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孟思言 孟 林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8)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在认真学习历史的基础上,才能深刻领会***总书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高校“四史”的学习教育,就是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艰苦斗争,学习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我党的奋斗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使思想观念契合初心、责任担当符合使命、奋斗目标融合时代。红色经典音乐所传诵的是一段真实的革命故事,是红色文化最好的载体和最鲜活的记录,也是最重要的“四史”教育素材和媒介,是高校在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模式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四史”主要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四史”教育让大学生在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提升道德素养。红色经典音乐主要有红军革命歌曲、抗日战争歌曲、解放战争歌曲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曲。红色音乐是在遵循艺术和历史的规律基础上的产生并发展的,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变革有着必然的联系。[1]总体说,我国目前红色音乐的发展与进步同近现代中国革命史的发展基本同步。
那么红色音乐是什么呢?在学术界目前有比较明确的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共产党领导下,以革命、文革战争及民族战胜为题材的歌曲,并且对革命起着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鼓舞人心,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及广泛传唱的作品”;第二种是:“红歌主要指革命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新中国成立歌曲以及各类积极向上的爱国歌曲。”[2]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音乐的创作、表演模式以及创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进步。
红色音乐文化主要包括红军革命歌曲、抗日战争歌曲、解放战争歌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曲等。红色音乐的产生和发展遵循着艺术和历史的规律,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必然联系。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音乐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虽然比较简单,但为红色经典音乐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瞿秋白先生以笔名“秋渠”创作并发表了《赤潮曲》,这是我国最早的工农革命歌曲。此后,他还在《新青年·季刊》上译介《国际歌》,发表了曲谱和译词。让这首革命歌曲在中国广为传唱。另一位革命领袖彭湃则根据海陆丰当地的民歌、民谣创作了大批革命歌曲。如,《工农歌》《五一劳动节》等。[3]
随着红色革命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革命的烈火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由星星之火变为熊熊之势。此时红色音乐迅速发展,诞生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如,《小放牛》《游击队歌》《东方红》《送郎当红军》《盼红军》《会师歌》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此时,我国词曲家创作了一批以抗日保国为题材朗朗上口又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如,《告别南洋》《铁蹄下的歌女》《何日君再来》等进步电影中的主题曲、插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群众广为流传。此后群众歌曲也空前繁荣和普及,产生了《参加抗日联军歌》《知识青年从军歌》《戒烟歌》《苏州夜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许多优秀作品。全国人民高唱着这些雄壮激昂、同仇敌忾的抗日爱国歌曲,为战士们鼓舞士气,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的曙光。[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明确突出“为工农兵服务”“为国家服务”的主题。如,《歌唱祖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社会主义好》等优秀音乐作品。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十年内乱结束。《祝酒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的中国心》《大海啊故乡》《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血染的风采》《好日子》《走向复兴》《为祖国干杯》《今天是你的生日》等优秀作品应接不暇。红色音乐作品的种类空前繁荣,表演方式多样化,舞蹈类表演、演讲类表演、演唱类表演以及歌舞剧形式表演等,表演形式多元并存、百花齐放。
从红色音乐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红色音乐的发展历史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紧相连,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密切相关。不仅是一部音乐史,更是一部民族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祖国的成长史。从红色音乐的旋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奋起、呐喊与欢呼。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可以把抽象的理性形式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感性表达形式,音乐演绎能够表达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红色经典音乐作为整个中国音乐文化的特殊领域,在“四史”教育中同样有着独特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曲曲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音乐,以具有符号性的旋律串联起党的诞生与壮大、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发展、改革开放等光辉历程,使党员们在音乐中触摸信仰力量,汲取前行动力,在每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时刻,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潮头,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红色经典音乐把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统一起来,表述人们无法用语言或行为表达或表现的德育内容,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教育效果,从而丰富“四史”教育理论。[5]
“四史”教育有着极为鲜明的实践性,其最终要落到实践上来。与一般的历史教学不同,四史教育是以历史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合理利用,可有效提高高校“四史”教育的实效性。“四史”教育讲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实践史。[6]
兴趣爱好会影响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可程度,当教育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喜爱、满意等内心体验及情绪时,学生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态度并乐于接受它,音乐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因其具有显著的形象性与愉悦性特点,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高校可结合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唱响红歌、红色经典音乐赏析、红色歌曲竞猜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四史”学习教育形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四史”学习热情。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四史”教育,让学生在愉悦的音乐中产生对人生价值、社会道德等方面诸多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提高“四史”教育的实效性。这一具有隐蔽性与愉悦性的教育方式,符合大学生思维、情感和心理的特点与需求,可有效深化对“四史”教育理论的理解,升华“四史”教育的价值追求,提高“四史”学习联系实践的主动性。
