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丽洪
(黎明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法治素养是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思政课作为主渠道开展好法治素养教育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法治思想的需要。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使用的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和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专章或专节集中讲述法律基础常识和法治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要充分重视法治素养教育教学,发挥教师主导性,研究教材教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逐步提升时代新人所必需的法治素养。当前,思政课重要位置更加凸显,法治中国建设正在全面推进,笔者感到,以***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要求为指导,有针对性实施教学并促进高职高专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法治思想[1]。“法治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5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2]在那次开班式上强调:“法治素养是干部德才的重要内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其中一项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安排,即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他们的法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其意义十分重大。
显然,作为新时代热词的法治素养,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时代性要求。它绝不仅仅指对法律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它更指向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和维护的能力,它还涉及到诸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信仰、法治文化观念、法治实践能力等具体的概念[3-4]。因此,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的任务。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道德素养”等。“素养”同“素质”的意义既有重合也有区别,人们可以说“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但一般不说“身体素养”“心理素养”。由此可以理解:相对于素养,素质重在指先天获得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素养则更加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慢慢形成一种意识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一个公民的法治素养的提高,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习和实践,收获法治知识;二是内化于心,形成法治理念、法治信仰;三是外化于行,具有法治实践能力,表现出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觉参与法治中国建设等。而对于党员干部、职业法律人这样特殊群体而言,由于其承担的社会角色特殊和承担的工作责任更大,相应地在法治素养要求上更严格一些。比如说,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对广大人民群众法治素养养成起正面的示范作用;职业法律人就不仅仅停留于自身行为的合法,更应该懂得守法护法,敢于和犯罪行为、违法行为作斗争,要善于反思,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由于法律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所以,外化于行是法治素养的落脚点,也是法治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职高专学生法治素养教育上,尤要注意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和发掘学生学习潜力,更合理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思想,有重点、有针对地实施教学,提高教育实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形势与政策”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的3门思政课程,从教材在法治教育内容的安排来看,主要体现在“基础”“概论”这2门课的教材,即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2本教材。
“基础”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教育。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编排包括《绪论》和六大章,关于法治观的内容全部集中在第6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为例,“基础”课时安排是48个,笔者在上此门课时,一般是用12课时完成第6章的教学任务。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同,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法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系统讲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的具体内涵和建设要求。该教材多处提到法治要求,如邓小平理论的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如“三个代表”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如“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真正系统化介绍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是第11章第3节《全面依法治国》。同样是以所在校的教学计划为基础,笔者安排2课时来完成这一节的教学任务。综上,高职高专思政课在法治素养教育教学最为集中的课时合起来大约14个。由于2018版思政课教材的内容编排因素,法治素养教育的课时显得很有限。虽然课时有限,却不代表思政课教师在法治素养教育上无施展空间。教师要以教材为纲,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因学情制宜,抓住法治素养的关键要素,探索法治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那么,学生法治素养的基础情况又如何呢?笔者曾在2018年对所在校的一年级、二年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设27道选择题,考察方面包括:对我国基本权利和基本制度的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认识;对当下热点案例的关注程度;对法律程序、法律证据重要性的认识;对校园法治文化的体验及对生活中常见纠纷的处理方式的了解;对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外社会实践教学方式的接受度的了解等。调查结果反映出新时代的高职高专学生具有一定法治意识,并且他们在法治观念接受、内化上有其特点。具体如下。
