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 畅,陈智慧
(1.金陵科技学院学生工作处, 江苏 南京 211169;2.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情绪对于个体生存有重要的意义,但有些情绪如果产生的时机不适当或是程度太强烈就可能带来一定的破坏性[1]。目前,情绪调节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2]。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当个体存在情绪体验时,通过思维或行为来影响其对情绪的体验或表达[3]。情绪调节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其过程包含对情绪体验的识别、情绪强度的调节(加强或减弱)以及情绪反应(感受、行为、心理)的监控[4],并且这种能力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5]。
在情绪调节策略方面,Gross等提出了认知重评(cogni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ve suppression)两种策略。其中,认知重评是指个体通过改变对引发情绪的情境的认知达到改变情绪影响的目的;表达抑制是指个体通过减少对情绪的表达行为而改变情绪影响的策略。以上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均为个体日常使用的方法,但二者对个体的影响却不尽相同。已有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策略可以减少个体因为受挫事件引起的生理损害[6],而表达抑制则可能增强生理感受[7]。情绪调节有助于维持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8],但是目前关于两种情绪调节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金陵科技学院2017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讨。
1.《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该表由Gross等根据情绪调节过程模型编制,包含10个项目,采用Likert7点量表,包含表达抑制策略、认知重评策略两维度,其中2、4、6、9题目涉及表达抑制策略,其他题目涉及认知重评策略,两组题目分别记分,得分越高,表明该种调节策略使用频率越高[9]。中文版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5和0.87,两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达到0.76以上,具有良好信效度[10]。
2.《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该问卷由3部分组成,共64道题(其中4道为测伪题),涵盖了身体健康状况、情绪状况、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客观反映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UPI总分为56分,根据最终得分可将被测者分为严重心理问题者(总分≥25分)、一般心理问题者(20分≤总分<25分)、无心理问题者(总分<20分)三种类型。为了有针对性地比较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本研究除了选取UPI总分外,还选取了焦虑因子分及抑郁因子分一同统计分析。
本研究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5 909份,其中女生2 969人,男生2 940人。ERQ采用Likert7点记分方式,其理论中值为4。调查发现,被测者采用认知重评策略均值为4.892,高于理论中值,认知抑制均值为3.721,两策略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表1)。
表1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UPI总分分布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UPI总分分布情况
本文分性别考察焦虑、抑郁因子得分、UPI总分情况及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除抑郁因子得分不存在性别差异外,其他4项得分均存在性别差异。其中,认知重评策略得分、焦虑因子得分以及UPI总分均表现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表达抑制策略得分女生显著低于男生(表3)。
表3 分性别各项得分情况
通过对两种调节方式与3项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认知重评策略与焦虑因子得分、抑郁因子得分以及UPI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表达抑制策略与三项得分均为显著正相关,该结果说明表达抑制对焦虑因子、抑郁因子以及UPI总分存在预测作用(表4)。
表4 两种调节方式与三项得分相关关系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
Gross等根据时间维度将情绪调节策略划分为先行聚焦策略(antecedent-focused strategies)与反应聚焦策略(response-focused strategies)。先行聚焦策略发生较早,可以影响整个情绪的发展过程。个体在情绪反应之前,通过改变认知继而改变情绪引发的反应;反应聚焦策略发生时间较晚,其是一种在个体情绪发生后改变情绪表达方式的策略。本研究中的认知重评即为先行聚焦策略,而表达抑制则为反应聚焦策略。此后,不少学者对以上策略做出了探索,并取得与本研究一致的结论,即与通过抑制情绪的表达来减少情绪的影响相比,将目标定位于通过改变个体认知可以达到更好的调节情绪的作用[1,6]。研究者还发现,与习惯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个体相比,习惯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好,幸福感也更强[11]。
通过对金陵科技学院2017级在校大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可以灵活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并且使用认知重评这种相较于表达抑制来说更为有效且有更多益处的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更高。80%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是不同性别在使用情绪调节策略方面仍存在差异:男生更多地采用自动化的情绪调节策略,即男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频率更高,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认知重评策略[12]。与此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女生焦虑因子得分、抑郁因子得分以及UPI总分也均高于男生。可见,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此外,研究还发现,认知重评调节策略与焦虑因子得分、抑郁因子得分以及UPI总分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而表达抑制调节策略与三项得分均为显著的正相关,即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频率可以用来预测个体的抑郁、焦虑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在同等基线水平下,个体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越频繁,抑郁、焦虑水平就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低。
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更多地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而女性更多地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这可能是社会角色不同造成的结果。总的来说,社会文化要求男性更坚强,从而导致男性情绪性表达较少;而对女性的要求则更多是温柔,因此女性可以更频繁、更轻易地进行情绪性表达[13]。并且,虽然大部分研究表明,与认知重评策略相比,表达抑制策略对主观情绪感受的调节效果更差。但也有研究发现,使用表达抑制策略后男性的愉悦感受度要高于女性[8]。同时,社会文化对女性“善解人意”的要求,使其在人际关系中会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而这种善解人意的能力也让女性在交往中付出更多潜在的代价。已有研究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在二元关系中体验共同反刍,而男性在和女性的朋友关系中也会表露出更多的共同反刍行为。共同反刍(co-rumination)指的是在二元关系中,个体反复和他人探讨负性或压力事件,并且讨论方向并不是解决问题方向,而只是聚焦于事件及情绪体验,因此导致共同反刍与焦虑、抑郁等症状显著相关[14]。性别角色、社会文化要求、共同反应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男性使用表达抑制策略更频繁但心理健康水平比女性更好的原因。
大学是学生身心成熟的关键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指导学生对情绪调节策略加以区分并在合理表达与调整情绪的基础上,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学生:提高女生心理压力耐受性,为其提供更多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指导男生更加自由地抒发和表达情绪。教会学生学选择适当而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一方面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对学生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个体幸福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优化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