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苏州智慧物流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4-08-31

何 慧,李 英,白月飞

苏州智慧物流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分析

何 慧,李 英,白月飞

(苏州市职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物流总量的持续平稳增长、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完备的信息技术产业链、上海智慧物流产业的溢出效应等为苏州智慧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发展优势。苏州发展智慧物流的优势明显,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结合苏州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应从引导企业贯彻“共享、智慧”的发展理念,升级企业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建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以“硬、软、网、平台”为基础架构的智慧时代新的基础设施,“政、行、企、校”共同协作培养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等方面,推动苏州智慧物流实现高质量发展。

智慧物流;苏州物流业;物流技术;共享平台

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现代物流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5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物流业深度融合,物流业的智慧化程度不断加强。无人驾驶、无人仓储、无人机配送和物流机器人在京东物流、菜鸟网络、顺丰速运和苏宁物流等一批领先的物流企业应用;立体仓库存储、分拣机器人自动分拣、计算机视觉检验智能分拣、运输机器人自动运输、打包机器人自动打包等物流黑科技都已经在物流业大量应用;大量托盘、集装箱、仓库通过传感器接入了互联网;人工智能运用到了物流领域,实现智能配置物流资源、智能优化物流环节、智能提升物流效率。2019年,我国智慧物流交易规模约为4872亿元,同比增长19.55%[1],标志着我国物流业已进入智慧物流时代。智慧物流是近几年的学术研究热点,形成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研究“苏州智慧物流”的成果并不多见。其中,陈金章(2019)运用SWOT方法分析苏州发展智能物流的劣势和挑战,认为苏州应加快建设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和应用智能物流设备等;郑丽娟(2019)以苏州物流集聚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信息技术与物流发展融合程度不高、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全面普及有待完善等问题;汪永幸(2019)从区域产业类型、企业网络平台、技术应用、管理机制等方面对苏州智慧物流构建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从“苏州智慧物流”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深入分析的较少,具有深远借鉴意义的也不多,因此还需要对苏州智慧物流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苏州发展智慧物流的基础和优势

(一)智慧物流建设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苏州作为港口型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智慧物流的建设与应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2020年3月,江苏省发改委会同交通厅发布了“江苏省智慧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名单,苏州有4家物流企业被评为“智慧物流主体培育试点”和“关键物流技术突破试点”,玖隆钢铁物流园被评为“物流园区智慧化改造试点”。自2016年,苏州市政府为了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智慧物流体系,开展了智慧物流示范企业的评选工作。截至2020年,共有15家物流企业分三批次被评为“苏州市智慧物流示范企业”。2019年5月,苏州高新区借助5G技术开始建立首个无人驾驶试验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苏州物流企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始大量应用智能物流设备和智慧信息系统,推动着苏州智慧物流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二)物流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支撑物流企业智慧化升级

苏州物流总量多年来居于全省前列,综合货运生产持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据《2019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年公路、水路货运量1.72万吨,货运周转量284.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6.2%,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苏州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5.23亿吨、626.7万标箱,比上年分别下降1.8%和1.4%,保持基本稳定。苏州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为了贯彻“一带一路”计划和深化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苏州努力推进与发展了中欧班列,建成了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平台,集中欧、中亚、中俄进出口班列为一体。2019年全年铁路货运量189.23万吨、货运周转量11.9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6.8%,增长态势明显。苏州巨大的物流规模为智慧物流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土壤,同时也为支撑物流企业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对智慧物流的服务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苏州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制造业基础依然稳固,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逐渐崛起。据《2019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35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创历史新高;全年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实现1800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1.8%,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物流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服务要求,促使现代物流业向智慧物流跨越发展。在此驱动下,苏州市2019年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731.12亿元,比上年增长8.1%,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75.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上年增长53.5%,位居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第一。

(四)完备的信息技术产业链为智慧物流提供技术保障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是发展苏州智慧物流的重要保障。苏州拥有扎实的电子信息产业根基,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据《苏州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2019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破万亿元,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的9%,已形成软件和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设备、光电通信、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5大重点产品群,在个人计算机生产、新型显示、IC集成电路等领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苏州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上海智慧物流产业的溢出助推苏州物流业智慧化升级

