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沈 静,郑 伟,杨卫宏
从育心到育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向的转变
沈静,郑伟,杨卫宏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趋势,由最初预防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转变为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继而正式迈入了以“育人”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阶段。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工作对象局限在少数急需“干预”的大学生上,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与思政工作的融合流于形式等问题。育人取向下的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思政工作有效融合,和其他育人体系协同,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心理育人,把工作重点落实在“育人”上。
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课程思政
当前,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开始大力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改革[1],“立德树人”已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党组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把“心理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强调“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2]由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最初预防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转变为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继而正式迈入了以“育人”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阶段。
心理育人的提出标志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到新时代的必然结果,也是长期与思政工作融合发展的必然体现。
长久以来,高校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工作统称为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育人的实质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蕴含了育人因素,但根本目标比“育人”要狭窄许多。“心理育人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育人的目的”[3]87,它服务于“育人”这个大目标:服务于学生的价值引领,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心理育人其实质在“育人”,心理是育人的方法与内容,“育人”是初衷,更是目的。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方方面面树立“育人”的意识,站在“育人”的高度来开展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做出了系列论述,并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4]这些论述明确了“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宗旨。立德是树人的关键,一切工作都要以“立德树人”为前提。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如此,要在育心的基础上明确立德的重要性,育心要与育德相统一,其价值旨归由“育心”提升到了“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培育时代新人做贡献。
自20世纪80年代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心理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目标及实效性的研究和探索。大部分高校成立了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目的的相关机构,组建了从事心理工作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服务。但时至今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育人”这一根本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还留有时代及环境造就的流弊。
在学校中,“安全问题大似天”的观念根深蒂固。创新值得提倡,但稳定才是一切的基础和保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多数高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危机干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把出不出事当成心理工作是否合格的前提,将发现心理危机、解决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局限在少数急需“干预”的大学生上。这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的宗旨。[5]
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6],但在教育教学层面上,各地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明显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对课程对象的理解存在偏颇,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只是为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服务,在人才培养方案等顶层设计上容易忽视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笔者在调研安徽省内大部分高校之后发现,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在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上未达到文件要求的2学分、32—36学时,对已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也缺乏应有的关注,课程的目标、内容离课程思政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心理健康课程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难以发挥。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相关文件的出台,也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脚步。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与思政工作紧密融合,还存在课程思政改革不够深入、实践活动目标模糊、咨询与预防干预无法有效与思政工作相结合等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的融合流于形式,更多是停留在文件里和形式上。
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向育人方向转变。只有以“育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助力思想政治工作。这既是高校“立德树人”办学宗旨的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育德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作基础,这是大学生能够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之一。***曾提出,思政工作做的就是人的工作,必须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7],这和心理辅导中“一切以来访者为中心,以来访者的利益为最大福祉”的理念不谋而合。思政工作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实现大学生不良认知和观念的转化,这一过程更缺少不了心理活动的参与。在思政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理解学生、找出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进一步认可它,从根本上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被定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这既是中国高校心理工作的特色,也是两者发展的必需。两者的融合能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治疗”向“预防”发展,也能推动思政工作从“教育”向“服务”转变。这些共同的育人理念极大地提高了育人的实效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必须落到实处,两者的融合发展是育人工作绘出最大同心圆的强有力保证。
心理育人是 “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蕴含的共情、尊重、积极关注等要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会渗透和运用到其他各个育人环节中并与它们共同发挥综合效应,提升育人质量。与此同时,其他育人体系也各具心理功能,心理育人要想提升实效性同样离不开其他育人环节的配合。比如,在资助育人中对贫困生的帮扶从来不仅仅局限在物质上和经济上,对其精神上支持才能满足受助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促进他们形成感恩自强的独立人格。文化育人更是如此,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出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而促进学生创造美、成为美,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因此,“心理育人体系要与其他育人体系紧密配合,各部门各环节齐心协力,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最终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功效”。[3]90
《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同样如此。心理健康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都是作用于人的思维和心理,两者的育人理念高度一致。一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是由于价值观的缺失或出现了偏差。原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曾就此类现象发表过观点,他把大学生中症状类似抑郁症的心理消极现象定义为“空心病”,认为病症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缺失。[9]解决此类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落实到教育教学上。心理育人要起作用,必然不能忽视课程育人的功能。心理健康课要想达到“育人”的目的,必须要让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扩大课程的覆盖面是前提,深入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关键,教学要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加大价值观引领的功能。在教学内容上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做到润物无声,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也要寓教于无形,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最终实现“育人”的大目标。
“‘三全育人’是以育人的队伍、时间、空间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协同育人的科学体系,它契合时代发展和思想理论的进化要求”。[10]“心理育人是推进‘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的有效载体”[11]“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付诸实践并提升实效性的有效保障。教育部颁发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要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来构建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育人工作体系。心理育人是“三全育人”的一个环节,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服从这个要求。国家和省市教育管理部门从宏观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性意见。高校是中观层面的主体,是心理育人的实施单位,是上级心理育人政策的拥护者、传达者,更是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者和执行者。微观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班级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三个层面应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上共同为心理育人贡献力量。
在心理育人体系中,全员育人体现在心理育人队伍的建设。在高校中,要围绕宿舍、班级到院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朋辈心理育人团队;建立以党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二级心理辅导站老师、心理健康课专兼职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为主的教师心理育人团队,进行专业化建设。全程育人主要体现在心理课程与活动的针对性上,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具有品牌效应的系列心理教育活动,把心理育人切实贯穿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体现在建全立体覆盖式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体系上。在多支心理育人团队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上,心理咨询体系要做到点面结合:班级层面能开展朋辈辅导,院系层面能开展发展性咨询,学校层面能开展问题性心理咨询和治疗。危机干预层面要加大与专科医院的合作,聘请精神科医生作为校外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实现校医转介的畅通。同时要加深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由此实现心理育人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覆盖。
总之,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以及各种教育条件的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问题取向到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最终发展到以“育人”为目标,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深化的必然。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
[4]***.***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l.
[5]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01-03-1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930.html.
[6]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8-07-25(1).
[7]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44874.htm.
[8]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2005-01-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001/t20100113_179047.html.
[9]徐凯文.三成北大新生竟然厌学,只因感染上了“空心病”[EB/OL].[2016-11-06]. https://www.sohu.com/a/118240418_101928.
[10]杨志,张卫平.“三全育人”视角的大学生心理育人途径刍议[J].现代交际,2021(11):190-192.
[11]杨晓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育人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46-48.
From nurturing heart to educating peopl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 ori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hen Jing,Zheng Wei,Yang Weiho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ents a new trend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from the initial prevention and solution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s the orientation, and then formally entered a new stag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th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Due to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working objects are still limited to a few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in urgent need of 'intervention', the emphasis on courses is not enough, and the integr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ecomes a mere formality, etc.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must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be educated collaboratively with other educational system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whole staff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n all-round way.
New era;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ducation syste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2021-12-28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20szsfkc0373);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sztsjh2019-7-34);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质量工程项目(ZL2020017)
沈静(1980- ),女,浙江长兴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613
G441
A
1671-9255(2022)01-0073-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