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

时间:2024-08-31

张晨欣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

张晨欣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 050000)

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乡村振兴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数字经济能够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借助各类社会资源助力、培育村民本身的数字化素养、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科学把握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性。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数字乡村;顶层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数字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生活要素,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将“数字赋能,共创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为大会的主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认识到数字经济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并出台了相关的战略。如英国出台的《英国数字战略》、美国出台的《数据科学战略计划》和日本出台的《综合创新战略》等。面对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激烈竞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如2018年出台的《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指导意见》、2020年出台的《关于推进“上云用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强调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从数据上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据《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7%。数字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0.2%。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和各国提振经济的重要方向。[1]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但是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长期内相对贫困问题却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把握好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把数字化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高点,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让数字化成为撬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杠杆。

二、相关概念阐释与政策演进

(一)数字经济与数字乡村

1.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一个热词。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通过刷脸支付,用APP打车,用手机缴费充值,开展线上教学……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字义层面来讲,数字经济即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通过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

数字经济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五大技术为基础,承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数字经济的最新发展是全面智能,人类社会已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现在正走向智能文明。

2.数字乡村

所谓数字乡村是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应用数字技术促进乡村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激发农村数字化生产力发展,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的乡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

(二)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演进

自2018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概念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布局数字乡村建设,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趋于明晰化,具体见表1。

表1 国家有关数字化文件及措施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数字乡村的重点是要助力乡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只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数字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新动力。

1.推动农业精细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生产能力

在农业生产领域,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农业经营者进行农事分析与生产决策,实现由人决策到数据决策。[3]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由粗放式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首先,通过卫星遥感、远程视频监测等技术将农业信息可视化、数据化处理,将获取的天气变化、农作物生长情况、土壤、光照强度、空气湿度、温度等数据信息和病虫害等灾变信息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数据设备传递给农民,并发布预警信息。其次,利用AI等数字技术对采集的农业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以帮助实现种植面积测算、产量预估、生产布局以及农作物播种、撒药、施肥、灌溉、采收等最佳时期的精准预测等。此外,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体现在通过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施肥打药等智能农机以及智能机器人的使用来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构建现代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产品销售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电商平台为农产品营销提供了广阔市场,借助互联网的扁平化、透明化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电商平台使手机变新农具,农民变网民。2019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975亿元,同比增长27%;2020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937.7亿元,增速高达39.7%。许多农民通过抖音、快手、淘宝、拼多多等平台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另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了解消费者倾向与市场趋向,可加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户围绕市场需求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农业经营体系,从过去“农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转向“消费者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的模式上来。如拼多多打造的“多多果园”通过追踪、收集数亿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引导农民种植及产品定价,实现了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后一公里的直连。这不仅快速有效地带动农货上行,而且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直连消费者而削减了额外中间成本,惠及了消费者。

3.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质量兴农

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将农副产品的全程生产信息录入后台数据库,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产品进行编码以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追踪与监测,打造透明的供应链,构建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同时,可通过对清洗、保鲜、干燥等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控制,减少人工直接加工,避免人为污染,统一生产加工技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4.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有力举措。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都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基于5G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产业链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实现了生产加工智能化、经营服务信息化等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创新。此外,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农业的休闲、旅游、教育、养生等多种功能并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出农产品电商、农村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5.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大数据是我国农业新型战略性资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实有价值的数据与信息是农业系统的生命。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优势,为农业装上数据引擎,将政策、生产环境、市场供求等全方位农业资讯与数据进行整合,形成集信息获取、农资买卖、农产品交易、农情咨询、远程诊断和在线答疑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如惠农网、土流网、惠农帮、农业通等农业信息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获取农业信息和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要求,也是增进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保障。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

1.发展绿色农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智慧绿色乡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传统的粗放式农业是以大水、大肥、大药为主要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导致了环境的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公顷土地使用化肥量在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每年使用的农药大概在180万吨左右,真正能够作用于作物的农药比重不到30%,而有70%在喷洒过程中都喷到了地上或者飞到了空中;我国每年使用的塑料薄膜大概在240多万吨,但是每年能够回收的不到140万吨,那就意味着每年有100万吨以上的塑料薄膜遗留在田间。

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借助数字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而且对减少污染、改善环境和发展绿色农业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调查显示,农业无人机的精准喷洒作业能够有效减少30%以上的农药及水资源浪费。另外,农田物联网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功能可以精准指导农业生产和决策,从源头避免资源浪费。[4]总之,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守住绿水青山,使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更有效、生态环境更友好,提高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能力。

2.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首先,运用数字技术对江河湖海、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进行监测,实现生态资源的科学配置;其次,在污染防治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可帮助寻找污染源,如远程监测秸秆火情等,而且污染物的收集、运输等也都可借助北斗卫星系统进行监控。如浙江省德清县五四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增强了环境治理能力。该平台集纳了230多类数据,将乡村自然资源、环境清理等情况以可视化形式在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上实时呈现。