一是学生法治意识普遍较高。所谓法治意识,是指“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以及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5]。法治是要达到它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法治意识在内涵上包括这几方面:其一是平等、公正、正义观;其二是自由、权利、责任观;其三是对法律权威的认同[5-6]。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基本的公约意识、规则意识,对于我国法律的尊严也有基本的概念。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宪法的重大意义时,78%以上的学生明确宪法有赋予公民基本权利的意义,约73%的学生明确宪法对国家机关的限权意义;当被问及是否会遵守学校宿舍有关电费公摊、值日、作息的制度或公约时,92%以上的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可见,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法治意识。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较高,此中原因是与当今法治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以及长期不懈推进法制基础教育的努力密不可分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得到恢复和大力建设。自1986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牵头负责,我国持续在全体公民中实施普法活动,至今已实施到第7个五年规划,扎扎实实地奠定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法治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必然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而市场经济本质就是法治经济,它们之间有天然联系。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从而现实的经济活动也约束人们在法律框架下规范行为。新时代大学生从小就在这种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氛围下成长,法治意识已经融进他们的大脑并引导他们的行为,尊法守法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是学生信息接受与网络密切度高。人们习惯将今天的青少年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原住民”是对那些一生下来就不是由报纸、广播、电视伴随长大,而是由网络伴随长大的群体的形象称呼[7],“90后”基本是,“00后”更是。他们借助网络进行人际交流、资讯查找,他们善于运用网络安排生活。在“互联网+”模式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渗透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越来越弱,它和现实生活的关联越来越紧密,新时代大学生会以网络作为他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以及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比如,社会中发生的重大案件在网络上成为新闻后,大学生大多能及时了解这类事件起因经过,对是非善恶有正确的判断,在对事件了解中也获得许多警示。
三是学生技能实操的长处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社会化学习。由于院校培养人才的定位不同,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学习并不是强项。如果采取大水漫灌式的理论教学,多数高职高专学生会因为没有较好的理论学习习惯而不适应。但这不意味着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弱势的。他们的精彩在于动手能力较强,勇于尝试。在实训课上,他们普遍表现活跃、积极,在成员分工合作上熟练自如,协作度高。他们善于在实操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大胆创新。在校园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中,他们也同样展现着朝气蓬勃的一面。法治素养教育的最终归宿是积极参与到法治中国的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社会化学习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较为突出的能力,为他们法治素养培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 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为思政课教学作出了指南,提供了科学指引,同样是为高校法治素养教育作出了重要指引。由于高职高专学情的特殊性,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需要更好地贯彻“八个相统一”精神,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求方法创新得当。
法治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它通常分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关于法治素养教育的知识目标,根据法律的要素构成,要表现在法律概念、法律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等方面内容的讲授。教师既要帮助学生从现实实际出发,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然”法治的知识,还要从理想和期待出发,为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然”法治的知识。关于法治素养教育的情感目标,教师应该从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可行性”出发,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亲近、信赖和寄托等。关于法治素养教育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预见行为法律后果的能力、评价行为合法还是违法以及其性质的能力、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等。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法治知识是基础,法治能力是以法治知识为基础、法治情感为动力的实践能力。
法治素养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在我国的不同时期,公民普遍的法治素养水准也是有高低之别,这可以从我国历次普法活动的着重点窥见端倪。从1986年起至今,全民普法五年规划实施了7个。前5个的普法五年规划着重点在于法律知识的宣讲,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老百姓还不太了解我国法律的知识;“六五”普法着重点是加强法治理念和提升法治文化,旨在提升法治权威,以克服传统文化中的人治思维的惯性;“七五”普法着重点在于提升守法用法能力。相应地,高校思政课开展的法治素养教育教学其目标也是与时俱进的。思政课教师一定要领会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6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标题的含义,该标题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法治素养教育对在内心尊法基础上外化于行即具有守法用法能力的目标要求。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法治素养教育中一定要明确当下的教育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法治能力。
