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吴 熙
(兰州文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教育信息化理念的亲历者和执行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英语教师的全球化观念和网络生存能力、信息时代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以及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配、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教师的整体素质与部属及重点院校相比差距较大。在教育信息化和学科特殊性的背景下,关注英语教师这一庞大群体的发展需求,探讨影响其发展的深层因素和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对地方高校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模式和教师管理制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教师发展需求应兼顾发展主体的内在需求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四个方面。各部分既有相互重叠之处,又相互交差影响[1]。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性访谈对甘肃省 6所省属普通高校的英语教师从专业、教学、个人及组织需求四个维度展开调查。共发放纸质和电子问卷 105份,收集有效问卷83份(问卷回收率为79%),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录入和结果分析。83位调查对象中,女教师68人(81.9%),男教师15人(18.1%);教师年龄集中在 31-40岁之间(68.7%);讲师、助教、副教授以上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68.7%、19.3%和12.0%;教龄所占比例分别为:10年以上(42.2%)、5-10(32.5%)年及5年以下(25.3%)。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73人,占样本总人数的87.9%。总体而言,调查对象以中青年教师居多,他们普遍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需求围绕教学理念、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培训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英语教师普遍具备较为科学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信息意识,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71.6%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是出于教学需要;但近七成教师(66.3 %)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能力不甚满意,表示仍需提高。首先,教师对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以及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能力的提升表现出较为强烈的需求。他们普遍认为:相比教学观念(21.0%)和技术能力(28.4%),教学设计(32.1%)是应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其次,外语教师的职后培训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近四成(36.1%)教师极少参加教学相关的培训,近七成(67.1%)教师表示自己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全靠自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对职后培训的渴望,但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未能如愿。再次,教学需求还反映在硬件环境与软件资源方面。调查反映出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如计算机及互联网等覆盖率偏低,如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优先考虑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未能惠及所有师生,信息化教学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无法顺利实施。还有教师在访谈中表达了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失望和无奈:“在线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欠缺优质资源;好一点的多半是收费课程,费用只能自己承担。”教师寄希望于学校进一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教师需求引入、整合、开发、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政策和经费上提供一定保证,为其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氛围。
高校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外,同时还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每一位学者为了在某一学科领域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不仅要通过学科培养证明自己具备了从事学术职业的基本素质,而且还要对学科体系做出贡献,并通过学者的物化的劳动形式——文本载体来体现[1]。科研与高校教师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不难理解调查中教师始终把科研放在专业发展需求首位的原因。数据显示:48.2%的教师对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不满意;62.7%的教师认为需要提高科研奖励的力度;七成以上(77.1%)教师把职称评审或完成科研任务作为科研动机。从对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科研问题与压力看,其科研需求主要集中在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成果的奖励、科研协作的加强以及科研氛围的营造等几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在科研地位上相对弱势,一是源于青年教师自身科研实力的不足;二是由于英语语言教学的学科性质的归属不明所导致的学术边缘化;加上科研管理体制长期形成的一套隐性规则,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及由此采取的行为策略都产生了影响[2]。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对专业发展途径和机会表现出强烈意愿,但高校为其提供的发展环境却不尽如人意。问卷数据显示,缺乏培训机会(17.1%)和职称评审困难(16.8%)已成为教师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仅次于科研压力(20%)。国内外访学、人才支持计划以及专业培训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力措施,“但好的人才培养项目申报要求较高,而且名额有限;一般的培训项目又流于形式,吸引力不大。”高校教师对在职培训和进修的满意度偏低,这一现象在研究型大学、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都同样存在。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也降低了教师对所在高校组织的信任度和忠诚感[3]。
