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创新❋

时间:2024-08-31

秦 玉

(金陵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江苏 南京 211169)

作为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和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成败关乎当前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是明确了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旨。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质而言是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养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轴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因而,结合现今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现实教育困境和主客观原因,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实践,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价值观的教育理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布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其大学学习期间正处于人生价值观体系构建形成的过渡期。大学生自身理论教育累积过程中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并不一定能确保广大大学生足够的行为判别以促成其正确的行动准则;另一方面,大学生尚未对这一形成期的价值判断具有足够稳定的运用和依赖。当然,就本质而言这些业已形成的价值体系并不依赖于广大大学生主体而客观存在,并不以其意志为转移。但同时,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同时参与着社会生活,无论是兼职还是社会生产实践都将他们融入当今社会中,这些都为大学生逐步加快其价值体系内容的自我储备、建构及对应评价体系形成动力。而丰富多彩的校园与社会生活,引起大学生对现有价值观不断做出自我审视、评估和反复实践,这也是大学生及其核心价值观的主客体间属性及基本观念反映的一种自我对照。可见,即便大学生毕业离开大学校园,其所拥有的价值核心观也不牢固,大部分学生只能以“工具理性”看待并选择对应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很多大学生在接触社会进行其核心价值观实践验证的过程中,其基本的判断标准是以“自身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两者的良好平衡为基础的。这给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的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拷问,也说明只有将学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现实学习、生活进行结合,且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反复的验证,结合课堂教学不断引导和修正,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建立牢固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所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不适应教学

区别于传统媒体,网络的构建机制在本质上已经将其特点反映出来,即作为网民的民众自身就是互联网信息的组建者、提供者,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而且网络这一互动平台也为网民主体意识的激发提供了机制条件,并为其认知和情感方式提供了联发机制。而这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单向灌输方式提出的最大挑战。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宣传普及教育,均是以课堂、会议、文件、事迹报告等形式进行点面单向的传播普及,而正是在该种方式下,受众往往报之以随意应对、勉强听取的态度。这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没有契合实际生活需求和劳动实践有关,但对于思想价值观念体系须进行双向开放交流,而非单向封闭的点面传递而言,的确存在传播教育缺陷—不仅收效微弱,也使学习主体很难获得相应的身心感受,难以产生价值观体系认同感,更难科学运用;而对照互联网传播,网民作为互联网构筑主体,由于大部分时间使用互联网,其间接受而且传播信息,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单向灌输则兴趣寡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在互联网阵地上容易失去其主流价值观地位,即“网络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占领”[2]。社会主义理论工作,应站在人本角度,以互联网技术为突破口,结合其应用的新特征,进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合运用,并形成相应的全面价值观传播机制与整合平台。

(二)多元媒体传播在高校大学生活中产生干扰

由于大学校园生活中的网络传播普遍存在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以及主体渗透性,导致多元文化传播逐渐盛行。这不仅使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迅速、肆意地传播,而且使各种文化价值观也日益横行。所有这些传播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不仅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念,也挑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政课中的渗透。“信息文化极为有力并有效地取代了原有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并把主流意识形态稀释筛选后以日常意识形态的形式作为主要承载者。[3]”要在多元网络文化传播背景下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就必须在坚持一个价值观统摄多元价值观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网络传播紧密结合。在积极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网络传播进行广泛深入的结合,并运用各种网络传播手段,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和实践发展体系中的先进成果运用于现代网络传播和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的实践意义,进而占有网络传播阵地;同时,西方网络和信息化文明程度相对较高,也使得当代社会主义传播在引导导向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并对社会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形成威胁。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有物质发展基础扎实前提下的价值观体系传播覆盖优势,特别是其借助于强大的物质资源优势,进行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全球传播;而同时,西方相对较为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软件技术平台等,也为其信息传播与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我国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则相对落后,不仅信息服务的更新落后,甚至信息综合化提供的水平和便利性也远不及西方诸发达国家。这就为全球化领域在线交流的网民提供了信息传播实力的比较,也间接造成了不同网络技术背景下的互联网使用偏好的形成。不同文化意识元素交流过程中很难避免一些不良信息的互动传播,很难避免消极的思想意识交流及多元价值观体系的形成,而这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的树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造成客观的阻力。

