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江 芳,郑晓明
“双高”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江芳1,郑晓明2
(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金融科技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法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在“双高”背景下,开展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的建设要求,是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时代诉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院校竞争力的现实需求。针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应根据院校发展现状,夯实“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基础;依据职教发展进程,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构;对标产业发展方向,健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依托产业升级需要,加大团队“双师”能力培养力度。
“双高”建设;“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质培优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简称“双高计划”),对高水平高质量职教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改革方向。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2019〕6号)明确指出,“经过5—10年时间,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促进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的“双师型”教师之间相互依存、分工协作、共担责任、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在“协作—分工—共生”中不断提升团队成员“双师”能力,促进成员在知识、技能上协同共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共同愿景。
国家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近年来多次出台文件将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职教发展的重要任务。教育部2020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司函〔2021〕1号),强调了“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和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种需求广泛、功能特定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要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就需要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质量教师,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优结构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对人才的类型、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供给侧人才输出端由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滞后性而与需求侧形成明显的结构性矛盾。[1]大学生毕业出现“空位”和“闲人”并举的现状,高职院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成为社会失业率增长的重要原因。有效解决高职毕业生供需结构性失衡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根据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时代需求而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育满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方向而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内容、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双高”计划依据的是扶优扶强的理念,旨在推动高职院校深层次发展。人才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支互补协作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取胜的关键。
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受认定条件高、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等条件的制约,高职“双师型”教师的数量短缺。另一方面,高职教师横向流入有待提质。“从校门到校门”,非师范类专业教师不仅缺少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教学技能等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还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经验。高职教师纵向发展亟须增效,高职学缘结构“清一色”“近亲繁殖”特点突出,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同质性”明显,个性不鲜明。“复制”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间专业理论上难以“百家争鸣”。高职教师综合素质需可持续提升,高职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实践要求高,教师们疲于处理各方面的事务性工作,系统学习时间不足,对知识把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够,难以满足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并举的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团队结构合理指的是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特长互补,在能力、年龄、职称、学位、专业、类别和“双师”比例等方面都有着合理的组合和搭配,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团队不仅注重成员个体的表现,更强调团队整体业绩。团队内部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双师”精英进行“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还有勤奋好学的初任“双师”,为团队注入新的知识与理念。“优结构”是当前“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点,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培育力度不够、引才渠道不畅等原因,难以吸引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共建课程,共育人才。[2]
紧跟职教发展步伐和产业发展需要,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如火如荼,但是鲜有高产出的高水平团队。究其原因,一方面,“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导向不明确,不同级别“双师型”教师标准不规范。不论是国家宏观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有力可持续的重要举措,统筹督导机制欠缺。另一方面,认定的“双师型”教师“终身制”。针对不同级别的“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效果、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激励补偿机制和配套的跟踪评价机制。“双师型”教师以公开发布的认定标准和认定办法为目标,旨在完成更高级别的认定任务,达到文件条款要求,而在顺利完成认定以后参加实践进修、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3]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双师”能力的提升和“双师”路径的发展没有明确清晰的指引和长远合理的规划。往往因授课任务繁重或行政琐事繁多而很难抽出“双师型”教师参加专门实践培训或到企业参加半年乃至一年的顶岗培训。校企合作方“成本—收益”不对称,缺乏合作内驱力,在教师“双师”能力培养上被动、不积极。既不愿意花时间开展“双师”能力培训,也鲜有实操锻炼的“准”岗位用于实践教师训练技能。校企双方对“双师”能力的实质性提升缺乏培养热情是“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能力滞后的重要原因。[4]
“引、培”并举,扩充“双师”教师规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决定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速度。职业院校应以“引进、转型”为主,以聘任兼职教师为辅,拓展引才渠道。一是以“双师素质”为导向,拓宽宣传范围,优化学缘结构,把好人才入口关,加大新进“双师”素质教师引进力度。将“双师”素质纳为人才招聘的具体岗位要求。专业课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二是拓宽兼职教师的聘用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双师”素质人才,从行业、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技术专业人才”等充实到学校兼职教师库。同时,建立兼职教师个人档案,签订聘任协议,明确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考核办法及待遇政策,使兼职教师真正成为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弹性安排重点建设专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时间,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三是重视“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大力宣传“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有关政策文件,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保障与激励机制,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名誉和待遇,对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隆重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激励广大专业教师主动“转型”。四是明确“双师型”教师的重要地位,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每年教师培训经费重点向参加“双师”素质培训、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培训倾斜,将达到“双师型”教师相关等级的要求写入职称评定、专业带头人遴选、中青年骨干教师遴选、项目申报、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同时将“双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树立以“双师型”为导向的教师培养风向标,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靠拢。五是定期召开“双师型”教师代表大会。鼓励校内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代表与校外兼职教师之间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的探讨与交流,共同培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
系统筹划,提升“双师”教师质量。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决定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成效和建设高度。根据“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融合政行企校资源,构建校本“四层次五阶段走出去”“双师”教师培育体系。根据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认知与理解、体验与行动、交流与反思、总结与成长四个层次,由浅到深地安排教师培训活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于青年教师,分校内集中学习阶段、校内分组学习阶段、企业实践印证阶段、校外研修交流阶段、自我提升完善阶段等五个阶段,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项目。针对每一位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建立教师个人职业成长档案,及时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和教师的发展现状。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鼓励教师走出去。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和需求;走入国内其他高校,加强交流学习,与优秀者同频,与精英同行;以区域化、国内化交流研讨为基础,走出国门,了解专业前沿动向,拓宽国际化视野,推动学校职教国际化进程。
