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审美共同体视野下新主流综艺的创新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时间:2024-08-31

易桂娟

(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引 言

近年来,传统的主流综艺节目收视率并不乐观,整体呈现出一种高开低走的状态。其原因有二:一是满足于复制已有成功模式而导致内容趋同、缺乏创新,观众对其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参与兴趣;二是传统主流综艺囿于精英主义美学观,对受众文化素养有较高要求,需要观众具备相应的知识积累。换而言之,传统的主流综艺节目多以精英群体为主体,以固化、单一与线性的视角呈现,始终被圈禁于分众传播的领域,难以实现节目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化输出与传播。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主流综艺与新主流电影一道以“新”崛起、后来居上。

笔者以为,新主流综艺的概念提出与新主流电影有相似的文化脉络。王乃华等学者曾指出:新主流电影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又融合商业电影的技巧[1],其立足新时代,运用新技术,赢得新世代观众。遵循其所提供的逻辑思路,笔者认为新主流综艺摒弃了传统的固化木讷的说教形式,转而致力于挖掘相同的情感体验,用共情来讲故事,将时代语境和观众的期待视野巧妙地凝结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且将青年受众作为重点定位对象,以综艺节目为载体,传递主流意识形态。新主流综艺主要借由声音情绪、舞台演绎、实境闯关三种节目模式,代表节目有《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新主流综艺旨在扩大受众范围,规避精英文化高门槛的壁垒,开发新的综艺形态版图。

为了更好地在审美共同体视野下探寻新主流综艺节目的新主流形态,笔者以2021年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为例,运用文本分析与历史比较法,由点到面地讨论其如何守正创新以回应时代课题,以期为方兴未艾的“国潮”综艺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新主流综艺的叙事创新

(一)跨界融合的叙事表达

传统的主流综艺节目多以单一线性的节目形态呈现且定位较高,缺乏创新。但是,新主流综艺将节目模式的创新与高新技术有机融合,将不同领域的艺术元素巧妙娴熟地结合在一起,最大化增强节目的戏剧张力。同时,在节目呈现与人物功能上寻求突破,打造沉浸式体验,运用独特的艺术范式传播时代精神。例如,《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凝聚着古代先贤智慧之光的典籍文化内涵,自播出以来,揽获大规模观众,节目评论、微博话题阅读量和讨论量更是滔滔不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认为“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2]。因而典籍的精妙绝伦之处便是培育泱泱大国的优秀民族精神和展现时代精神。首先,《典籍里的中国》以舞台演绎的表演方式呈现一场场视觉盛宴,在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上别出心裁。在舞美设置上独具匠心,整个舞台分为四个表演区域,特别是一号台作为主舞台,主要承担一些较大场面的扮演。比如在第一期《尚书》中,一号台展现了“大禹定九州”“牧野宣誓”等;在第三期《史记》中,一号台展现了“黄帝收服炎帝”“青年司马迁游历”等场面,二号台是司马迁的书房,三号台分为两层,一层是驿站和书房的场景,二层是汉武帝的空间,三个舞台中间由甬道连接,以此制造古今对话和时空穿越的效果。

其次,在内容设计上,节目从汗牛充栋、浩瀚如烟的中国优秀典籍中选取了最为经典、耳熟能详的典籍故事:《尚书》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天工开物》传递着创新精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科技造福人民,《史记》《本草纲目》《楚辞》《徐霞客游记》等皆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后世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典籍。《典籍里的中国》另一巧思在于节目设置上环环相扣、层层铺垫。众所周知,在传统的主流综艺节目中,主持人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通常主持人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掌控整个节目流程,把握文化价值观输出走向。但是,《典籍里的中国》弱化了主持人的角色,巧妙运用观众的审美期待,呈现了全新的叙事方式。比如在第一期《尚书》中,首先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打开典籍,追溯历史源头;紧随其后的是场景舞台的瞬息万变,带领观众跟随着当代读书人的视角,一边介绍有关《尚书》的背景知识,一边呈现相关的舞台场景,两者有机融合,环环相扣,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缘此,引领观众在跨时空中与古代先贤对话,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接踵而来的是,由主持人王嘉宁与专家小组共同形成的访谈间对话。在观众接受了一定的知识背景输入后,再由具有专业素养、满腹经纶的教授等对《尚书》关联内容作出更加深入的知识输出,通过阶梯式的文化知识介绍,由浅入深,层层铺垫,积累观众的审美期待,最大化地调动观众的心理期待,将氛围拉满。最后才进入剧情演绎,让观众迫不及待想要进入剧情和典籍对话,和古代先贤对话,同时打造极具震撼力的沉浸式体验。

(二)激活典籍的情感势能

新主流综艺既囊括传承文化根基、引领价值导向,又要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文化、思想内涵与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深入浅出地输出给观众,因而节目主题和内容势必要符合当下社会解读,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以便形成共同的文化记忆。

