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歌唱者应以铸民族之魂为己任——论弘扬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意义

时间:2024-08-31

薛 敏

(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2017年3月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第一是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各个学段,是固本工程;第二是要融汇于教材体系中,是铸魂工程;第三是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他还说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四件事。第一是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第二是拓展校园文化,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都可以进校园;第三是加强研究和阐释,按照创新性发展原则,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第四,传统文化不仅要走进校园,还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对照当今师范类大学音乐学院选用的声乐教材,美声唱法类以演唱西方艺术歌曲和咏叹调为主,中国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则寥寥无几;美声唱法老师热衷于教唱国外艺术歌曲和咏叹调,并以能否演唱咏叹调来评定学生的能力,以致在学生中也树立了与之相同的观点,以唱几首外国人与自己都听不明白的咏叹调引以为豪。演唱中国歌曲时,吐词含糊不清,没有自己文化的韵味,忽略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蕴和文化的厚重,培养出的是一批机械发音和单纯模仿为主的歌者,这种声乐教学中民族虚无意识的长期存在,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华夏民族优秀文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刚刚仙逝的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在中国,你不要唱外国歌懵中国人;也不要到外国去唱中国歌懵外国人。你一定要到国外去,唱外国歌征服外国人;在中国,要唱中国歌打动中国人,让中国人喜爱你。”著名歌唱家戴玉强也曾说过“学外文歌曲最终也是为了把中国歌唱好”。

音乐作为“语言”,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它所叙说的话语、表达的思想、引发的感情、体现的意识、刻画的心理,都是在一个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的和起作用的。它的世界性仅指音乐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所具有的音乐共同属性。中国古典风格艺术歌曲继承了我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同时拥有着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精神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要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一、唤起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音乐源于生活,它是直接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反应的一门艺术。演唱任何一首歌曲,对歌曲本身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进行深刻体会和研究,才能完整演绎作品。用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表达,寻求音乐文化的回归是我们当代学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扎根于民族土壤,建立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才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必然归宿。

(一)民族虚无和“欧洲音乐中心论”仍是音乐教育的主流

在本世纪初,“欧洲的文化高于世界任何其它地区的文化”这种观点影响波及世界,音乐界尤为严重。二十世纪初,一批从东洋和西洋留学回国的有志之士,带回了异国全新的音乐,并以“学堂乐歌”为标志,发起了“新音乐”运动。从形式到内容改变了中国传统音乐,虽然经过当时一批音乐教育家不懈努力,但当时制定的中国音乐的战略目标——“在继承民族民间音乐优秀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音乐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堪与世界先进国家发达音乐文化并驾齐驱的现代中国民族乐派”。【1】而这一效仿欧洲的改良色彩导致我国在音乐上的崇洋媚外,照搬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声乐教材大量使用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以演唱咏叹调为荣耀,这样“势必造成在西方音乐语言环境中认识音乐要素,积累音乐语汇;必然使学生对西方音调熟悉,对民族音调陌生,感到西方音乐顺耳、好听,民族音乐奇怪、难听;认为只有西方音乐是高级的、先进的,而中国音乐是落后的、单调的”。【2】这是一种民族虚无思想和崇洋媚外思想的根源。

(二)呼唤民族文化自信是歌唱者的责任

毋庸讳言,欧洲音乐的确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西方音乐引进中国,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音乐,使中国音乐从理念到技法保持与世界同步。但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一定要把握好本民族的文化方向,抱着洋为中用的目的,避免因一味模仿而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阴影里迷失了自己。

世界各地有着风格多样的歌曲,在声乐演唱时我们借由语言、历史、地理等知识去支持着演绎。当歌唱者用蹩脚的意大利文去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时,歌唱者即使通过翻译的歌词了解了歌曲内容,但却无法真正表现出歌曲所要传达的热情洋溢、感情外向夸张的意大利民族性格。我国声乐学者在演绎外国歌曲时总被评价不准确,不到位,这是因为这些歌曲是欧洲人按自己的审美观念及美学原则创制的,与现代中国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生活的现实相去甚远。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体系和音乐观念标准。因为“音乐审美作为一种观念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间并不具有一般的意刃”。【3】

中国的传统音乐,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特殊感知,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审美标准。中国人的伦理观、价值观、道德取向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而不必时时处处唯欧洲是从。中国古典风格艺术歌曲根于中国土壤,它是以我国民族语言为基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艺术实践。它所具有的内向、典雅、文韵的艺术风格,恰恰符合中国民族的欣赏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凝聚力,精神气质更容易被歌唱者所表达。因此,呼唤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回归是广大歌唱者的社会责任。

二、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对中国人打底色的作用

正如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所说:传统文化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一部作品的表达直接反映歌唱者的文化修养,也通过演唱和传播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受众者进行伦理观、价值观、道德取向的教育,对培养人们树立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增强民族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就是对中国人打底色起了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是礼乐文化的延伸

