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泉州市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

时间:2024-08-31

吴婉娴

(黎明职业大学 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发展从追求增量提升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这也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新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并存的开放新格局下,有效完善国内经济体制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未来发展的重心。流通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相较于其他产业具备更高的产业附加价值,在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就业稳定以及区域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制造业经过一段高速发展阶段,目前面临着高库存、高杠杆、高交易成本等问题,高端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这不利于制造业形成核心发展竞争力。通过流通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与协作,可以实现提升流通业和制造业的附加价值,进而调整两个产业的发展结构,实现协同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方式可以表现为规模协同、创新协同、分工协同以及政策协同等,这些都是基于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协作的供需与价值增值[1]。流通业与制造业在利益驱动和技术推动等内部动力以及市场需求、产品竞争、信息传导等外部动力共同影响下构建合理的协同机制。不少学者认为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存在耦合关系[2],两业的协作可以分为以制造业为核心、流通业为核心以及流通业与制造业均衡这三种模式。流通业与制造业存在一定内在协同关系,流通效率会对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匹配协同可以释放更大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3]。

产业协同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必然存在协同关系,在分工日益明确的社会大环境下,流通业与制造业协作能够实现资源更高效的配置[4]。从传统产业发展逻辑来看,流通业是制造业的“附庸”,流通业的发展依赖制造业的进步,同时也是为制造业发展服务[5]。随着产业分工逐渐明确,流通业不断延长融入到制造业生产环节,不断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制造业向更高阶段转化[6]。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流通效率呈现指数化增长态势,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动力[7]。

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较为明显[8]。不少学者从效率促进论[9]、市场势力理论[10]、边际报酬[11]等角度探讨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逆向控制作用,另外在商贸流通业集聚、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外溢效应、动力机制、传导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共生理论等方面,不少学者也对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12-13]。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中,灰色关联模型、投入产出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被学者大量使用。王军等[14]运用DEA模型对青岛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进行了测评,得出协调度不高的结论;刘天祥等[15]基于30个省市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流通专业化程度与制造业效率的重组效应;孙金秀等[16]从指数分析和VAR模型得出浙江省流通业和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处于协同状态。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随着产业发展融合程度提高,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不少学者通过构建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模型,从数量上或者质量上对产业协同程度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但是对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仍然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相关的实证分析。另外,学者更多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流通业和制造业联动的机理,较少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探讨。同时,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不是很合理。

本文选择泉州市作为研究区域对象,基于价值链理论,在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性的内涵与判断标准下,从流通业和制造业两类评价指标出发,构建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性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泉州市流通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关联度,结合熵权法定量分析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模型,得出流通业与制造业的有序度和协同度。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

迈克尔·波特将制造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进料后勤、生产、发货后勤、销售、售后服务。流通业可通过提供支持性活动帮助制造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时期的发展为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协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引领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必须在分工、规模、创新上能够相互促进与发展,从而实现产业价值链更多的增值,具体协同关系如图1。

图1 流通业和制造业价值协同概念图

(一)价值链理论下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分工协同

协同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价值链增值。从图1看出,制造业价值链上的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流通加工、储运、分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可以外包给流通企业来完成,从而使得制造业致力于核心价值的创造。因此,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分工促使产业产生更大的价值。在分工协同方面:流通业的业务很大一部分服务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是制造业中的辅助性支持活动。流通业帮助制造业完成一些支持服务性活动,降低生产服务性成本,促进制造业更加专业化。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流通业的销售、服务、物流等活动的支撑。此外,流通业还可以帮助制造业完成上下游协同配套,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通过对二者分工环节进行优化,使得流通增值部分不断渗入制造产业,制造业和流通业共享增值利润。

(二)价值链下的流通业和制造业规模协同

在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体系下,为了胜任制造业的分工,流通业必须有能够支撑制造业体系发展的业务规模,同时制造业的经营规模是流通业不断发展强大的根基。要实现二者规模扩大,就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价值增值,流通业和制造业相互匹配,协同发展。这样,流通业在服务小型制造业时,也能更多地参与到制造环节中,为其实现更多环节的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