3.助力生态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突破点,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智慧旅游、便捷旅游,提升生态旅游的创新力与发展效率。首先,提升旅游景点数字化服务能力,搭建包括营销宣传、预订服务、游中服务、客户评价等集于一体的网络智慧平台。其次,借助AR等现代科技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如在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内,游客可以通过扫描导览图,领略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

数字经济除了在打造绿色农业、进行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旅游方面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外,还体现在借助互联网、APP、公众号等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宣传教育。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文明的乡风、家风和民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数字经济是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

1.在文化获取方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数字技术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增强了文化的可分享性。在以往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下,文化传播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场所进行,而数字媒介具有传统媒介不能比拟的优势,其传播具有便捷、快速、多样的特点。数字媒介改变了乡村文化生活仅仅局限于文化馆、文化广场、文化演出、节庆文化的局面。村民可以借助今日头条等APP和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获取文化资源。除了借助线上的平台和移动客户端外,线下的数字艺术教室,如书法美术数字教室、戏曲音乐数字教室等更是提升了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村民还可通过数字远程教室开设的剪纸、刺绣、民间乐器演奏、广场舞表演等课程获取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总之,数字技术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让农民可以更深切地接受艺术熏陶,培养兴趣爱好,加速了城乡文化资源的要素流动,有利于实现文化方面的城乡融合。

2.在文化供给方面,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村文化

数字技术增强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化表达与输出的渠道得到拓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借助互联网手段传播乡村文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广大农村民众可通过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途径分享传统民间工艺品、老手艺和乡村自然风光等,参与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这不仅有利于乡村群体的自我表达而且有利于树立乡村文化自信。其次,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村文化。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时代,乡村的许多文化资源如民间工艺、特色文化、民歌戏曲、民风风俗等正面临着流失乃至失传的困境。数字技术为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与继承优秀文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数字技术把抽象的乡村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将传统文化与技术要素结合起来,能赋予乡村文化以新的内涵,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数字化虚拟展馆,通过AR技术实现全方位、沉浸式、交互式地参观,各式各样的数字创意产品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展现出新气象。总之,依托数字技术,乡村不仅可以充分开发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传递乡村优秀价值观,而且可以增强年轻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文化传承与继承。

(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加快乡村治理的步伐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经济是促进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手段。

1.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既是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首先,开创基层党建新阵地。互联网的发展为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提供了新平台。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互联网具有高效、迅捷、交互性强的特点,可将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教育空间大大延伸,使党的建设时间上没有限制、受众面更为广泛。其次,密切党群关系。网络平台可以及时响应群众诉求,在线解答党员和群众提出的问题,倾听党员和群众心声。再次,推进党员管理智慧化。搭建党员网格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立党员管理功能模块,实现党员动态管理、党费收缴、组织关系转接,积极分子考察等工作网格化、系统化、智能化。

2.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首先,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建立农村各类产权管理平台,实现农村资产数字化管理。如在土地方面构建土地管理平台,实现土地确权和耕地流转在线管理,再如建立农村宅基地信息数据库、农村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库等。其次,创新基层管理服务体制。在政务方面,实现一站式服务、一门式服务,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让农民共享数字红利,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基层治理;在村务方面,打造集信息公开、村民在线交流议事、村民选举、民意表达等为一体的村务平台,提升治理效率,促进村民共享、共治。这既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又调动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畅通了表达民意诉求渠道。

3.助力平安乡村建设

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实施乡村天网工程,可以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打通社会治安的最后一公里。乡村天网工程在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安全和建设平安乡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天网工程即“雪亮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5]重庆龙潭乡引入数字技术,在辖区内的村民服务中心、学校、主要交通路口、村与村交界处以及其他人员密集处安装远程视频监控摄像头,让社会治安有了“千里眼”。此外,龙潭乡还建设起乡、村二级“云视频”系统,使行政村接入乡政府云会议平台,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再如,广东茂名公安机关部署开展“数字村居”信息采集工作,即对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村居进行数字化描述,并将采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系统。“数字村居”的建设应用不仅给公安机关开展治安防控、打击犯罪等工作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解决的是农业农村与农民的问题,最终落脚点是要真正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是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赋能生活富裕体现在通过赋能产业发展来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增强农民造血能力,更体现在补齐制约民生发展的短板方面。

1.推进“互联网+教育”,补齐教育短板

教育落后是我国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也是导致贫困的根源。要想使农民生活富裕,必须重视农村教育。“互联网+教育”可以使教育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和公开化,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性。首先,农村地区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VR技术等现代科学教育方式得到大城市的优质课堂资源,提高享受教育的公平性和均等性。其次,发达地区教师和乡村教师可以协同发展,即推进备课资源、作业资源、评价资源的共享。虽然目前“互联网+教育”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通过疫情期间农村学生上网课的窘境,我们可以发现农村教育信息化还存在突出短板。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应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推进“互联网+医疗”,补齐医疗短板