以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为主题展开一系列思想政治活动是主题体验式教育常采用的方式。通过红色经典音乐赏析,使大学生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借助学科交叉式的“主题体验式教育”讲授将音乐与历史相结合、视听相结合,带给师生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从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氛围,通过编制适当的“四史”教育学习问题与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与反思,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必要时也要提供适当的鼓励、表扬、支持,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代表作品的演唱同近现代历史的感人故事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了解红色音乐的创作历程和时代背景,从而向学生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内核,更好推动学生的“四史”教育。通过“创”:讴歌先进典型、传递爱国情怀的校园原创歌曲等文艺作品;通过“听、赛、唱”:红色经典歌曲等形式,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入行;通过小组互动等形式,在提高学生理解水平的同时,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知晓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深刻体会红色经典音乐学习与赏析过程中带来的心理满足和心理需求,促进个人进一步成长,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有效提高“四史”教育学习效率。[7]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老师或助手等组成的群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是个体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学习个体也不是孤立的自然探索者,而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使自己的想法、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交流,将学习的资源进行共享,并团结协作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学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和一种规范文化。教师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积极体验学习的乐趣,引导他们展现自我,充分发展身心个性潜能。因此,在红色经典音乐融入“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积极建构学习共同体,挖掘红色经典音乐与“四史”之间的逻辑机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积极进行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促进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结合代表性音乐作品与近现代历史感人故事,让学生了解红色音乐的创作历程和时代背景,以此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音乐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内核,更好的进行“四史”教育。如,举办红色演讲比赛,让学生在赛事中更多的了解红色历史背景。举办红歌大赛,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广泛地宣传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红色音乐作品;最后,营造积极友好的学习氛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收获,师生共同成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高校“四史”教育中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在实处。
红色经典音乐是高校“四史”教育中探索创新学习形式的重要资源。面对广大学生开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讲座学习与现代网络平台的教育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将红色经典音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传统教学具有长期的经验积累,所以它的优点不容忽视,但随着社会群体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传统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8]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综合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加入多元化教育、教学。以丰富教育为目的,让学生更加容易吸收重要知识点,接受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为主体,为教学提供多姿多彩的空间,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以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走进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扩展了学生的立体多维的思维空间,并且可将讲述法、示范法、提问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网络竞答、影像赏析等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和各种宣教资料,创造更多实践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习。[9]对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科学合理地结合,对于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思政教育的促进、普及和深化无疑是一个亮点。借助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视频连线、课件分享等多种手段,获取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带领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获得更多新鲜的知识与技能,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新探索和新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又是课堂教学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传统教学影响深远,作用显著。
将红色音乐与“四史”教育有机融合、两者结合起来协同育人,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有效提升“四史”教育成效和教育品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理论上融合的效果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探索和检验。[10]因此,要深入挖掘红色音乐和“四史”教育之间交叉和融合的共同点,形成二者有机融合的路径。党的十九大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高校必当牢记使命,勇于创新,展现出新时代高校的职责与担当。切实树立新的思政观,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育人体系。注重以规划引领为载体的协同机制创新,注重顶层设计和激励引导,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源头上,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纳入其中,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人人成才,切实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以培养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观为导向,构建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理念,通过红色音乐的学习串连起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促进共建、共享,协同推进,构建红色音乐与“四史”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
通过挖掘红色经典音乐独特的教育价值,表明红色音乐能进一步丰富“四史”教育理论,提升“四史”教育实效性。红色经典音乐内涵及艺术创新形式与政治思想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红色音乐作品的优势,展现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力量,以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化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传承红色精神的使命感,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