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的Meta分析

时间:2024-08-31

,,,,, ,

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并发症中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仅致残率、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估计患者人数达3.3亿,远超过2002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者人数(1.6亿)[2],防治高血压已经成为防控心脑血管疾病及延长预期寿命的关键因素。高校教职工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生活节奏快,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已经成为高血压的高发人群之一[3]。

本文旨在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了解我国高校教职工的高血压流行病学情况,以便更好地在该人群中开展高血压的预防保健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别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出版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式为:主题=(患病率OR知晓率OR治疗率OR控制率OR服药率OR流行)AND(关键词=高血压OR篇名=高血压)AND主题=(大学OR高校OR高职OR学院OR院校)AND主题=(教职工OR教师OR教工)。在外文数据库PubMed中进行检索,检索式为(hypertension[MH] OR hypertension[tiab]) AND (Chinese[TW] OR China[TW])AND(university[TW] OR universities[TW] OR college[TW] OR institute[TW])AND(prevalence[tiab] OR awareness[tiab] OR treatment rate[tiab] OR control rate[tiab])。文献的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5年11月。

1.2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有明确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及确认方法,在未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或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血压虽然<140/90mmhg,亦为高血压。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高校教职工,研究内容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包括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原始文献数据真实可靠。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为排除文献:重复文献,研究综述,信息量少、数据计算错误或数据不足等问题导致无法利用的文献。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和文献信息的提取,对有歧义的文献交由第3人审核。使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循证护理中心(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研制的现况调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标准[4]评价文献质量。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赋2分,回答“是”得分,回答“否”或“不清楚”不得分,分数越高说明该文献质量越好。

1.4 统计分析

使用Stata14.0软件对我国高校教职工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进行Meta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4个数据库共检索出589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后获得332篇文献,阅读题名和摘要,剔除重复发表文献和不相关文献后余99篇,全文阅读筛选后的99篇文献全文,排除数据问题文献和不相关文献,最终有73篇中文文献纳入本次Meta分析。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73篇文献中,文献发表年份跨度从1983年至2014年,研究调查年份跨度从1982年至2013年,研究地点覆盖了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研究对象涵盖了中国高校在职和离退休的教职工。73篇纳入文献质量评分范围为13-19分,均分为16.08±1.26,纳入文献质量尚可;纳入文献的样本数最少为178人,最多为12 937人。

2.3 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的Meta分析结果

对纳入分析的73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文献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99.3%,P<0.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教职工高血压的合并患病率为23.3%(95%CI 21.1%-25.6%)。

2.4 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的亚组分析

对分性别提供高血压患病情况的62篇文献分别进行男性教职工和女性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校男性教职工的合并患病率为27.2%(95%CI 24.4%-30.0%),高校女性教职工的合并患病率为18.6%(95%CI 16.6%-20.6%),男女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将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情况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随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升高,70-79岁年龄段的合并患病率高达53.5%(95%CI 48.4%-58.7%),80岁以上的患病率尽管低于70-79岁年龄段,但仍高于其他年龄段。各年龄段之间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按调查年代分别对80年代、90年代,21世纪的00年代、10年代的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年代越近患病率越高,各年代之间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按调查地域,分别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域划分参见参考文献[5])的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合并患病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的亚组分析

2.5 高校教职工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Meta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的文献中,有11篇涉及高校教职工高血压知晓率,11篇文献涉及高血压治疗率,10篇文献涉及高血压控制率,合并知晓率为68.3%(95% CI 59.7%-76.8%),合并治疗率为63.7%(95% CI 55.5%-71.9%),合并控制率为37.7%(95%CI 28.0%-47.5%)(表2)。

表2 高校教职工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Meta分析

3 讨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曾组织过4次全国范围的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抽样调查。每次筛查覆盖地区,人群的年龄范围和使用的诊断条件都不尽相同,准确比较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幅度并不绝对可靠,但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和患者人数持续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6]。本文按调查年代进行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的初,患病率呈显著增长趋势。高校男性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对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比女性低有关[7],同时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等,以及相较于女性更大的生活压力也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8],提示教职工们应注意健康情况,合理起居,远离烟酒。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年龄段的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符合高血压患病率的趋势特点[9]。我国正步入老龄社会,可以预见未来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将继续走高。就高校而言,对男性高龄教职工的高血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高血压的高患病率与我们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有很大关联。本文按地区分析结果显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依次降低,这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水平依次降低有关。

高校教职工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高知识分子,尽管其高血压患病率低于我国一般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于我国一般人群,知晓率接近国际一般人群,但治疗率和控制率仍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的一般人群[10]。高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极易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故针对高校教职工这一人群,亟需开展高血压的预防保健工作,积极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同时大力加强一级预防。针对教职工的不同特点,如性别、年龄、劳动强度等,组织具有特色的健康教育和体质促进活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行为危险因素,从而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遏制其上升趋势,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改善教职工的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