三、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分析

(一)突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立国根本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体制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引出正确的社会建设和政治建设道路的同时,向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大学生基本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正确地认识世界、看待世界,从而改造世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将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打造成可靠的社会建设力量与基本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并将其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很好的融合,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二)明确结合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治理目标

任何一个民族的兴衰,都离不开民族的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这也是其灵魂的根本所在,是作为一个国家和政党的立足之本,是国家与社会不断发展前行的基本导向。对于现阶段而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而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自身理想和社会主义理想规划应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在情感上始终坚定不渝地坚持马列主义的同时,更应该将理想与目标牢牢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理想,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结合。高校思政教育正符合这一要求,能够将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向这个方向进行引导。

(三)高度概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教育主旨

民族精神作为任何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基础精神支撑,是全民族的集体人格凝聚点,也是民族得以生存的坚强人文后盾;同样,时代精神则是作为一种更贴近现实且富有长期稳定支撑性的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它是民族在历经时代考验和现实竞争存亡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精神指向。这种精神所向不仅符合时代潮流,而且更具有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特色,更是一个国家和全民族共同发展的活力与生机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教育模式,主要突出其对于不断创新进取和勇于锐意改革等精神的价值取向,能够较好地将大学生个体发展与时代和民族进取需求进行高度的浓缩概括和凝练,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后盾。

(四)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础地位

荣辱观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并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荣辱感知,甚至是个体行动决策。对于大学生而言,荣辱观更是在其价值观体系形成初期决定其行动的重要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基础支撑,集合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荣辱判断和行为指导,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重要作用。将荣辱观教育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地位,通过指引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荣辱,感知正义,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完善,通过使学生建立一个文明道德体系完善的人格系统,突出并彰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的优良品质。

四、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路径创新

(一)结合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教育阵地,贯穿于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所在,因而应充分发挥其核心价值教育体系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基本课堂教育。具体而言,不仅应该积极树立正确和科学的价值教育方法,也应该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方法突破,特别是将小组探讨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多元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结合典型的案例和故事选编来激起学生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并以生动活泼的讲座、专题报告、演讲等手段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争取做到高渗透、高效率的价值传递和主体内化,并在日后的行动中得以外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于高校来说是重要之务、经常之务、长期之务。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高校思政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还要注意师风和学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要严格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克服互联网等介质传播中的不良倾向和消极负面影响,主要围绕时代和民族精神开展教育工作,同时将融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对应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作为主色彩和基调,继续弘扬和集成优秀校园传统文化,从高校的育人、载德角度挖掘优良学风、教风,从而帮助广大在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情操。

(三)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

进行高校思政教育还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让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体验到民众实情,从而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谦逊、务实、谨慎的品质和优良的人格作风,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奠定今后走上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特别是其中的日常行为管理,可以采用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来进行完善,形成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改善的社会实践的丰富层面,引导其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融合师德教育

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完成者,教师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也是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引导者,故而在今后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该完善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进行模范教育,而且教师的基本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完善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走向所在。今后,高校应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在进一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生理想,并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更密切的融合,从而帮助、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并从加强思政教育修养做起,引导其努力完善自身的社会主义人格和核心价值观。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导的基本机制,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我们要着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由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索如何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设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方面基本内容及其精神,高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并最终自主构建这一体系作出贡献。

[1]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全文刊发胡锦涛十八大报告[EB/OL].(2012-11- 18)[2013-3-10].http://news.china.com/18da/news/11127551/20121118/17535254-8.ht-ml

[2]苏星鸿.网络文化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J].甘肃社会科学,2009(4):170-173

[3]唐莉.信息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16-20

[4]陆振生,李星.浅析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7-8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