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胡芝玮,叶晓慧
高职院校提升移动学习成效的实证分析
胡芝玮,叶晓慧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教育系,安徽 滁州 239000)
移动学习的建设在当前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也面临新的困惑,其中移动学习成效问题不容忽视。在以安徽省某高职院校为例的一项探索性研究中发现,高职学生对移动学习出现了“不了解、不喜欢、不满意”等突出问题。通过鱼骨图分析移动学习成效低的影响因素,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相关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如对接学生需要,提升学习成效,推送个性资源等。
高职学生;移动学习;鱼骨法;学习成效
移动学习作为新型的在线学习形式,主要是指利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pda、ipad、pocket pc、iphone等)或无线通信技术获取教育服务、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1]2020年8月27日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网民人数达10.11亿,相比2020年12月增长了2175万人次,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其中在线教育用户人数达3.25亿,占全体网民的32.1%。[2]虽然移动学习在教育领域的用户很庞大,但是在一项针对高职学生“移动学习成效”的探索性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对移动学习出现了不了解、不喜欢、不满意等突出问题,移动学习的成效令人担忧。本文以安徽省某高职院校为例,通过鱼骨图分析移动学习成效低的影响因素,在影响因素下设计调查问卷,找出移动学习成效低的关键因素,提出改进对策与建议以提升高职院校移动学习的成效。
在中国知网选择“移动学习成效”为主题关键词、“核心期刊”为类型,“被引频次”为相关度进行检索,将检索的文章按照研究对象进行梳理:第一,研究对象是中学生群体。例如学者袁琪芳(2017)分析了前置学习对学习成效以及学习归因的影响,通过研究归纳出初中生前置学习成效的策略,即从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前置作业的多样化等方面来实施,进而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水平。[3]第二,研究对象是小学生群体。例如学者白清玉等(2016)研究了活动理论视角下,基于同伴互评的移动学习对小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影响。[4]第三,研究对象是农民工群体。例如刘小勤等(2017)基于元认知理论指出农民工存在元认知意识薄弱、元认知监控失调、衍生消极认知体验等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分层次设定学习目标、基于元认知的学习规划、动态自我监控调节、注重元认知体验和发挥情感体验等提高移动学习成效的元认知策略。[5]第四,研究对象是在职成人在线学习群体。例如学者张树彪等(2015)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成人在职学习开展微信新媒体辅助教学和班级管理,提高了教师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移动教学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在职成人在线学习者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的效率。[6]第五,研究对象是本科高校教师与学生群体。例如学者曾丽雯(2020)通过对广东省部分本科高校教学情况的调查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分析线上教学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教学平台、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在线学风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建设新教育体系等措施提高移动学习成效。[7]第六,研究对象是老年人群体。例如学者贾红彬(2020)依据相关的需求理论将老年人的需求构建成生存需求:呵护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助推素质提升,亲密需求:获得精神慰藉,享受需求:体验休闲生活,超越需求:赋予价值圆满的老年学习成效模型与维度分析。[8]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移动学习成效的研究对象多样化,但是缺少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仅有1篇研究高职院校线上教学育人成效,即学者刘玉林(2020)在“《高职院校线上教学育人成效提升策略研究》”中提出了把握现状、目标引领、综合实施、评价验证、创新驱动等育人成效提升策略。[9]国内在移动学习成效方面缺少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职院校移动学习成效为研究内容的实证研究。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的学习成效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移动学习成效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以高职学生为例,了解高职学生移动学习成效数据,并探讨移动学习成效低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设计和实施。通过数据实证分析挖掘实际原因,找出关键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此帮助高职院校移动学习更快更好地建设。
2020年初,利用网络平台问卷星生成“移动学习成效”调查问卷,选择安徽省某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链接进行探索性研究。问卷发放历时3天,共计1535份,有效问卷1535份。初步结论如下:在“你了解移动学习的程度”调查中,49.73%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在“你喜欢移动学习的程度”调查中,41.73%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和“不喜欢”;在“你对移动学习的满意度”调查中,53.19%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通过探索性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不了解、不喜欢、不满意”问题突出,表明移动学习成效的问题令人担忧。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促使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建设产生了井喷式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移动学习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本次网络调查的结果令人非常惊异。为此,在下文中将对“移动学习成效低”问题进一步开展更加详细地调查和探讨。
