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苏媛媛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包头钢铁公司(以下简称“包钢”)于1953年筹建,1957年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1959年9月26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结束了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10月15日,周恩来同志亲自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乌兰夫同志在剪彩典礼大会上说:“包钢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入生产,是由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是包钢和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者辛勤劳动的结果。”包钢的建成,开创了内蒙古钢铁工业新纪元,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今天的包钢,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在册职工4.8万人,正在形成煤焦化工、氟化工、有色金属等新产业格局。十三五期间,为京雄高铁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提供钢材,年平均出口钢材近200万吨,出口近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包钢的建设历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奋斗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布局到开工建设,从突破困境到实现今天的成就,在包钢的建设历程中,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担当奉献,艰苦奋斗,共同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这段历史佳话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前进。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充分阐述 “齐心协办建包钢”历史佳话的深刻内涵,发挥时代价值,用“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激励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齐心协力,创造内蒙古新时代的成绩和佳话。
“齐心协办建包钢”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有力领导的结果,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梦想团结奋斗创造的伟大壮举,是内蒙古各民族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顾大体、识大局,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的历史佳话。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工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新中国的发展建设中,科学设计和实践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1944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工业化是“最有发展、最富有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他认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将新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工业国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之时,工业基础极为薄弱。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将工业化作为重要任务之一,规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包钢正是在这个设计建设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宏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1949年12月16日,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钢铁工作会议决定把包头列为未来钢铁中心的目标之一。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着纷纭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百业待兴的国计民生,新中国的建设要采取什么步骤,有哪些重点,由哪里起步,是党领导新中国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至关重要的问题。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此,中国共产党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科学设计了以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一五”计划。在这五年间,新中国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了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156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
包钢是“156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布局新中国工业体系的一个起笔之作。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加强包头工作的决定》指出,“包头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基地之一,按照国家计划,几年之后它将生产大量钢铁、机器和各种新式装备,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11月23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成立了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委员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华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蒙绥分局书记的乌兰夫同志担负起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领导重任。包钢是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中心任务,为了保证包钢顺利建成,党中央发挥强有力的领导力和号召力,组织全国各地给予了包钢极大的支持,解决了物资、人才等多方面的困难。
1954年5月1日,包头钢铁联合公司正式成立,为其配套服务的煤炭、机械、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一批地方工业项目也在包头开始建设,1956年,这些地方工业企业均建成投产,包头的工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升。1960年年底,随着包钢、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一热电厂、第二热电厂等项目的建成投产,在包头形成了一个以钢铁、机械制造、能源为主的工业基地。可以说,从国家工业化的设计到布局,从包钢的战略定位到最终建成,处处体现了党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决策,体现了党强有力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证明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这是我们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当今世界两大社会制度。与资本主义追求利润和以资本为核心的制度特征不同,社会主义具有以人和社会为核心的制度特征,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这决定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的天然优势。