(三)价值链下的流通业和制造业创新协同

基于价值链升级理念,制造业的价值链争取向价值链的两端进行转移,从侧重于生产制造转向研发、设计与市场营销,流通业在此过程中串联起全产业链的销售、物流、售后等活动,促进产业的全渠道流通。实现创新协同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创新往往来源于流通业的终端反馈。流通业的创新则来源于为其他产业服务。如何缩短订单响应周期,减少冗余库存,提升供应链的柔性,促进全渠道融合,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一直是流通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图1表明,流通业中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应用,并结合流通模式的创新可更加有效地促进制造业创造价值的实现。

但是,泉州市制造业和流通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以制造业为主,但是产业的科技含量不足,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流通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且流通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三、协同评价体系序参量指标的选取和模型构建

(一)指标的选取

价值链理念要求流通业与制造业在分工、规模、创新上实现协同,结合相关文献[17-19]找出高频指标,建立了产业规模、竞争力、产业效益、创新力四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划分二级指标,最终形成流通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见表1)。

1.产业规模指标。产业规模是衡量二者协同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分工过程中,规模协同是分工合理化带来的结果。因此,从制造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两方面衡量制造业的规模,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线上销售额、物流业增加值三个方面衡量流通业的产业规模。

2.竞争力指标。竞争力是企业能够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制造业可以通过其销量及规模来体现其竞争力。流通业可以通过其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来体现其竞争力。制造业竞争力指标包括规模以上企业出口货值、超亿元企业个数、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流通业竞争力指标包括了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公路运营里程,信息技术的销售产值则代表了流通业经营的信息技术水平。

表1 流通业和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3.产业效益指标。通过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流通业和制造业各司其职,协同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这里的经济效益主要从流通业与制造业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来衡量。其中制造业还从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其经济效益的产出。

4.创新力指标反映了产业的被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其发展后劲。制造业的创新力指标包含了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和高新技术增加值。流通业的创新力指标包含了批发业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二)对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分析

采用灰色关联法对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关联度进行分析,从而筛除关联度不强的指标[20]。

首先,采用极差方式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指标数值被视为一个含有m个评价单位,n个评价指标的评价矩阵,X=(xij)m×n,i=1,2,3,…,m;j=1,2,3,…,n,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1)

其次,进行灰色关联度系数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2)

最后,采用平均数法对式(2)得到的关联系数进行处理,得到关联度数值如下。

(3)

其中,N为观测总时间,本文中N为10年,关联度强度划分见表2。

表2 关联度强度分布

筛选掉小于0.6的指标,选择关联度较强的指标[9],从而构建协同度高的流通业和制造业体系[21]。

(三)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度评价

1.系统的有序度模型

贡献率EC代表序参量对系统有序性的贡献。若序参量为Uji,Uj={Uj1,Uj2,…,Ujn},j分别代表流通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的下标,i=[1,n]为子系统序参量的下标,对系统有序度的贡献率为EC(Uji),其中,0≤EC≤1,越接近1的贡献率越高,越接近0的贡献率越低。

假定xj为系统随时间发展的序参量,xj={xj1,xj2,…xjn},αji、βji为上下限,即满足了αji≤xji≤βji,i=[1,n]。当xji为效益类指标时,随着指标取值的增大,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反之越低;而当为成本类指标时,指标取值越小,系统有序度越高,反之亦然。系统有序度的计算如下。

(4)

通过EC(xji)的集成和整合来衡量序参量对系统的作用。采用线性加权法,得到如下公式。

(5)

当ECj=1时有序度极大,ECj=0时有序度极小。

2.子系统权重的确定

通过借鉴何永达[22]的研究,采用熵权法确定该子系统的权重系统,构建现代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模型,并得到流通业与制造业的有序度和协同度。

首先,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标准化,其方法和式(1)的标准化方法相同。

其次,计算熵值,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值是该指标重要程度的衡量,且是负相关关系,其定义为:

(6)

最后,计算熵权,用熵权指标αj=1-ej来表示该关系,定义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权为:

(7)

当ωj越大时,说明该指标对产业发展能力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

3.子系统协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8)

EC(U)的取值范围为[-1,1],EC(U)越大,则系统的协同程度越高,系统协同程度判断情况见表3。

表3 协同程度分布情况

四、泉州市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关联度和协同度评价

(一)流通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

对泉州市而言,制造业是立市之本,流通业是兴市之源。泉州市先后获批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入选首批中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泉州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159 件,逐步发展成为福建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依托产业集群,泉州市商贸流通业也在快速发展,一是打造了服装城、石材城、水暖城等大型专业市场;二是推动商超百货零售的发展;三是大力推动物流业和电子商务以及跨境电商的发展;四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泉州市2010—2019年的流通业和制造业产值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泉州市流通业和制造业产值对比

从图2可以看出, 2015年以后,泉州市制造业在国家供给侧改革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以后,产值快速上升;流通业发展一直是稳步上升。但从体量上看,制造业远大于流通业,说明制造业在泉州市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制造业需要流通业才能实现其价值转移,两者关联性极强,需要高度协同。

(二)泉州市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关联度评价

选取2010—2019年泉州市流通业和制造业的样本数据,近十年的数据能够较好地反应指标情况。数据来源于2011—2020年的泉州统计年鉴。根据式(1)和(2),使用MATLAB(矩阵实验室)计算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得到表4。

表4 泉州市流通业与制造业指标的关联度

从表4可以看出,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限额以上以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L1)、物流业增加值(L3)、货运量(L4)和货物周转量(L7),以及限额上批发零售企业线上销售额(L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L1)和线上销售额(L2)都是产业规模指标,批发零售企业的规模越大,则容易产生规模效应,提高物资周转效率,降低库存和制造业运营成本。除了线下渠道,线上渠道也是保证客户对商品和服务可得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货运量(L4)和货物周转量(L7)则很好地体现了地区物流的综合实力,能够保证各种货物快速地流通,是供应链高效运作的重要保证。

对流通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M3)、规模以上企业出口货值(M4)、劳动生产率(M9)和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M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M3)和出口货值(M4)都是制造业竞争力指标,显然制造业竞争力越强,其产品和服务越容易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流通速度更快,流通规模更大。而劳动生产率(M9)归属于产业效益,显然劳动生产率越高,其单位产出效益则越高,制造业水平的上升也会带动流通业水平的提升。最后,对制造业的固定投入(M10)属于创新力指标,目前制造业在智慧仓配的投入使得供应链源头流通速度加快,则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流通体系来完成供应链上的商品流通。

在对流通业影响的因素中,工业对GDP贡献率(M8)这一指标的影响低于0.6,因此将此因素剔除。一是因为该指标不适合采用效益增长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方式,其在GDP中的占比并不是越高越好;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泉州市第三产业在GDP的占比提升,制造业虽然还在GDP中占据主要位置,但是对GDP的贡献率呈缓慢下降趋势。

(三)泉州市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度评价

为了分析系统的有序度,应用SPSS 20.0分别对流通业与制造业子系统的序参量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制造业的序参量指报相关性显著,而流通业的序参量指标中批发业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两个指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较弱,因此剔除这两个指标。

序参量指标的上下限根据历史波动,取平均值上下浮动10%,根据公式得到流通业与制造业的有序度贡献率,见表5和表6。

表5 泉州市流通业的序参量分量各指标的有序度

根据熵权法计算得出指标权重,根据式(4)分别计算出流通业与制造业的有序度,根据式(8)得出流通业与制造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得到表7。泉州市流通业和制造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情况见图3。