为了弄清“移动学习成效低”的问题原因,聚集安徽省某高职院校1500名学生中的部分代表、专家、领导和老师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老师详细地记录,会后进行整理总结,形成移动学习成效低的主要原因。整理后的主要原因符合Alderfer的ERG需要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的核心需要可分为生存、关系、成长三类。[3]第一是生存需要(人的机体存在或生存的基本性需求),包括作业需求不到位、证书需求不到位、就业需求不到位等;第二是关系需要(保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包括室友的负面影响、同桌的负面影响、老师的要求较低、班级移动学习氛围差、学校移动学习氛围差等;第三是成长需要(个人固有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包括内容无趣、内容单一(无法开阔眼界)、内容陈旧(没有前沿咨询)等。在此基础上,专家、领导、老师展开头脑风暴,寻找移动学习认知和满意度低的学生的主体因素,作为移动学习满意度低的第四个原因,具体包括年级、专业、性别、学业成绩等。根据上述原因,形成鱼骨图,具体见图1。[10]
图1 移动学习成效低的鱼骨头分析图
上述移动学习成效低的原因仅通过访谈和头脑风暴初步形成。为了进一步挖掘真实原因,还需要经过详细调查和求证。本研究针对移动学习的学习主体——学生,设计原因关联性问卷,进行因果求证性调查。
根据前期调研中高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不了解”“不喜欢”“不满意”三种类型设计两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以态度鲜明的“二选项单选题”设计。具体为问题1:你了解移动学习吗?选项“了解”、“不了解”;问题2:你喜欢移动学习吗?选项“喜欢”、“不喜欢”;问题3:你对移动学习满意吗?选项“满意”、“不满意”。在三个测试问题发放回收后,对该问题进行定类数据转化,将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成效分为“低”“高”两类语义差别类型。利用SPSS函数将原问题定类数据生成新定类数据,为进一步挖掘原因分析做铺垫。
对图1中涉及移动学习成效低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设计,在问卷中通过“单选题”进行详细调查,全面地探测高职学生情况。同时通过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获奖情况三项定量数据对学业成绩制订标准,分为四类定类数据: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通过网络平台问卷星发放问卷,有针对性地选择安徽省各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链接。问卷发放共计5天,回收问卷1373份,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回收率81.93%。
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学生的主体因素分为年级、专业、性别和学业成绩等个人信息,对成效高低与个人信息相关性进行分类数据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
经过专家、老师、领导的讨论,成效高低与个人信息中的年龄、性别相关性不强,与专业、学业成绩可能有相关性,故成效高低与专业、学业成绩相关性SPSS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成效与专业列联表分析
表2 成效与专业卡方检验结果
在成效与专业中自由度为7,令a=0.05,查表知卡方为 14.067,在成效与专业的卡方检验结果(表2)Pearson卡方为16.070(大于14.067),故“成效与专业存在依赖关系”,即成效受到专业影响。在表1中可以看出,教育与体育类、医药卫生类和其他类移动学习的成效高。
表3 成效与学业成绩列联表分析
表4 成效与学业成绩卡方检验结果
在成效与学业成绩中自由度为3,令a=0.05,查表知卡方为 7.815,在成效与学业成绩的卡方检验结果(表4)Pearson卡方为13.915(大于7.815),故“成效与学业成绩存在依赖关系”,即成效受到学业成绩影响。在表3中可以看出,优秀、良好层次的学生移动学习的成效高。
在“生存需要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最影响您对移动学习的使用(单选题)”题目中,答案“无法帮助完成作业、无法帮助拿到证书、无法帮助完成就业”分别对应鱼骨图中生存需要因素中的“作业需求不到位、证书需求不到位、就业需求不到位”。调查数据结果显示75%的学生选择无法帮助完成作业,表明生存需要以作业需求为主。在统计数据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证书需求、就业需求的愿望变得强烈。
在“关系需要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最影响您对移动学习的使用(单选题)”题目中,答案“室友较少移动学习、同桌较少移动学习、老师没有强制要求移动学习、班级没有移动学习的氛围、学校没有移动学习的氛围”,分别对应鱼骨图中关系需要因素中的“室友的负面影响、同桌的负面影响、老师的要求较低、班级移动学习氛围差、学校移动学习氛围差”。调查数据结果显示39%的学生选择室友较少移动学习,30%的学生选择“班级没有移动学习的氛围”,19%的学生选择“同桌较少移动学习”,11%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强制要求移动学习和学校没有移动学习的氛围”。以上数据表明,在关系需要因素中,同学的关系需要仍是主导。
在“成长需要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最影响您对移动学习的使用(单选题)”题目中,答案“没有感兴趣的内容、没有专业前沿咨询、无法帮助开阔眼界”分别对应鱼骨图中生存需要因素中的“内容无趣、内容单一、内容陈旧”。调查数据结果显示65%的学生选择“没有感兴趣的内容”,表明在成长需要因素中是以感兴趣的内容为主。同时高年级的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前沿咨询和开阔眼界的强烈需求。
虽然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移动学习的信心。在“你认为移动学习可以促进个人的学业进步和增加就业的几率吗”94%的学生选择“可以”。在“如果同学都在进行移动学习,你也会移动学习吗”这个问题下89%的学生选择“会”。充分说明对移动学习成效低的现有原因的研究和改善极为迫切。
通过调研发现,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是导致移动学习成效低的重要因素。在学生的主体因素中,学业成绩和专业是影响移动学习成效低的实质因素。
资源是移动学习的基础,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源是提升学习成效的基础。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绝大多数课程资源的建设是源于“课程需要”而非“学生需要”,滋生了“假学习”现象。杜绝“假学习”现象要从根本上兼顾好“课程需要”和“学生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课程需要”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确保移动学习成效。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应考虑学生需要,以满足学生能够实现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移动学习的价值。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需迎合学生需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闯关模式、互动参与模式、艺术欣赏模式等,提升移动学习的娱乐性和参与感。