包钢的建设和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优势。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家调配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保证其顺利进行。“一五”期间,为了给包钢建设创造条件,国家在内蒙古建设工厂、修建铁路的基础建设投资就达11.39亿元。1953年9月,国家分配了第一批大中专毕业生投入包钢建设,他们来自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等全国多个城市。根据冶金部的决定,从鞍山和本溪钢铁公司抽出上万工人和干部、技术员,组建了建设包钢的施工队伍。劳动部门从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盟、包头调集6000多名干部职工,解决了包钢用工短缺的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力量齐聚包钢,强有力地支持了包钢的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在制定“一五”计划时,把支援包头工业基地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提出:“大力发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牧业生产,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大力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特别是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按计划积极发展地方工业、林业、运输业、邮电、商业、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自治区逐年增加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治区用于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76亿元,大部分用于包钢的建设。基于对包头工业基地和包钢顺利生产的长远考虑,自治区及时对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把隶属于达茂旗的白云鄂博铁矿和隶属于固阳县的石拐沟煤矿周围地区,分别设两个旗县级矿区,划归包头市管辖。同时,为就地解决包钢生产职工和包头城市居民蔬菜、副食供应等问题,将固阳县划归包头市领导。
1959年包钢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面临着建成20多个工程系统共115个工程项目的艰巨任务,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在劳动力的调配与支援、生活物资的组织与供应方面也存在很大困难。包钢多次派人分赴中央各部委、各省市以及各重点供货单位请求支援,但因当时物资严重缺乏,工程进度日渐放慢甚至面临停工。1958年7月,乌兰夫同志分别致信山西、河北、辽宁等省委第一书记,请他们帮助督促各该省接受包钢定货的厂家按期或提前交货。又致信冶金工业部等,请求帮助解决钢材、水泥、重大设备和技术力量十分缺乏的问题。11月10日,内蒙古党委就支援包钢建设问题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交了《请求中央对包钢建设加强领导给予支援》的报告。11月26日,乌兰夫同志又就包钢建设中存在的几个紧迫问题,向中共中央作报告提出了对包钢的建设进行专题研究以及全国各省市支援包钢等7项建议。1958年11月28日,在武昌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乌兰夫同志在发言中重点讲了包钢建设及其未来的生产问题,阐明了加速包钢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希望冶金部和全国各地支援包钢建设。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周恩来同志认真听取了包钢经理杨维汇报。此后,国务院、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冶金部、铁道部等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包钢的问题。
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发表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指出“包钢是全国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一着。包钢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改变内蒙古经济面貌,有其重大的意义”。此时,党中央也要求与包钢有协作关系的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如铁道、电力、煤炭等单位,本着支援重点企业的精神给予包钢大力支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包钢得到了全国人民及时地、强有力的支援,全国掀起了支援包钢的热潮。
1959年2月2日,华北协作区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加强支援包钢建设工作的决议》,阐述了在“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计划下确保重点企业生产建设的方针。国家各部委和部分省市领导同志亲自过问有关包钢建设的订货情况,并组织检查为包钢赶制设备、提供材料的情况。铁道部各路局优先考虑和安排支援包钢物资的发运工作。鞍钢为包钢提供了大量的钢材和设备,抽调技术骨干,培训新工人。
短短几个月时间,包钢得到全国22个省、55个市和将近300家企业的支援,材料设备源源不断地运抵包钢。1959年,包钢超额完成全年的基本建设任务,各项重点工程的建设突飞猛进,已经投产的白云鄂博铁矿、机械总ㄏ、炼铁和焦化厂等重点厂矿均提前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
从1953年筹建,1957年大规模建设,到1959年一号高炉提前建成出铁,如此投资巨大、工程浩繁的工业项目能够在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内蒙古快速建设起来,是只有“全国一盘棋”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的壮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在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缔造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建立了统一的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把中华民族空前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全新的时代中迸发出强大力量,各民族用自己的担当和奉献,共同建设了一个不断蓬勃发展的中国。
1. 内蒙古各民族顾大体、识大局,为包钢建设做出奉献
在包头西北的白云鄂博及其周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铁矿和稀土矿,还有以包头石拐沟煤矿为中心数百里范围的煤炭资源,南临黄河,水源充足,是建设包头钢铁工业基地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对包钢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白云鄂博山上有一座敖包,被认为是神灵寄托之所,白云鄂博(蒙古语,意为富饶的神山)由此得名。
1950年5月,“白云鄂博铁矿队”进驻矿山开展勘探,附近的蒙古族群众得知后,热情帮助勘探队寻找矿床位置。但在矿山破土兴建时,遇到了问题,当地牧民和喇嘛不愿在白云鄂博山上动工,担心会破坏世代祭祀的“敖包”。由于涉及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大问题,包钢和包头市委十分谨慎,把情况反映到了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乌兰夫同志那里。乌兰夫同志亲自来到白云鄂博做牧民和宗教人士的思想工作。在座谈会上,乌兰夫同志讲到:“我们蒙古族是一个有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民族,为了追求民族解放和祖国富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曾同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有不少先烈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过去为什么帝国主义敢于欺负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经济落后,没有钢,没有铁,不会生产机器。”“现在,我们胜利了,各族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要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目的就是让国家富强起来……在这一支援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站在国家利益这个大局的立场上,高高兴兴地积极支持和帮助。”“我看国家开矿和牧民‘祭敖包’不矛盾,白云鄂博的矿藏按国家政策去开采,草原上有的是风水宝地,‘敖包’可以另选一块宝地搬迁过去祭祀,这不就互不影响了嘛!”牧民代表和喇嘛接受了这一提议。为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达茂旗也派出民族干部,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发白云鄂博铁矿对建设内蒙古草原,繁荣民族经济,改善牧民生活的重大意义。为了支持国家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当地蒙古族居民和宗教界接受了搬迁“敖包”的建议。1953年农历六月十五日,白云鄂博主峰举行了隆重的敖包搬迁仪式,将山上的敖包搬迁到了商议选定的离白云鄂博主峰南20公里的白云查干山顶,从此,作为达茂联合旗的旗敖包永久定居于白云查干。
