工作格局。高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矢志不渝地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民族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