苏州具有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上海先进的智慧物流产业能够带动苏州物流业的转型升级。自2016年,国家在布局“全国性和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时就将苏州与上海进行了捆绑。苏州通过“虚拟空港”“空运直通港”“水水中转”等创新做法在航空、港口物流等方面已与上海形成了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发展关系,协同效应明显。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已趋饱和,物流资源逐渐往外扩散,在苏州形成了溢出效应,这一点已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加以证明,如邓淑芬等分析得出上海的物流货运量对苏州的扩散效应非常明显[2];郑丽娟分析得出苏州物流服务业与上海物流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3]因此,在物流业智慧化转型升级阶段,上海先进的智慧物流产业链势必会向苏州扩散,加速和助推苏州智慧物流的发展。

二、苏州智慧物流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小型物流企业在向智慧物流升级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苏州智慧物流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但大型物流企业与中小型物流企业就智慧物流技术的应用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大多数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的理念和运作模式缺乏深入的认识,部分智慧物流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之一些物流企业运作资金流不够充裕,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建设和应用智慧物流技术。中小型物流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物流业务利润逐年下降,经营状况也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进一步恶化,面临着较严峻的生存挑战。流动资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均在限制着其进行智慧物流的建设与应用。

(二)智慧物流平台的建设不够成熟,缺乏公共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智慧物流平台是以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为基础、贯穿整条物流供应链的综合性物流网络服务平台,依托于集疏运网络和物流公共信息网络,通过畅通的信息共享及丰富的物流应用服务来整合供应链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和智慧化决策。在智慧物流平台的建设上,苏州有个别物流平台运作比较成熟,如苏州自贸片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姑苏区传化公路港和巨鸟智慧物流服务平台等。有些平台尽管应用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服务,但在“智慧化决策”水平上与智慧物流平台的理想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不断地完善与升级。2020年3月,江苏省发改委会同交通厅发布了“江苏省智慧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名单,苏州物流平台企业未获评“网络货运平台示范试点”。现有的物流信息平台独立建设、相互割裂,无法实现平台之间数据的无缝链接。从整体来看,苏州智慧物流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还不够成熟,尚缺乏区域公共物流信息服务与交换平台,这不但降低了区域物流协同运作的效率,还难以实现智慧物流所倡导的“共享、智慧”理念。

(三)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数据在企业间无法无缝流转

智慧物流的建设与应用是在传统物流设施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的“智能化”升级与创新。目前,苏州城市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比较落后,物流互联网还未形成。物流企业因业务分工不同,信息技术应用和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如部分仓储类企业应用了自动化立体仓库、AGV小车、堆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打包机器人及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电商物流企业应用配送无人机、配送机器人、RFID等智能化设备及技术,平台型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数字技术,均呈现了较高的智能化水平。运输、配送类企业虽然配备了GPS、GIS系统,但因无人驾驶技术及城市智慧技术尚不成熟,还无法实现实时智能路径决策和动态配送,智慧化水平也较低。此外,较多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将业务外包,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业务或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业务由自己承担,而将劳动密集型的业务由小型物流企业承担。虽然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讲,这种层层分包的合作模式可以使企业在核心业务上具备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因业务实体和流程分离,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所产生的信息流和决策流无法在企业之间无缝流转,从而阻碍了企业的智慧化转型升级。

(四)专业人才供需错位,智慧物流发展智力支持不足

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的人工作业被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所取代,这些智能化设备需要由熟悉智能物流流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仓、干、配”柔性自动化等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操作和管理。2019年4月,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发布了13个新职业,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一批新职业都与智慧物流息息相关。目前,此类复合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如邱仁义提出智慧物流专业人才供不应求[4];刘晶璟提出传统操作人员的需求将急剧减少,智慧物流运营、技术人才需求增加。[5]从苏州各大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依然沿用原来的课程体系,缺乏对智慧物流人才能力要求的调研剖析,课程体系还未向智慧物流方向改革,在培养层次上难与先进的智慧物流企业需求接轨。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智慧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智慧物流推动苏州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共享、智慧”理念,升级企业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