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礼乐文化的延伸。由于中国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中国语言的含蓄性、模糊多义性表达特点,崇尚自然和谐交融,使“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成为中国诗词主要表达的内容,而含深蕴于言内,余味于意境审美范畴成为这一特定历史文化下的审美产物。

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其中,有着精深的内涵和超高的艺术价值的古典诗词便是这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歌曲类型,古诗词含蓄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与歌曲旋律的跌宕起伏完美地结合,使听者对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理解更加透彻,从而使歌曲的艺术性与古诗间的意境和韵律得到升华。

中国古典诗词,从第一部传承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典诗词从起源到发展一直都与音乐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由于古诗词的格律性与音乐有着天然相近的亲联关系,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在诗词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韵律。音乐与诗词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这就是礼乐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二)提升文化修养对歌唱者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诗经》直抒胸臆,《楚辞》瑰丽奇美,《汉乐府》诗质朴直白,唐宋诗词绚烂纷呈。因此,演唱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必须表现出原诗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特定风貌,必须唱出特定时代的特定风格。

例如:《红豆词》一曲,歌词取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有着强大的故事背景与文化背景,该曲由贾宝玉所唱的《红豆曲》为歌词,此曲又名《相思曲》,因为“红豆”代指相思。唐代王维《红豆》诗有“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之句,诗歌中常用红豆代指相思。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樽噎满喉 瞧不见镜里花容瘦

展不开眉头 捱不明更漏 碍…碍…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歌词首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便点出歌曲主题爱情。“开不完”、“睡不稳”两句作者是借由春秋景色的代换写痛苦的年复一年。“忘不了”等五句详写因爱而引起新仇旧恨,食不下咽,镜容消瘦。结句又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比喻爱情之难以割舍。

这样一首简短的诗词,作者把人物内在的相思情写的淋漓精致。很多歌唱者只是把其中的悲伤感理解出来,如果歌唱者阅读过红楼梦,分析过这段歌词,便会觉得那种难舍的情感胜过悲伤,这就是古典文学的魅力,言简意深,几句话就让听众动情落泪。

所以歌唱者在演绎诗作作品时必须同时了解诗作创作的历史和风格,只有做了这样的准备,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同时也提高了表演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养。

三、演唱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美学要求

“情”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想象力则构成了声乐表演的情感,就像古赛尔·布雷勒认为:音乐表演不是物质的实现,而是精神作用促使这一实现的产生。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想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想像贯穿于声乐教学、演唱的全过程。歌唱离不开想像,想像可以丰富歌唱的意识内容,想像的发展也受歌唱者的意识、经验和知识的影响。”【4】声乐想象并非是凭空的想象,应当以作品为基础,以作品为触点产生无限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了解作品的含义,才能身临其境的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演唱把想像的意境传达出来。

中华文明很早就孕育出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标准,这些审美情趣随着时代发展演变,至今还深深的影响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歌唱者在演唱中国古典风格作曲的现代艺术歌曲时离不开传统的审美情趣,其追求意境的表达、意境的概念虽然抽象,所展现的画面和氛围自然就把听众带到歌曲所描述的世界。

(一)以歌词为依据的情景构造

声乐演唱开始前歌唱者就应当建立一种“曲未成形先现景”的意象,生活当中的一切事物、行为活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环境支持着它们的存在并对其影响。中国人常用“诗情画意”一词来表达美的境界,诗词是用文字表达人的情感和意境,而绘画则是用图画来描绘美丽的图景。在声乐演唱时歌唱者结合了这两者从而谱出了一张“音画”的效果。这时的绘画恰是声乐演唱时的想象,而想象又与歌词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密不可分。

中国古典风格艺术歌曲歌词内容、故事情节大多建立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学、神话故事等基础上延伸出来,从而使得歌唱者对于歌词的情感体验及生活体验都来得容易、深刻,进一步促使想象力的发展。以在声乐界传唱很广的一首《断桥遗梦》为例,这首歌恰巧描述的就是发生在江南水乡的一段千古神话的爱情故事,一看“断桥”二字,无论是歌唱者还是欣赏者,映入脑海的便是西子湖畔,许仙与白娘子断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对于这段故事,所有的中国人都熟悉,而对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生活中存在的实景。歌曲使用二段曲式结构,歌词精炼地交代了整个故事脉络。

从第一段“呼啦啦啦西湖的桥从中折断,雨中定情的纸伞丢向谁边。”这样一副落着大雨,西湖断桥上,两位举着纸伞的主人翁相会,一眼定情,别无他人的景象自然而然的浮现眼帘,“在钱塘江的雾里……在苍茫茫的天水间”故事发生的江南水乡浙江,这样一副在雾里/在天水间的浓情蜜雾即写实来亦写意画。整个第一段,都表现了白娘子与许仙爱意绵绵的故事画面。而第二段“不不不不……上天入地只求峰回路转”跳转至故事的后半段,许仙被法海所教化,导致的一系列剧情的发生,水漫金山寺、白娘子为爱困于塔底、许仙遁入空门等等。借助原有戏剧的故事情节,加上明朗的歌词分段与说明,歌唱者在阅读歌词之处便可以发展出丰富且符合歌曲本身的场景想象,西湖、断桥、小船、杨柳、寺庙构成了整个场景,加速了画面地形成,同样加速了歌唱者走入这样的场景当中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托物寄情,触景生情演唱中才能达到真情实意的境地。

