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肖金波
(广东培正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 广州 510830)
国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宝库,积累了民族历史和民族情感的烙印。近年,于丹、易中天等文化名人经常在电视节目推广和传播国学文化,在这种明星效应的推动下,国学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富含丰厚的精神养料。感恩也是个人修养不断提高的内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优秀品性的标志之一。而“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九零后早已经成为大学生主体,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的现象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比如,部分学生过度消费、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少数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
大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较为敏感,对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国学热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大学生,国学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程度如何?大学生接受国学的途径是怎样的?如何利用国学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国学中蕴含大量感恩教育的素材,比如《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表现感恩的诗句,《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有“人之有德于我也, 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的名句,《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良训,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服务。感恩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主要有:
国学中有很多关于敬畏自然、推崇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不胜枚举,如《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主张倡导“仁民爱物”,大学生在这些思想浸染下能增强感恩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有了强烈感恩自然的情怀,必将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否认,当前还有部分大学生不珍惜自然不感恩自然,甚至还存在个别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少数学生铺张浪费或者过度消费,既是对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也是对自然环境缺少感恩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国学融入到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减少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以及浪费现象,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情商,培育健全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当下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辈对他们大都宠爱有加,呵护备至。然而,过度的关爱往往会形成个人中心主义,这是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产生交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大学生习惯了被关心、被体贴,却不思回报,认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对教师的辛勤教育表现冷漠,对帮助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缺少感恩之心。
笔者对 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感恩情况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调查结果显示:186人中,有79人对老师没有感恩之心,64人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没有感恩之心;向老师和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达过感恩的学生比例比较低,仅有12人向老师表达过感恩,21人向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达过感恩;一少部分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表达,58人认为没有必要向老师表达感恩,61人认为没有必要向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达感恩;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表达对老师和帮助过同学的感恩,但却不知如何表达。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2]一部分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其中原因值得反思。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感恩,一定程度上是与中国人普遍内敛的性格有关系,但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情商不足,不能及时有效表达感恩,没有完成有效的人际沟通。情商是一个人成功的的重要基石之一,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由此看出,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将感恩付诸行动加以表达,增强大学生情商,增进师生感情,强化同学友谊,化解校园矛盾,使学生走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狭隘精神空间。
重视孝道是我国文化传统,《增广贤文》早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记载,《孝经》更是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虽说“百行孝为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尽人皆知,但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有失偏颇,导致部分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在家中不关心父母,没有感恩之念,需要在高校阶段“补课”。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2%的大学生常与父母电话联系,主要目的是要钱,74%的学生曾向父母撒谎,只有9%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3]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父母索取之心多,感恩之情少。对比大学校园里同学生日宴和情侣各种节日庆祝热闹纷呈的场面,这一调查结果不能不令人心忧。国学融入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延伸至家庭,让学生不仅能感知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更能够付诸行动进行感恩,降低部分学生与家长的疏离感,减少家庭矛盾。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来说,这一工作更是有特殊意义。
对国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路径的调查问卷中,116人表示选择通过网络学习国学知识,46人选择通过阅读相关纸质书籍进行了解和学习,24人通过家庭教育或者学校课程的方式获取国学知识。这一调查结果折射出国学热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大影响,国学对大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网络是学生获取国学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家庭和学校在国学传播中的作用不明显。这一调查结果和互联网及新媒体的普及直接相关,提示教育工作者在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工作中,务必重视和研究网络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一些有关国学的文章和视频,有将国学过于简单诠释的倾向,一部分网络上的所谓国学知识甚至是庸俗化理解和功利化应用,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及人格培养起到消解作用,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大学生在学习中加以辨别,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如果在大学生接受国学教育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可能会有不利影响,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高校生活,受家庭教育影响相对弱化,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国学教育。
在国学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影响的调查问卷显示,有102人认同国学在大学生感恩教育影响比较大,62人认为国学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影响不明显,22人选择影响程度说不清。说明多数大学生认同国学在对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国学资源,必将对大学生感恩教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国学对感恩意识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走访了部分高校师生,大部分师生根据自身观察,认可国学知识丰富的大学生一般感恩意识都比较强。对60名获得“感恩人物”称号的学生进行国学知识测试的结果为:46人优秀,10人良好,4人及格。获得 “感恩人物”称号的学生确实大多在国学知识上掌握较好,在对这些学生深度访谈了解到,他们大多表示国学对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大多认为国学涵养和感恩意识具有高度关联性。
在网络已经深刻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的今天,国学融入感恩教育应当结合时代特点,抓住九零后大学生的兴趣点,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国学知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通常会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去糟取精”的所谓“扬弃”问题,二是如何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接轨并与时俱进的问题,三是如何使新一代“喜闻乐见、身体力行”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在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中,担当起信息“选择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聚焦感恩教育的重点、热点、范围和着力点”。[4]对教师和教辅人员来说,所谓学高为师,应当自觉增强自身国学素养,推动和宣传国学在新媒体的传播,不仅“言传”还应“身教”,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宣传时注意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方式传播,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将国学庸俗化解读。
高校还应当充分挖掘地方历史和学校历史中的感恩素材,让学生真切感受本乡、本土、本校的感恩故事,国学知识结合地方历史和学校历史内容进行宣传,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传统假日与国学有紧密联系,清明节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感恩精神,中秋节是历来相当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节,高校可以挖掘与传统节日有关感恩诗词,通过新媒体传播,或者通过网络开展知识问答,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感恩教育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整理校史中感恩自然、感恩父母和感恩母校的典型案例和素材,渗透到大学生入学教育和班团活动中。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开设《国学经典导读》等选修课程,将国学融入到感恩教育之中,并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和支点,建立全方位的感恩教育体系。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搜集、整理和提炼国学中关于感恩的素材,组织教师编订相关的校本教材。除了设置专门的国学选修课进行感恩教育外,高校还应该发动专业课老师学习国学知识,开发感恩教育资源,将国学融入感恩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另外,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块,可以设置一部分课外感恩实践学分。比如,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传统文化讲座以及假期对感恩实例的社会调查等形式的实践。实现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该开发感恩教育评价体系, 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行量化考核,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把感恩教育日常化、具体化、科学化、制度化。”[5]
人要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环境对个人成长有一定影响,故而,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在指导学生社团时,可以适时引导将国学融入社团活动,增加社团文化底蕴和内涵,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发地学习和挖掘国学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比如,开展“读国学、谈感恩”的写作比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感恩,如何表达感恩,这样的朋辈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社团可以开展节约食物、不浪费衣物、书籍循环利用等活动,营造人人懂感恩的氛围,既可以节约开销又可以减少废品产生,使学生懂得珍惜资源并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可以拓宽高校教育视野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延伸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04):9.
[2]唐黎.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210.
[3]张茜.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08):31.
[4]汤宏建.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01):150.
[5]毕蕾,陈桂香.高校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探因及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8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