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方言新闻探微❋——以《本地话新闻》为例

时间:2024-08-31

汪宴卿,谢 敏

(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漳浦县人民检察院,福建 漳州 363200)

广播电视新闻,指的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1]。所谓方言新闻,是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基础定义上,特指使用方言进行传播的新闻,是民生新闻的一个分支。进入21世纪,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广播电视一窝蜂实行“做大做宽”的全媒体战略之下,致力于抓住特定人群的“窄播”成为一种全新的视角。伴随着以“窄播”对抗“广播”的全新策略,方言新闻在媒体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

然而,相关部门却并未迎合方言新闻发展的势头予以一定的支持。早在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提出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就公约第十条规定“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语,不模仿港台话及其表达方式”。近两年,广电总局又一再强调广播电视必须践行此公约。这对于方言新闻的发展,无疑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成为限制方言新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事实上,方言作为传承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存在具有必然性,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方言新闻用方言进行播报,不仅是对方言文化的普及,更是对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新闻节目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以漳州电视台《本地话新闻》为例,这档节目开播于2010年元旦,在漳州电视台生活文化频道每晚 19点播出,节目时长为 30分钟。节目开播第一个月平均收视率5.6%,第二个月平均收视率 6.5%,单日收视率最高达到13.8%。这些数据说明了受众对这个节目有较高的认可度。本文将以此为例,试探讨方言新闻的发展。

一、方言新闻的特点

方言新闻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将以2012年2月10日至 17日的8期《本地话新闻》为例分析方言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一)接近性

接近性指事实同新闻受众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距离,距离近则新闻价值大,距离远则新闻价值小[2]15。受众总是最关心自己及自己周围的事情[3]77。接近性是方言新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否能贯彻好“接近性”,成为方言新闻能否抓住受众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语言接近性上来说,《本地话新闻》采用的是单人闽南语播报。闽南语是漳州地区唯一使用的方言,漳州本地人几乎都会讲闽南语。使用闽南语来播报民生新闻,更能让人觉得亲切。

从内容接近性上来说,本文所选样本一共播报了80条新闻,其中有53条新闻发生在漳州,占到新闻总数的66.25%。内容的接近性还体现在方言新闻中播报的内容多为与民生密切相关、受众关注度较高的软新闻,鲜少播报较为严肃的硬新闻。本文样本选择的 80条新闻均为软新闻,其中并没有出现硬新闻。不追求面面俱到使得方言新闻能够更好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与本地密切相关的新闻上,这有益于新闻质量的提升。

(二)趣味性

趣味性,又称兴趣性,新闻的一种社会功能,指新闻满足受众消遣娱乐需求的作用[2]17。《本地话新闻》的趣味性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本地话新闻》的宣传语是“本地话新闻,咸甜苦淡一锅滚”,这句话在闽南语中是很生活化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其次,主持人在串词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闽南地区的谚语、俗语等形式的语言,比如“好某(妻)娶得到,卡赢(胜过)吃补药”等。 最后,《本地话新闻》分为新闻播报、咔嚓互动、每日一迷、学说闽南语四个板块,在播报新闻的同时,与观众之间有较多的互动,而且互动的内容也较为轻松愉快,能让观众从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三)人情味

我国媒介中所说的人情味,与西方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它主要指事实中能感动人、打动人的素质,使人产生激情、同情或联系的感情[3]79。方言新闻报道的多为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中能够体现出人情味的内容较多,方言新闻的一大特点就是富有人情味。

以 2012年 2月 15日的《本地话新闻》为例,这天的节目中第一条新闻是《流浪汉占道,行人很担心》,讲述了一个喝醉酒的流浪汉由于拐杖和碗被人抢了,情绪较为激动,赖在市区某医院门口的马路上不肯走,情况很是危险,过往的市民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联系了 110民警和电视台记者,使这位流浪汉得到了妥善的处理。这则新闻充分体现了漳州人民的善良,是一条相当富有人情味的新闻。

二、方言新闻节目存在的必要性

方言新闻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播报形式,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已存在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一种节目形式能够长时间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方言新闻才能突破众多的局限,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节目形式。

(一)对外宣传的必要

方言虽然是地方性的语言,但是随着人口的迁徙,我国众多地区的方言由华侨带出了国门,在世界其他地区扎根。特别是闽南语、粤语等侨乡所使用的方言,不仅承载着侨乡深厚的文化,更是远在他乡的华侨与祖国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方言节目这一平台,一方面能让华侨们看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另一方面能通过这些华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这与国家在外交方面的需要,是不谋而合的。

以漳州为例,漳州位于福建的东南部,与台湾之间渊源深厚,总的来说有“五缘”的优势,包括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两岸在历史地理渊源上是一家。这几年来,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政治局势的要求下,大陆的媒体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漳州作为三分之一台湾人的祖籍地,应当发挥自身在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上的优势,借助闽南语这一两岸人民所共同的语言,进一步拉近两岸之间的距离。因此,漳州电视台开办《本地话新闻》栏目,符合目前政治因素大环境对媒体的要求。

(二)满足本地受众需求

一档节目存在的长久与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莫过于受众的接受度。如果受众对一档节目给予极高的关注,那么这档节目就会有更良好的发展前景。相反,如果受众对一档节目不甚关注,那么这档节目就有可能面临彻底的改变甚至消失。以《本地话新闻》为例,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图 1为2011年度《本地话新闻》的收视率统计图),很好地体现了受众对于这档节目的关注度。

(三)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需要

城市文化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是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是一个城市内在素质、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