如上文所述,新时代大学生生活与网络密切,他们信息接受有了很多便利渠道,如果思政课教师仍然只是采用灌输方式进行知识性讲授,那么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会下降。对于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来说,要更懂得授人以渔的方法,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接触法律时常有的困惑、难题,引导和启发他们逐步进入法治知识世界中,并且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让他们快速了解法律的运用。要在给学生普及法治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他们运用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多采用启发方式,在学生对讯息广泛了解的现实基础上,引导他们关注热点案例,不失时机地将热点案例作为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素材。
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律体系制度和部门法的划分。法治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基本是通过我国规范性法律文件来表达,而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庞杂繁多的,所以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碰到某个法律问题之后,应该查询哪一部法律文本?对此,笔者首先将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教学内容作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对法律进行分门别类,当下我国有哪些法律部门,每一个部门法下还会有哪些子部门法,等等。当学生明白了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后,在查询法律文本时就有目标。其次,引导学生分析热点案例,对案件所属的部门法进行识别。热点案例不同于学理案例,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案情的描述往往细致全面,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干扰、迷惑,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有法律意义的信息,然后判断该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属于哪一个部门法,之后再指导学生回到案情,注意细节,前后兼顾,帮助学生将该案件进行更具体的归属定性。再次,引导学生找准当下生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因为法律来源于现实社会,又用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而现实社会又是瞬息万变的,所以法律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处于不断地立、改、废的动态变化中。然而,大学生更多的是非法学专业学生,他们通过网络查找法律条文时大多是无法明确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全称,通常是以输入关键词的方式来搜索,这样他们又面临选择的困惑——面对搜索引擎显示的繁多搜索结果,到底应该打开哪个链接?到底哪份法律文本是当下生效的?对此,笔者一方面从我国立法的背景知识切入,引导学生了解与法律文件相关的立法动态,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简单实用的网上搜索技巧,如指导学生选择正规网站权威网站、注意讯息发布时间等,让学生以此较准确地查找到当下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最后,从法理角度向学生讲透法律适用上的几个常见原则和制度,如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如法的溯及力制度,等等。总之,教师既要普及法治知识,又要善于结合热点案例,带动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引导他们如何守法、如何用法,真正达到提升法治素养的教学目的。
法治知识正确地向现实法律行为转化,需要人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正确的法治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其内在精神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是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8]。法治思维和正确守法用法连贯一体,但由于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要从理论深度、思想高度把握好守法用法,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和止于至善的过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是十分关键的。当前,有许多高职高专学生由于法治思维不强,还不能对一些法律现象作出理性判断。比如,有许多学生对某些案件的审判会认为是迟到的正义,殊不知法律判决上的基本程序性;也有部分学生对有的刑事案件审理会认为律师为凶手的辩护行为是不应该且不值得的,殊不知律师的刑事辩护是扎根于“尊重人的尊严”的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创设法治素养教育管理模式[9]。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表现出的优点在于实践动手能力强,在实践活动参与上积极、活跃,弱点在于理论知识吸收能力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提问的方式,这会促使学生多加思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课堂上要问什么问题,从哪一个角度去提问,这考验教师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用心积累。笔者的做法是:在进行法治案例教学时,设计的提问环节往往让学生有代入感地参与到某案件的审理中,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变换对案件各方当事人的代入,以此体验法律正义尊严,或理解法律程序、法律证据等的价值意义。这样,当学生碰到实际纠纷时,会更加理性地运用法律看待和解决问题,而不会从个人的利益得失角度评判法律是否公平。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验实训课时占有相当比重,思政课教师可以在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举办模拟法庭、表演法治情景剧,组织法治新闻点评或者组织观看法治类节目,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观摩法院庭审等,多采用共情技巧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感同身受,以提高学生运用法治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前文所述,高校关于法治素养教育的课时安排有限,如果法治素养教育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与内容,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思政课教师要运用好信息化智慧平台,及时延伸课堂教学。当下这种平台很多,如“云班课”“校视通”“学习通”“腾讯课堂”“中国慕课网”等,但不管是用哪一种智慧平台,都需要教师用心倾注。比如使用“云班课”,教师要具有收集、整合、精选资源的能力,还要具有倾听、捕捉、回应学生需求的能力。为了不让信息化平台上的资源成为摆设,教师还应事先开诚布公地与学生约定一套能够激励、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制度。如,教师在平台上推送参考资料后,可以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对该资料进行点评,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合理的等次评价;教师也可以设计评论区,进行公开或不公开的答疑讨论;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情况适时设计一些客观题,当学生答题完毕提交之后,教师可通过平台直接呈现的得分检查学生实时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