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浅析

时间:2024-08-31

贺艳彬 李 鹏

(1.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首次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逐步进行生态文明的制度、法律建设,不断更新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明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的特定性功能。因此,教育是提升生态文明进步最有效的捷径,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基础及先导的作用。

“高等教育理应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之重任,深入探究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细致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形式,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正确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2]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特别是农林院校必须主动承担的历史使命。农林院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前导者和开拓者,其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一、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特资源

(一)生态育人环境优质

农林院校具有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除实现基本教育功能外,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有益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条件,生态育人环境优质。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学校管理、校园环境都具有典型的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农林院校的本身定位决定其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发展前沿性,是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条件全面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的学校。农林院校被称为“绿色学校”,所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全校性、综合性、广泛性、开放性、自主性,所采取的方法更有效和针对性。

(二)学科优势特色鲜明

农林院校90%的学科属于农林类,包括生态学、生命科学、环境学、水土保持学、植物科学、动物科学等学科,而且研究生专业多数以林业、农林经济、环境资源、森林培育及园林植物为主导,这也为推进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3]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种类齐全,这些学科天生具备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条件。农林院校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学科有完备的指导用书及教学大纲、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完整的教学程式、有规范的教学过程,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上更具有突出的优势。农林院校的学科种类、课程内容能集中与生态文明相契合,学科优势特色突出能更容易渗透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水平。

(三)实践教学基础良好

农林院校各专业的应用性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配有一定课时的实践课,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类学校的实践教学相关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基地相对完善,实践教学平台较为完备。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技能的人才,实践教学基础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果。理论学习与自主实践、现场体验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在农林院校可以得到充分的实施,使学生养成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认知与行为习惯。

鉴于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解及结合农林院校本身的特点,其教育路径应当坚持实践性、隐蔽性、连贯性的原则。生态文明教育不是纯粹的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使他们最终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技能。至于生态文明的情感、信念和意识方面,更适于采取隐蔽性的手段。让受教育者在无反感、无压力的状态下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巧妙地隐藏教育目的,进行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心理无戒备、看不到教育过程的情况下实施教育,其更容易接受消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生态文明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农林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必须具备连贯性,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加以组织和协调,并要相互配合、前后连贯,实现教育效果的持续性。

二、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路径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不仅是一门课,也不仅是一个专业,而是渗入所有知识领域和贯穿所有教育过程的一种教育。[4]

(一)生态文明教育课堂普遍化

1.利用思政课普及推广生态文明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中最普遍、最广泛的公共必修课,包含丰富的内容且具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在已经成体系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要利用每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优势,充分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文化观教育、生态国情教育、生态安全教育。目前生态文明教育普及不够广泛的情况下,发挥思想政治课功能能尽快填补空白。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分量,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时事政治、道德法制相结合。不仅要传递生态文明知识,更要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和目标内化于心。

2.开设选修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特色

农林院校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将生态科学方面的知识融入到农林专业课程、学科领域中,推出一些公共选修课。如,北京林业大学,开设森林文化与美学、生态伦理学、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旅游等。这些课程涉及到人文、地理景观,全面地挖掘了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另外,还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开设一些具有农林特色的课程。如,花卉栽培、园林艺术、绿色农业等,让学生们在乐趣中掌握知识,潜移默化中养成生态文明意识。无论什么样的课程,都是秉承着差异的内容能够呈现出同样的生态文明理念,最终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

3.探索必修课,深化专业生态文明教育

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选修课的开设,仅能满足大学生接受基本的生态文明知识。对于一些有志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需要接受专业的学科课程来对这领域深入探索。生态文明涉及的学科众多,分散在不同学科领域。农林院校利用生态学科领域的师资及硕博士高层次人才进行深度研究整合,建立生态文明的专门学科课程。改善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合力。专业课程的建设,由长期从事生态文明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负责;邀请知名专家,将最新最有权威的理论系统传输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知识。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加强理论教育和宣传,更要与实践相结合。将理念化为实践,提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影响力。

(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多样化

1.重视生态宣传活动

以环保节日“植树节”“世界海洋日”“世界环境日”等为节点,建立生态文化节。由学校统筹,按照时间顺序的不同节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提高宣传活动的持续性。改变以往只注重表面宣传和普遍号召的形式,以生态文化节为平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征文比赛、研讨会等。要深度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凸显活动的本质意义。无论是宣传策略还是具体实施,都要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和传播生态文明的效果。

2.依托社团组织活动

农林院校的生态类社团更具特色和本土化,开展活动有示范性的效果。学校依托社团组织,利用校园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生态实践活动。凭借社团的灵活性,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融入到社团的各项活动中,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从而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更具体深入。定期组织校园清扫、垃圾回收、捐衣捐物等活动,培养生态情结。加强社团与环保部门、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环保政策解读会、环保科技展览,了解最前沿的生态动态。走进环保企业,领略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亲身体会绿色企业如何发展,感悟生态文明行为的成效。

3.实践基地实战体验

农林院校因学科特点,实践基地相对完善。以农场、林场、森林博物馆等自然保护区为载体,开展野外学习、调研、考察形式的体验式活动。使学生真正地融入自然,将积累的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真实行动;与相关社会组织进行协调,在基地建立小动物收容所,组织大学生定期轮流喂养;也可以是一株植物,看护、灌溉、修剪。总之,通过这类活动使学生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行为习惯。另外,产学研结合的路径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也应值得探索,政府、企业、学校共同致力于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水平。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岗位,学校负责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企业与高校共赢,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用人才。

生态文明教育是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一种教育,其目标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的教育。[5]

(三)生态文明教育行动生活化

1.营造生态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根基。农林院校经历长期的发展积淀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育人氛围,这种无形的氛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行为。除实现基本教育功能外,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渗透着生态育人文化。具体细致到校园的布局,学校的硬性设施如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建筑体现生态的风格,建筑材料的使用更要讲求环保。在适当的区域多植树、养花、种草,美化校园环境。在校风、校纪、校规中提出约束大家行为的硬性规定,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在校园内设立趣味警示牌和垃圾桶,安装感应装置,当学生作出某些行为会有相应的提示语如:“你真棒、谢谢、好样的”等激励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2.规范日常行为

寝室和食堂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场所,生态文明教育也必定要注入到这里。寝室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生态元素,寝室装饰大赛以环保节约为主题,评比最佳给予奖励,并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典型;在学生食堂播放农民辛勤劳作耕作的记录片,树立节约意识;反对铺张浪费,开展“光盘行动”;引导学生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购买环保型产品、使用非一次性塑料袋。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学生们日常生活处处都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因子,并能成为一种自然状态。

3.网络平台分享

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下适应和应用能力最强的群体。农林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的优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及时传播生态信息、生态行程感悟、生态文明教育动态。定期发布一些校园绿化的美图美景,让学生们能够发自内心去爱护一草一木。网络有能将各种资源串联起来的能力,应该利用好网络资源,为学生们可以随时了解和参与互动提供便捷的渠道,有效地传播和推广生态文明教育。

总之,在理论方面,农林院校发挥自身的学科科研优势,采用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课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模式,使生态文明教育课堂普遍化,是目前状态下比较理想的模式。在实践方面,农林院校要充分发挥社团各个部门的功能,依托校园和社会资源,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态文明育人格局。而作为农林院校的学生,其自身所表达出来的“生态文明”更具有专业性,更令人信服。所以还需加强学生后续生态素养的形成,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日后工作能够唤起其他教育对象的共鸣;更要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的生活化,隐蔽性的教育方式让生态文明教育得以延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