图1 《本地话新闻》2011年度收视率

电视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文化形象表述与塑造的重要载体。方言与特定的区域范围相联系,方言新闻表现的是一种区域化、更加狭窄范围内的文化[4],往往直接地、客观地报道一个城市的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进而深刻反映城市的精神气质,塑造城市特有的文化形象。《本地话新闻》中每一个镜头所表述的城市形象和充满人情味的素材均是漳州作为一座文明城市的注脚。

三、方言新闻发展受到的制约

从方言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广告费用以及开办的数量来看,方言新闻发展态势是较为良好的。但是,这种节目形式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则有可能制约方言新闻的发展。

(一)受众范围受到局限

方言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在不同的地区所使用的方言是不相同的。因此,方言新闻一般只能在某一个地区播出,这就导致方言新闻很难推广开来,更难做到在卫视播放,推广到全国。

另一方面,即使在本地,年青人在学校一般接受的都是普通话教育,在课余时间使用的自然也是普通话。工作之后,与同事、客户甚至家人的交流有时也使用普通话,不少年青人甚至听不懂本地方言。这就导致方言新闻的受众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流动越来越大,城市中外来人口增多。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本地区方言,方言新闻同样难以抓住这部分受众的眼球。

(二)区域局限性导致新闻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方言新闻一般只针对某一城市或相邻几个城市,遵照接近性原则,对日播的方言新闻节目来说,可选择的新闻题材范围很小。这很容易导致新闻价值弱化的现象。有些方言新闻,甚至不惜报道一些低俗的内容,制造噱头,来迎合部分观众。

其次,方言新闻播报的内容大部分为软新闻,对硬新闻的播报较少。硬新闻的缺失使得方言新闻难以做成吸引社会精英阶层收看的高端新闻节目,只能将受众定位为普通市民。并且,对软新闻的侧重,会导致新闻的娱乐性远远大于信息获取性,使得方言新闻作为新闻节目为受众提供资讯的本质难以得到发挥。

深度报道也是方言新闻的短板之一。深度报道指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5]。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深度报道成为传统媒体的优势项目之一。方言新闻由于地域上的局限,新闻取材的广度受到了限制,导致难以制作出有质量的深度报道。另一方面,对舆论的监督是媒体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但是由于政策上的局限,许多地方媒体难以实现本地监督,方言新闻也不例外,很难触及社会最本质的问题,间接导致了方言新闻难以出现影响力较大的报道。

(三)政策变化阻碍方言新闻发展

方言新闻的盛行一方面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而另一方面,政策的多变以及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冲突,也阻碍了方言新闻的持续发展。例如广东省政府在2011年12月16日公布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其中第三章第二十四条中规定: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配音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公共服务行业的广播员、导游员、解说员等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并在工作中使用普通话。这些规定就对广东地区方言新闻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四、方言新闻良性发展对策

媒体应该积极地思考出方言新闻的发展对策,让其能够展示出节目本身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发展方言新闻节目。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改变政策

方言虽然没有直接载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名录当中的地方戏曲和民俗活动等,都是和方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应当说,方言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而言,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保护好对人类相当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从保护方言开始。只有把方言切实地生活化,通过方言新闻这样的形式,借助电台、电视台的传播平台,将方言普及到受众中间去,才能真正地保护好方言。

近年来,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社会的潮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顺应目前的潮流,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支持、鼓励方言新闻的发展,保护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

(二)切勿盲目跟风

纵观各地电视台的方言新闻,目前发展的态势都比较良好,能为电视台带来较多的广告收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然会有更多电台、电视台来分这块蛋糕。长此以往,方言新闻类节目很有可能因为媒体的盲目跟风,出现一部分质量不高甚至是毫无质量可言的节目。

目前有部分一线城市的电台、电视台已经开办了方言节目,有部分卫视也涉足了方言节目这个领域。然而,方言新闻作为一种地区局限性比较强的节目,并不适合在外来人口众多的一线城市电台电视台以及传播范围较广的卫视播放。

因此,当电台或电视台想要开办一档新的方言新闻时,应当做好市场调查,弄清楚该地区的受众对于这种节目形式的接受程度。其次,提升节目质量,求精而不求多。另外,方言节目应该时刻保持创新,受众才不会失去新鲜感。

(三)倡导通俗化,拒绝庸俗化

方言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播报的内容大都较为通俗,若不能把握好其中的度,通俗很容易变成庸俗。这是方言新闻应该时刻注意的一个问题。媒体不能为了迎合受众而使节目变得庸俗。

要把握好这个度。首先,严格筛选新闻的内容,从内容上杜绝庸俗的素材,这样也就能从根本上避免庸俗化;其次,在语言的表达上,进行认真把关,确保每一句方言的使用都是健康向上,不能因为方言的口语化而使新闻中使用的语言流于庸俗;最后,方言新闻不应只局限在短消息中,可以尝试深度地挖掘某些新闻,通过这样的挖掘来提高节目的档次,真正的达到服务于民生的目的。

(四)内容更加亲民

除了寄希望于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方言新闻还应从自身出发,完善自身的节目质量。与节目质量关联最紧密的因素,莫过于节目内容。以近年来收视率较好的节目,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为例,与民众生活接近度越高的节目,越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因此,方言新闻应当借鉴这些高收视率节目成功的因素,在选材上更加亲民,让播报内容做到“接地气”。并且,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起到好的指导生活的作用,切实地做到服务于民生。

[1]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中国应用电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52

[2]甘惜分,赵向毅.新闻学大辞典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郝雨,王艳玲.新闻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4]和立勇.方言电视节目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建构 [J].新闻界,2006(6):124-125

[5]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14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