高红波在《〈典籍里的中国〉创新路径探析》一文中提到,古今穿越的节目设计,使得节目拥有了历史空间场景和现实空间场景中不同元素的碰撞与交融、对比与反差,为节目带来了新鲜的看点[3]。节目包括:国际《尚书》协会会长钱宗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等几位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界大咖组成的专家小组访谈间,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带领的典读会,典籍故事的表演舞台以及现代图书馆四部分。采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艺术表现形式,突出故事重点,演绎经典典籍故事,构建古老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第三期《史记》中分别选择了黄帝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始皇本纪、大苑列传和陈涉世家等五个经典故事,在多舞台、多空间中呈现段落化剧情,通过沉浸式的舞台剧场,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电影质感,以此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提升文化继承的自觉意识。

《典籍里的中国》将艰深晦涩的典籍故事通过创新性的表达,转变成鲜明生动、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的视觉呈现,真正让典籍活起来了,让经典落到实处。并且,节目并不只是单纯地叙述故事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演绎,展现故事背后这些人物所付出的艰苦卓绝,以此传达这本典籍的珍贵,唤起我们对这些经历千辛万苦、来之不易的无价之宝的珍视。因此,节目选取的故事和人物也都非常有代表性:比如伏生是西汉经学者、文化传承者;宋应星是明末清初农学家,主张实践出真知,具有匠心精神;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与文学家,因李陵之祸遭受牵连,忍受极刑,但他有着伟大气节情操,为了完成《史记》忍辱负重,不屈不饶;徐霞客是明朝地理学家、探险家,一句“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豪情壮志,直击观众心灵,令人深受震撼,这是一种比“少年不惧岁月长”的意气风发还要更加有担当的远大志向。

(三)互动空间的技术营构

新媒体时代具有海量化信息承载功能、资源共享、个性化突出等显著特征,新媒体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主流综艺带来出神入化的视觉呈现。著名学者陈旭光指出“新主流电影既是表现文化的融合,同时也呈现了电影新美学与类型融合的扩展”[4]。笔者认为新主流综艺与新主流电影在其技术营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技术改变了艺术的表现形态,艺术与技术的美妙结合,不仅有力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也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使观众在迅速建立起的情感对话空间中获得审美愉悦,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强烈冲击。就如高凯、靳龙成所言,《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科技手段,增强了青年受众观看节目的吸引力”[5]。新主流综艺以技术创新作为其一大亮点,无形中抓牢观众的吸引力,用场景制造观众的心理期待,与观众建立共同的对话空间,一起探寻古老中国的文化密码。网友的评论更是直击心灵,例如“国之瑰宝,非他莫属”“每一集都看哭,央妈赶快更新吧”“泪目,这个节目太震撼了”“落泪系列,边看边记笔记”“作为中华儿女也太骄傲了吧”等评论让网友们大呼过瘾,疯狂点赞。同时,高新技术的加持是节目打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壁垒的关键点之一,塑造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来呈现历史语境,以丰富细腻的情感烘托出人物精神;也是让典籍真正内化于心的重要辅助,技术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感,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感受古圣先贤在神州大地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时空介质。

三、新综艺表达的共同体美学

共同体这一概念具有繁复的学术脉络与社会脉络,具体到本文论域的审美共同体,则有必要提及饶曙光等学者所投注心力的“共同体美学”构想。在其看来,共同体美学是一个新的指引,既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之处,同时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可以提供一种理论方法、理论构架、理论模型,开拓具有强大包容性、互动性、实践性的理论空间、理论张力、理论境界”[6]。若具体落实到共同体建构与审美活动的辩证关系,进而以之为分析框架来讨论新主流综艺,笔者赞同安燕所言:“集体感性的构建来源于共享或者排斥,包括思想与情感的集体力量,由此催生出感觉结构共同体”[7]。进而言之,在新主流综艺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构建身份认同,建立故事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以综艺节目为传播载体,由此产生共有的集体记忆。情感的建立与认同来自于故事叙事逻辑的合理化与核心人物具有的深度感染力,观众作为欣赏者,必须始终发挥欣赏者的主体作用,在与欣赏对象建立的主客体关系中,能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运用审美意识与故事中的人物建立情感对话空间。

(一)重述集体记忆,重构情感认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新时代传播语境下,新主流综艺不仅肩负着引领主流价值导向的重任,更要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笔者认为,构建审美共同体的核心在于能否唤起个体与新主流综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进一步建立情感对话空间,引起情感共鸣,构建情感认同。而典籍的活化,有助于重构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