精准提升是相对于粗放提升而言的,是指针对学习成效低的专业及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运用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对其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的提升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准识别。精准提升首先要精准识别,而要精准识别,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他的学业成绩、课堂表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因素,最终确定是否是精准提升的对象。二是精准帮扶。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教师和优等生精准帮扶的责任和意识,采用一对一、点对点的提升方式,精准地帮助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从知识、行为、态度、思想等多方面去感化“学困生”,广泛开展移动学习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使其产生认同、同化、激励等效果。三是精准管理。精准化管理要求真正做到明确、正确、准确、精确地管理。精准化管理是以量化管理为基础。通过精准帮扶,建立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表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量化表格。数字化、可视化地看到帮扶的结果。
面对海量的信息与资源,学习者容易陷入盲目选择的泥沼。移动学习为“因人而教”“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为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是帮助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方式。课前基于网络平台数据,可以精准地掌握学情,从而为学习目标设计和学习内容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课中课后利用网络平台数据,可以准确地评价学习效果,及时分析和反馈个性化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教学基于经验走向、基于数据分析的科学安排,使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更精准、更有效。
[1]SHARPLE M , KLOOS C D , DIMITUIADIS Y, et al.Mobile and accessible learning for MOOC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2015(1):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2020-08-27.
[3]袁琪芳.初中数学前置学习成效研究及对策[J].集美大学,2014(7):95-98.
[4]白青玉,张屹,沈爱华. 基于同伴互评的移动学习对小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以科学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21-128.
[5]刘小勤,戴小飞,肖绍闯.元认知理论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移动学习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7(23):157-160.
[6]张树彪,张艳华.提升师生移动学习成效的实践探索——北京开放大学延庆分校微信辅助教学的行动研究报告[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25-29.
[7]曾丽雯.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教学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省高校的调查[J].高教探索,2020(7):85-91.
[8]贾红彬.需求视域下老年学习成效的模型建构与维度分析[J].成人教育,2020(11):52-55.
[9]刘玉林,黄义兵,陈晓燕.高职院校线上教学育人成效提升策略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5-67.
[10]刘玉林.智慧城市建设居民普及现状实证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4):46-52.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bile Lear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 Zhiwei, Ye Xiaohui
Alth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mobile learning has achieved certain achievements, it is also facing new confusions. Among them, the effectiveness of mobile learning cannot be ignored. In an exploratory study taking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t was found that vocational students had outstanding problems with mobile learn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factors of low effectiveness of mobile learning from fishbone diagrams, design questionnaires and relevant analysis, we ca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matching student needs, improv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pushing personalized resources.
Vocational students; Mobile learning; Fish-bone metho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2021-08-2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9A1095);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9jyxm0645)
胡芝玮(1985- ),女,安徽滁州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603
G434
A
1671-9255(2022)01-0077-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