个人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个体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自身能力而进行的一切促进职业发展的活动,如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它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产生影响[1]。 问卷反映出:一半以上(51.8%)的高校英语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状况的满意度偏低;他们具备职业危机意识,较为认同信息化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价值并积极参与其中;多数教师(54.6%)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人际关系与发展环境较为满意。个人发展在具体需求上呈现分散和个性化态势,问卷结果主要集中在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空间、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如学术假期、工作量减免等)及教师诉求渠道等方面;按需求程度高低则具体表现为: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培训机会、晋升职称、学历提升的政策支持等。由此可见,地方院校的英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经济地位和学术地位上相对“弱势”,他们的自我发展需求与学校制度环境下的要求有时并不一致,在职业危机感和生存压力下急于改善现状谋求自我发展,渴望个人成长空间,期待学校创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组织环境。
调查发现,近一半的高校(54.2%)尚未设立教师发展机构;在对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以及薪酬分配与福利制度的满意度方面,满意度较低的是教师考核制度(32.5%)和激励制度(32.5%)。访谈中,教师对组织发展的强烈意愿具体反映在:刚柔结合、体现人文关怀的弹性考评制度;教育部门和高校提供良性的竞争机制;公平畅通的信息分享渠道;有力的行政政策及资金支持;教学、科研信息化的技术条件和发展环境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访谈中很多英语教师由于教师的理想角色和现实角色的矛盾和反差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身份认同危机。“相比其他人文学科,英语成了未被制度和学术认可的弱势专业,学术的被边缘化,职称评审的屡屡受挫,加上课时、学分的压缩和目前出现的‘去外语化’的声音,不由对自己的教师地位产生了危机感。” 教师在访谈中的担忧侧面反映了对英语专业的归属感和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需求。专业作为学术研究的载体,决定了高校教师的知识是否被主流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认可,决定了高校教师在组织文化中的地位,从而影响其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4],也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首先,提高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施、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估、教学协作以及开展研究和学习的综合能力。信息化教学方式下依然要明确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针对教师需求,重点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外语课堂的整合能力。“整合”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是将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资源及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变革[5]。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英语课堂对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机辅教学(CAI)和机辅学习阶段(CAL),远未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IITC),这需要英语教师掌握好技术应用的尺度,处理好课程与技术的关系。“我们所理想的境界应该是运用技术而又看不见技术,寓技术与教学之中,要让学生既运用了技术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没感觉到技术所带来的学习障碍[6]。”让技术作为无形中看不见的支配力量融入教学,技术的应用将基于课堂又不囿于课堂,从而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延伸到课堂之外,其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加强英语教师的信息化科研能力。信息化科研(e-Science 或 e-Research),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的发展逐步兴起的一种科学研究方式,它使信息技术作用于科研实践并与其深度整合;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提供分布式数据库服务和可共享的高性能计算资源,以及支持协同研究的虚拟环境[7]。信息化科研改变了常规化的科研手段、模式及环境,在数据资源的获取、设备的访问链接、数据处理与操作、数据可视化等方式和活动要素上有别于常规化科研,弥补了传统科研在非信息技术的环境下资源获取时间和技术上的缺陷以及科研协作空间的限制,充分体现了“科研过程数字化、科研活动协同化、研究方式与手段信息化”的特征[8]。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和学术规范素养良好,具备网络技术辅助科研的经验,信息获取与收集能力较强,但在数据处理分析、科研协作等方面较为薄弱。因此,针对教师需求,一方面,加强信息化科研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通过培训或指导,帮助外语教师掌握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积累操作经验,提高对文献管理工具、数据分析及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科研协作水平。英语教师具备科研合作意识和态度,对科研交流合作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学校应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并消除合作的心理障碍,利用信息化科研平台加强校内或跨校合作,为其开展科研协作创设和谐氛围。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和现代媒介的优势,根据教师兴趣和专业需要建立学术研究共同体,在线共同体的构建对转变教师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其在自由、平等、高效的虚拟环境下实现信息共享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此外,地方高校在激励政策、教师评价考核机制、管理及培训制度上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及平台,在体现人本化的管理思想。教学、科研评估的标准应逐渐从评价成果质量转变到评价实践过程;教师管理逐渐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职后培训能兼顾外语学科发展和教师发展需要,为地方院校英语教师在环境变革中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当然,教师发展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互动影响的过程,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实现教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在变革中作为积极的行动者谋求自我发展,是每一位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1]郭丽君.大学教师聘任制——基于学术职业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2]吴庆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3]林杰.高校教师对教职的职业信心及组织忠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02):90-98.
[4]郝彩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06):54-56.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04):39-43.
[6]胡加圣.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科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7]张才丽.高校教师信息化科研实践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3.
[8]张红丽,吴新年. e-Science环境下面向用户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03):80-8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