图3 泉州市流通业与制造业复合系统协同度

从表6和图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流通业系统和制造业系统有序度近10年都呈稳步上升状态,发展态势良好。流通业系统的有序度从2010年的0.07上升至2019年的0.79,制造业系统的有序度从2010年的0.08上升至2019年的0.87。流通业系统的有序度平均值为0.39,制造业系统的有序度平均值为0.43,流通业系统的有序度总体低于制造业系统的有序度。

第二,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度大多为正值,仅2014年为负值,表明泉州市物流业和制造业系统基本协同,但协同度很小,复合协同度平均值为0.07,处于低度协同状态。2014年,泉州市制造业处于产能过剩,产业升级困难的谷底,因此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流通业与制造业出现不协同的情况。2015年,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制造业开始转型升级,且同年泉州市政府积极推动本土制造业向数控化、智能化发展,因此制造业有序度上升;受国内流通业环境的影响,流通业有序度一直稳步上升,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度呈现正向水平增长。

第三,流通业与制造业有序度的提升对协同度的提升并没有很大贡献。这是由于流通产业的增长在冷链物流领域和其他服务业中发展较快,与制造业的发展并不协同。

为了进一步探讨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状态,分析了评价体系四个一级指标下的流通业与制造业子系统协同度,得到图4。

图4 四个一级指标下的流通业与制造业子系统协同度

由图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14年由于制造业发展落后,2018年由于中美贸易战对泉州市(依赖外向型经济的城市)影响很大,使得流通业与制造业在规模和产业效益方面出现了不协同。

第二,从整体来看,随着泉州市制造业的发展,流通业对制造业的辅助支持至关重要,因此流通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协同度呈现发展平稳态势,但上升速度较缓慢。

第三,2016年起,泉州市加大对制造业、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的投入,使得创新力协同度快速增长,并于2019年达到中度协同状态。

五、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的价值链升级对策

(一)强化示范和龙头效应促进价值链共赢

泉州市应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强大的商贸流通能力,加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辐射作用,在优化本地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发挥好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的作用。同时,抓住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契机,打通山海联动通道,协同福厦泉沿海科创走廊,通过区域流通串联城市产业发展。

另外,泉州市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鼓励龙头企业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构建制造业发展生态圈,并且将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相关的流通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通过专业流通服务降低制造业运营成本,帮助制造业更有效率地实现价值增值,实现流通业与制造业规模和效益的提升。同时,流通业发展还需要重视流通渠道搭建,完善现有有形通道,加快以贸易平台为代表的无形通道搭建,提升物流运输通畅程度,实现报关、报税等快速通关与物流监管。制造业可搭建供应链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对接,实现物品的云库存管理、云监控以及调度管理,共享资源利用等。

(二)加快产业融合促进价值链创新

不断加大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制造业企业采用新科技、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标准。同时加强流通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智能仓配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仓储和配送环节,通过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流通业的创新力指标对制造业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加强批发、零售渠道模式创新,实现业态的多元化和不同模式的互融,从而提升流通的效率和实现更多的增值。线上渠道的拓展为制造业带来新的产品销售渠道,部分制造企业将一部分产能转向零售,以满足市场零售的需求。近年来,流通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产业创新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了流通业效率,以物流为代表的传统干线运输已经逐渐向末端配送拓展延伸,不断提升少量多批次的柔性配送能力。

(三)立足产业特色增强价值链竞争力

企业应提升产品品牌运营、研发设计以及销售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逐渐将企业管理重心转移到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两端。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应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业行业的竞争核心优势;另一方面,应提升价值链末端的销售服务环节水平,提升流通业的附加值和服务能力,在提升流通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货运量和货源周转量作为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在流通业服务制造业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优化协同水平:(1)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联合龙头物流企业开展服务于鞋服、石材和水暖卫浴等制造企业的水铁、公铁多式联运;(2)通过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纺织鞋服、装备制造、建材家居等企业提供原材料智能仓储服务;(3)围绕生产制造成品仓库,提供专业化、智能化的仓储管理,建立以产业特性、物流特性为导向的精细化、专业化、智能化仓储,形成有序高效的物流体系;(4)构建流通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联网运营平台,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流通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数字化进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