医疗资源短缺、医疗卫生条件差是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痛点之一。推进数字技术是补齐农村医疗短板的重要途径,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首先,远程问诊、在线问诊等可以让农民在乡村医院享受到异地优质的医疗资源。莆田市推出影像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平台,建立影像远程会诊专家库为农村患者提供在线影像诊断,使得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6]其次,立足基层,采集个人健康信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提供个人健康预测、预警、诊断、干预等服务的智能系统。再次,借助于数字技术可以提升乡村医疗水平。如平安好医生打造的“村医云”为乡村医生提供村医专属APP、检测一体机、多场景远程培训等,极大地扩展了村医诊疗能力。再如,广东省把相当于主治医师水平的AI医生引入贫困乡村,使之成为村医手机里随时随地可以问诊的智能助手,再加上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加持,有效提升了乡村医疗服务水平。

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与经验总结

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省以及全国数字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省份,浙江省在数字乡村建设上形成了诸多有益经验。

(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

浙江省十分注重加强数字经济建设的顶层设计。2017年12月,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2018年以来,浙江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制定了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方案和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2018—2020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和数字工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等。

(二)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浙江省在开展数字农业工厂试点工作中,引入社会资本主体围绕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流通营销、质量安全、生态保护等内容,推进设施农业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智能灌溉、病害监测预警和循环水装备控制等数字化技术装备的运用,参与乡村数字化工程。如浙江省常山县在推进数字农业工厂试点工作中引入浙江柚香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来参与智能大棚建设、大棚智能一体化水肥灌溉、智能物联网数据采集等数字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另外,浙江省还积极推动社会资源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其他领域。如与淘宝合作打造共享直播平台,大幅提升农产品收益;与蚂蚁金服合作,让村民贷款变得更加安全便捷;与喜马拉雅合力建设乡村数字图书馆,在弘扬文明乡风的同时也丰富了乡村文化[7];与浙江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推进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三)培育村民数字化素养

除了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浙江省还特别注重村民内在数字化素养的提高。如发起“乡村网红学院”项目,专门培养乡村“代言人”,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网红达人”。这些达人借助视频拍摄、网络直播等数字化手段,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开拓增收路径。另外,各地还定期开展有关数字技能提高的培训,向村民传授数字技术知识,提升村民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数字经济、应用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是基础,也是关键性环节。浙江省特别注重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作为数字乡村示范县的常山县,180个行政村全域通光纤,实现100兆以上宽带接入村村通。借助高度发达的网络通信技术,常山县实现了村村可视化治理,全域配备村信息员,为村民提供全程免费数字化服务。借助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常山县的电商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再如,桐庐莪山畲族乡率先实现5G全覆盖,5G应用已深深融入经济、民生、治理等各个领域,莪山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成功地打造了数字农旅产业。

(五)借助数字化手段,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浙江省各地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模板式的道路推进,而是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杭州的西湖龙井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了茶产量核准、电子标划转、贴标销售、防伪追溯的全站式闭环管理。[8]杭州临安借助完备的农产品电商产业体系形成了以“互联网+山核桃”为特色的临安电商模式。金华浦江数字乡村建设围绕“浦江葡萄”主导产业,深挖葡萄产业价值,利用乡村产业大数据中心推动葡萄产业数字化应用、深加工技术研发等各类项目的落地。湖州安吉县以做强白茶支柱产业为前提,致力于建设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来促进乡村农旅融合发展。

浙江省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数字经济的发展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发挥好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能够助力乡村实现产业、生态、治理、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振兴。更为关键的是,各地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寻找到数字经济赋能本地乡村振兴的独特模式与路径。

[1]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9(2):45-47.

[2]王伟玲,王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推动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9(1):12-15.

[3]夏显力,陈哲,张慧力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34-16.

[4]刘俊祥,曾森.中国乡村数字治理的智理属性、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J].兰州大学学报,2020(1):34-36.

[5]方利军.“雪亮工程”折射基层治理之路[N].衢州日报,2017-12-18(1).

[6]陈潭,王鹏.信息鸿沟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症候[J].电子政务,2020(12):13-14.

[7]莫南.数字经济浙江“成绩单”[J].浙江人大,2020(6):2.

[8]吴为民,徐明华.新浙江现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78.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Economy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Chenxin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become a new engin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must seize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of dig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igital economy can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erms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 rural civilization,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ffluent life.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vides us with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villages, we must do a good job of top-level design, use various social resources to help, cultivate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the villagers themselves,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more importantly,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scientifically grasp the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endowments across regions.

Digital economy; rural revitalization; digital village; top-level design

2020-12-25

张晨欣(1997-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0.13685/j.cnki.abc. 000548

F327;F49

A

1671-9255(2021)01-0005-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