一是人才引领,充分发挥“双师型”专业带头人的领军作用。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质培优的根本性任务,“双师型”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发展方向和定位的主导者,决定着“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水平和质量。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时要加大激励力度,真正发挥“双师型”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使之切实担负起、完成好组织和管理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任务。[5]同时,“请精英、引精匠”进入课堂,邀请企业人才作为企业专业带头人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与开发、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提升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二是壮大骨干“双师型”教师的力量。鼓励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进企业、入岗位、真实操,在不断的实战工作中提升“双师”水平,争做理论知识非常扎实、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骨干“双师型”教师,从而为高质量“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和高职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中间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三是重视新聘“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在夯实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统一安排其进入企业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进修学习,熟悉岗位内容,了解人才需求,深谙人才培养方向,从而形成“双师型”双专业带头人、骨干“双师型”教师和新聘“双师型”教师三层级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根据院校发展特点,修订校本“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产业发展方向引领着“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方向。设立校、院两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小组,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建设目标,建立完善、科学、与时俱进的校本“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是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重要举措。一是根据学校专业发展特点,减少对部分专业教师学历学位的限定性要求,将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实操技能水平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认定标准体系,突出技术技能创新水平、动手实操能力和实习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6]二是突破专业技术职务的“高门槛”,降低“讲师”开评的起点,弱化少数高校因职数限制、职称难评的影响程度。三是分级细化标准。对于初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加“双师”素质培训,提高对企业实践年限和实践效果的要求,鼓励备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不断积累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优化知识架构,提升操作技能,积极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对于中级“双师型”教师,应加强训练实践教学技能,凝练企业实践成果,积极承担行业企业具体案例与具体项目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能够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高级“双师型”教师,应基于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创新实践教学工作,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技术研发和相关服务,促进实训实践活动的改革创新。
过程和结果考核并重,完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评价标准。结合院校发展需要,制定新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专业教师实践进修计划,实现专业教师每五年到企业轮训一次的目标;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过程监控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构建以“双师型”教师评定时间分类为基础的多层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相应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考核制度,形成能进能出的考核机制,为团队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动态的“双师型”教师管理模式,形成可上可下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机制,从而构成“双师型”团队成员选拔、培养、考核、晋升一体化的有机系统,保障高水平、结构化团队建设成效。[7]
在探寻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诉求点即培养兼备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切实提高团队“双师”能力。首先,院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能力的提升,对教师“双师”能力的发展做长远的规划。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遴选一批有实力、意愿强、条件好的深度合作企业来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深度参与院校师资建设,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层级企业实践方案,明确具体的实践目标、实践任务、实践计划和实践内容,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岗位需要的专业实践技能和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从而“双师”共育,培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任务,实践经验丰富、实操技能精湛,能够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传技带徒任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建立校企互兼互聘机制,实现校企岗位相通,搭建校企合作师资共享平台[8],推进校企优质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依托政府引导,构建与完善校企共同体,共同探索“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模式。再次,校企开展多层级、多形式、多领域的深入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加大合作研发力度,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从而实现校企有效衔接、共生共赢。[9]
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需要政校企多方合力共建,政府层面统一宏观“双师型”教师标准,搭建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学校完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制定校本“双师型”教师认定细则,以师为本,多渠道提升教师的“双师”水平,夯实“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基础;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提供教师专业实践岗位,助力校企深度融合。高职教师要立足于本专业,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在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同时,以德艺双馨的“大师”为目标,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1]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99-102.
[2]张春凤,姜桂娟,李国政.刍议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2015(10):7-10.
[3]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39-43.
[4]马慧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6):25-27.
[5]王凤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途径探究[J].教育探索,2014(6):106-108.
[6]唐卫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其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11):81-82.
[7]隋秀梅,高芳,唐敏.“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93-96.
[8]钱叶莹,张凤琴.跨域校企互兼互聘教学团队建设的运作模式及其机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5(1):99-102.
[9]李梦卿,陈佩云.“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8):79-84.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Construction of "Double Competenc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Plan"
Jiang Fang1, Zheng Xiaoming2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Pla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construction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for loc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talents is upgrading. The actual needs of cultivating quality and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urgent.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ual-qualified"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we shoul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ual-qualified"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dual-qualified" teach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our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structure. Besides, we should benchmark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perfect the "dual teacher"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construction mechanism. Finally, we should rely on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to increase the ability training for "dual teachers".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Dual teacher type"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Quality improvement
2021-08-16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Azcj074);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2020sgxm04);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20jyxm0593)
江芳(1988—),女,安徽桐城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科技学院助教,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597
G715.1
A
1671-9255(2021)04-0077-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