饶曙光先生指出,建立情感共同体,建立认同机制或者更深层的文化心理来说都非常重要[8]。学者张爱凤认为:“文化记忆对于传递规范和价值、建构身份认同、凝聚群体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9]。是以,建立起观众的集体记忆对于构建情感认同至关重要。在《典籍里中国》第一期《尚书》里,首先为观众制造了独特的舞台场景,让观众心无旁骛,以渐入式的方式进入跨时空的古今对话,通过“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古代护书人”伏生进行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让观众从经典中感悟中国精神,感悟典籍在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文化根基与缘起流转。在节目中更是金句连连,蒙曼教授“有典籍才有中国”点燃了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的热血,唤起家国情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中华经典文案,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与刚毅坚卓,闪耀着悠悠古国的智慧之光与璀璨文明。同时,唤起了观众要为传承华夏璀璨文明而努力的意识,表达对国家强大的高度认同与自豪,唤起我们作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的身份认同,也让当代年轻人深刻意识到留存至今的典籍的珍贵。

同时,节目的人物形象对于观众的影响十分重要,既要选择适合这个人物的演员,同时还要考虑观众的感受。《典籍里的中国》在选取人物角色上面也是煞费苦心,在倪大红、王学圻、王劲松等老戏骨的加持下,对节目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成为收视率的基本保障。每一位演员的精彩演绎也让一部部佶屈聱牙的古代典籍真正活了起来,成为共同的、共有的文化记忆。《尚书》由倪大红出演伏生,其演技可谓炉火纯青,令人动容,让观众感受到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期盼,对中华文化瑰宝的珍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牵动着观众的情感,加深了对文化典籍的集体记忆。

新主流综艺节目是有情怀的、有高度的、有温度的。《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制作精良,呈现影像化的质感,给予观众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以孔子、屈原等经典人物呈现民族精神,展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增强节目的戏剧张力。是故,使观众与场景故事构造的审美共同体中产生积极的互动,在情感对话空间中留下共同的情感体验、感受和记忆,以此使观众自发唤起爱国情怀,重述集体记忆,重构情感认同。经由节目所营造之虚实相生的交往空间,我们可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感华夏文明之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二)召还年轻受众,弥合审美代沟

新主流综艺节目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交互性。观众可以通过现场互动发表自己的感受与想法;通过移动端、手机端的观看,节目的受众也可以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来,通过弹幕、留言区、评论区或者热线等有机互动方式,实时参与到节目中来。观众作为欣赏者,根据自身的文学素养、人生阅历与审美能力对场景故事的叙事逻辑、情节合理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新主流综艺立足于青年,其文化价值与情感理念的输出对于年轻受众有着强有力的冲击,主流综艺节目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在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饶曙光先生在评价新主流电影时提到:尤其对于年轻一代观众而言,自主化、融屏化、互动化、碎片化、即时化和感官化已经成为了他们观影习惯的主要特征,而5G技术的发展只会更加强化这种特征[10]。同理,新主流综艺在吸引年轻受众方面与新主流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旨在赢得年轻观众的关注,甚至是争夺未来年轻观众的市场,争夺话语权。例如,《典籍里的中国》里撒贝宁的角色,既是当代读书人也是青年受众的代表,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在第八期《徐霞客游记》中更是化身为晚辈,带着当代科技,穿越回到三百年前,与徐霞客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向其展示当代青年对于流传后世的典籍的亲身感悟。

新主流综艺节目另一显著特征是话语建构,以形成一个集体情感对话空间,拉进心灵层面的距离。正如饶曙光、兰健华所言:“当前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下,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互动参与关系”[11]。使用年轻受众圈层中的共同话术,比如弹幕上的留言“瑞思拜”“yyds”等网络热词,相当于给观众创造一个轻松自由、愉悦放松的对话空间,使得观众可以畅所欲言,获得共同的感受,引发共有的情感记忆,拉进彼此的心理距离,给观众营造一种归属感,在情感对话空间中有效弥合审美代沟。具体来说,新主流综艺在选题意义方面,选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充分体现了主流价值观与政策的合理性,还原文化内核的厚重感;在人物设定方面,节目组甄选老戏骨,让角色之间的碰撞摩擦在舞台上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磁场,还原真实的守护者形象;在场景演绎方面,跨越时空对话,展现了时间的流动性,带给观众精致化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呈现文化表达的新鲜感;在时代精神方面,通过影像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优质文化内容,彰显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正是节目组的匠心之作与细节打磨,在选题、人物、场景、精神四个方面充分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才让观众对这档节目产生无限期待。

四、结束语

审美共同体与新主流综艺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新主流综艺不仅具有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还具有审美艺术性,二者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挖掘新主流综艺的深度内涵特征。在这方面,《典籍里的中国》可谓是新主流综艺的扛鼎之作,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古圣先贤的忠贞热忱与雄韬伟略,而且还传递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这些由舞台演绎的方式用情用力地讲好中国故事,再次激活了人们心中的历史,延伸到生活中成为观众记忆的一部分,给予观众积极主动思考的空间——这便是新主流综艺的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