大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不具备发展智慧物流的条件和基础,有可能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过程中被淘汰。要想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先树立智慧物流“共享、智慧”的理念,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管理、技术、资金等领域寻求联盟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再逐步智能化升级企业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设施设备入网,成为物流互联网的一个节点,然后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利用政府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对业务进行智能决策与优化,最终建立起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共享的智慧物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进而实现苏州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推动苏州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二)升级完善现有物流信息平台,建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平台企业要加大力度利用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来升级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利用平台交易数据真正辅助注册企业开展“数字物流”活动,争取实现一切流程数字化、一切数据流程化,并做到为企业提供智慧决策支持。要利用智能化装备发展好线下物流,智能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智能提升物流效率。政府相关部门需牵头建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且与现有的物流信息平台进行业务流程和数据的对接,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建立区域物流互联网,实现信息透明和共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为公共物流信息服务与交换平台,以物流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海关、科技、商务、税务、交通、银行、工商、质检等部门信息,建立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等服务网络,为物流、制造、流通等企业和行业监管等部门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

(三)建设以“硬、软、网、平台”为基础架构的智慧时代新的基础设施

苏州市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城市信息互联网与智慧物流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苏州应集成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形成虚实一体的信息系统。新的基础设施是以传统的交通与仓储等基础设施的网络为基础,以“互联网+物联网”为载体,以“信息网+物流网”为基础服务的支撑,形成的经济社会操作系统。新基础设施的架构包含硬件、软件、网络和平台。其中,硬件指的是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工程设施;软件是以物流、资金流、商流三流合一的数字化、智慧化的软件信息系统;网络指的是链接基础设施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实现基础设备互联互通的神经网络,其载体是“互联网+物联网”;平台是新基础设施的公共物流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高度集成、开放共享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通过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可以实现企业、行业、政府等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融合,从而实现智慧物流生态系统的构建。

(四)“政、行、企、校”共同协作培养智慧物流专业人才

智慧物流专业人才不仅需掌握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需掌握信息技术、数据处理、物联网等基础知识和原理,是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校的共同协作。政府和行业应起到引导、协调和监管的作用,学校与企业是人才培养的“双元”主体。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校物流专业智慧化升级,鼓励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扮演好人才培养的“双元”主体角色。

高校应对物流业及制造业物流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分析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异,根据分析结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考虑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升级现有物流实训设备及条件。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引进来”和师生“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学校可以以“产业教授”或“兼职教师”的方式聘请高技能专家为学生传授行业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考虑到智能设施设备的高投入、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快的不利影响,高校应借助和利用企业智慧物流资源建立产教融合、真正融入教学过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领先的设备和技术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缓解智慧物流人才短缺的行业困境。

[1]郑晨.2020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交易规模达4872亿元[EB/OL].[2020-07-31].https://www. 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00720-1e6d82e6.html.

[2]邓淑芬,朱佳翔,钟昌宝.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空间关联格局演变——基于聚类、探索性空间数据和σ收敛性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20):96-99.

[3]郑丽娟.特大城市定位下苏州物流服务业与上海融合发展灰色关联度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8(2):46-52.

[4]邱仁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7):21-23.

[5]刘晶璟.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34-38.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Smart Logistics

He Hui,Li Ying,Bai Yuefei

Based on the strong support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e continuous and steady growth of the total logistics volume, the ris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comple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hain, and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Shanghai’s smart logistics industry, Suzhou smart logistics i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se factors als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 for Suzhou smart logistics. On the one hand, Suzhou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smart logistic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faces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Consider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uzhou logistics industry, we should guide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haring and wisdom” and upgrad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sid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public logistics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the building of a new infrastructure in the smart era with “hard, soft, network, and platform” as well as the joint efforts made by “government, industry, enterprise, and school” also help to cultivate smart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and promote Suzhou Smart Logistics achiev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mart Logistics; Suzhou logistics industry; logistics technology; sharing platform

2020-09-14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0SJZDA081);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Y2020LX090);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1054006Y)

何慧(1979- ),女,山西运城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552

F259.27;F49;F299.27

A

1671-9255(2021)01-0025-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