2. 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包钢的建设,给内蒙古各民族带来发展进步。白云鄂博矿区随着包头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逐渐发展成为草原上的工业重镇,惠及当地民生。在建设包钢时,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带动少数民族人才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1953年包钢建设时,内蒙古自治区有计划地选派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包钢领导工作,吸收少数民族工人,先后给包钢及其他骨干企业和包头市派去大批有干劲、有经验的各级领导骨干,其中包括不少少数民族干部。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工人队伍,蒙绥军区安排一批转业军人分配到不同建设和生产岗位,成为包钢建设和生产的生力军。1956年,包钢党委把培养少数民族职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1957-1966年需要少数民族干部和工人的初步规划》,规定吸纳少数民族工人的具体条件和措施。据1956年统计,包钢有蒙古族职工1121人,其他少数民族工人1376人。1957年包钢公司劳资部制订《蒙古族技术工人培训计划》,采取送鞍钢培训、公司内部以师带徒的方式培训蒙古族技术工人,当年招收20名蒙古族青年。另抽调少数民族工人到包头钢铁学院、包钢干部学校学习文化和技术知识,逐步培养起一批少数民族工业人才。
随着不断建设发展,包钢逐渐成为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来自国家各地的建设人才汇聚在内蒙古,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凝聚起包钢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1956年,包钢举办各族青年联欢周活动,接待了来自北京等地的8个青年代表团,由汉族、回族、藏族、苗族等9个民族的工人、干部、大学生等组成。各族青年用蒙、汉两种语言宣读了《包头市各族青年为建设祖国钢铁工业基地献出全部青春和力量的决心书》。据统计,1959年,包钢已有少数民族职工2100人,包括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等15个少数民族。1976年,有少数民族职工2300人,有18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建设包钢、发展包钢中,创造了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佳话,至今仍是包钢精神的重要内涵。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时代大变局中,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变局伴随着挑战和阻碍,越是在挑战和阻碍中,越要保持定力,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守住守好底线红线,寻找于变局中开新局之道。内蒙古是我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内蒙古的安全稳定,对我国迎变局、开新局,对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维护内蒙古的安全稳定,要在全社会广泛学习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找启示,坚定自信,行稳致远。
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五个认同”“四个自信”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其深刻内涵根植于我们走过的历程和共同的记忆,根植于一段段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齐心协力建包钢”,是内蒙古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一段宝贵红色记忆,至今仍生动鲜明的传递着那个岁月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奋力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初心,和各族人民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不分彼此,不计艰辛,共同捧起新中国工业新星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凝聚力量的珍贵精神资源。要把宣传学习“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与增强“五个认同”“四个自信”结合起来,与最广大群众一起回顾历史,重温记忆,用“齐心协力建包钢”这样的生动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道理,加深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加深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厘清和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爱国主义思想根基。
“齐心协力建包钢”是一堂生动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时刻以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民族地区带来发展和实惠;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功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给各民族指明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证明了只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成功实践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稳定局面,在自治区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像“齐心协力建包钢”这样的民族团结事迹和历史。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把这些真实感人的历史,讲给各族群众听,用故事增进感情,增进认同,让各族群众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要用历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让各族群众更加懂得,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且相互联系的,谁也离不开谁,只要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就一定会实现民族的发展进步。
新中国走过的七十多年奋斗历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基础上,仅用20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以“中国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中国空间站……一个个光辉成就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结果。进入新时代,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承前、继往,要求我们以史为鉴,深刻理解像“齐心协力建包钢”这样的历史佳话的深刻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启后、开来,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宝贵精神,不断开创未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