(二)以情节为依据的角色转换

正所谓:旁人不懂当事人的感受。而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正是“旁人”但在表演的程度里又要作为当事人,即为歌曲中设定的角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角色的情感,从而去把这份情感表现出来。意大利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吉诺·贝基曾在一次来华讲学中总结到:“做一名歌唱家并不难,他只要有完整的声乐技巧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就行了。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除了要同样具备上述条件外,他不仅仅是靠声音,而要靠使自己的全部感情深入到角色中来打动听众。”【5】进入角色的深浅、快慢则会影响表演者体会角色性格、表达情感的准确度。而中国古典风格艺术歌曲中,有许多是以中国传统民间的历史故事人物作为主角的歌曲。这样的角色因其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便于歌唱者去拿捏人物在歌曲中的情感。

如演唱由刘麟填词、王志信作曲的中国古典风格艺术歌曲《昭君出塞》这类以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的歌曲时,深入的挖掘角色会使演绎更加容易。《昭君出塞》有着使歌唱者产生场景想象的故事背景,歌曲从“别家园,出雄关······黎民得平安”把这段故事描写的淋漓尽致,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使她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而她不愿被终身关在厚厚的宫墙之内而自愿远嫁匈奴,从这两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王昭君的性格特征:坚强和声明大义。歌曲中最后“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也体现出作者认同昭君为民、为国安宁远嫁异族和亲壮举的声明大义而胜过她的“怨”。这样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存在鲜明的性格特征,歌唱者能够通过简单的了解便较容易的设身处地把自己想像为王昭君,把自己化身为角色,从而歌声才能从胸臆中流淌出,表达出王昭君的个性特征,唱出那深厚的弦外之音。类似《昭君出塞》的歌曲还有《梁祝新传》、《小青的歌》、《孟姜女》等,这些从中国文化中走出的深入人心的角色,更符合中国人民的一种民族情感和英雄情感,这样的一种民族精神更容易使歌唱者揣摩人物内涵。

(三)古典艺术歌曲的韵味——委婉含蓄、空灵飘逸

声乐艺术本身就是音乐结合语言的艺术。没有言词的表达,难以将歌曲表达的丰满和具体,声乐借助于歌词语言与音乐曲调共同体现它的思想情感,也是借由文学语言,使其更加细腻和确定。中国文人雅士们喜爱追求难以言传的“意韵”。诗词用文字去表达情感和意境,在简短的几句诗词中,蕴含了诗人无穷的精神。而中国文学中委婉含蓄、空灵飘逸的韵味与音乐的韵律传递的情感相得益彰,这也正是中国古典风格艺术歌曲的特点。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虽然歌的原词只有短短四句: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自汉唐以来,阳关就是充满离情别恨的地方。当时,“西出阳关”就到了西域,使人好像到了“国外”的感觉。每当此时此刻,人们都要举酒辞行,万分伤感。到了元代,“阳关三叠”所释放的情感被表现得更加声情并茂,淋漓尽致。

这首送别诗,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在演唱时,表演者应当想像着歌词:“清晨细雨蒙蒙,送别的客舍周围杨柳青青”,景物的渲染更增添了“依依不舍泪沾巾”的气氛。而最后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淋漓尽致的表达了情深意难舍的离别之情。

此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感情的抒发,除增添了一些词句外,更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郁郁深切,尽心倾诉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这样古色古香的歌曲,歌词虽然没有现在文字通俗易懂,但它拥有独特的古诗韵味,营造出的思想意境和情感,使听众仿佛身临其镜,置身其中。

中国古典风格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古典韵味。它一方面源于中国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符合人们的文化和审美需求,具有浓郁的民族情感。这种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方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既能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世界化的今天,被多种文化包围和不断追求超前的时代,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唤起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对打好中国人的打底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部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代背景下,演唱中国古典风格艺术歌曲显得尤为重要。

[1]乔建中.中国音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34.

[2]陈雅先.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基本感训练之构想[J].音乐研究,1999(02):79.

[3]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四)[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4]魏冰.意识的能动性对歌唱方法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2006(03).

[5]韩冰.20世纪歌唱大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8-19.

[6]龙姝帆.浅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文化意蕴[J].黄河之声,2008(13).

[7]曾胜高.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征[J].中国文学研究,2006(04).

[8]张素华.中国艺术歌曲之流变[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03).

[9]张小云.音乐情感教学的途径和方法[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