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赵建萍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挑战一阻碍性科研压力源与高校教师非伦理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376名高校教师为研究對象,数据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阻碍性科研压力与科研非伦理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教学非伦理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第二,挑战性科研压力与科研非伦理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教学非伦理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第三,阻碍性科研压力与非伦理行为的相关度高于挑战性压力与非伦理行为的相关程度。
【关键词】挑战一阻碍性压力;科研非伦理行为;教学非伦理行为
一、问题提出
高校教师非伦理行为,指发生在高校教师身上的不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行为,主要包括科研非伦理行为和教学非伦理行为。科研非伦理行为泛指科研工作者所做出的各种各样的隐性和显性的科研不道德行为;教学非伦理行为主要是指教学不敬业行为。在高校,科研考核压力日益突出,这成为教师从事非伦理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压力,Cavanaufh 等人于2000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挑战性与阻碍性压力源的概念,认为挑战性压力源会导致积极工作结果的出现,而阻碍性压力源则会导致消极工作结果的出现。科研情景中也可能存在挑战性和阻碍件压力源,本研究基于大样本调查,旨在探讨挑战性和阻碍性科研压力源与高校教师非伦理行为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选取四所高校的全日制从事教学或科研的大学教师共376人。其中,男教师196人,女教师180人;年龄在30岁及以下83人,31 - 40岁174人,40 - 50岁98人,50岁以上21人;教龄在5年以下的有163人,6 - 15年119人,16 - 25年67人,25年以上的有27人;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下的有70人,硕士199人,博士及以上107人;职称为助教的有83人,讲师176人,副教授89人,教授28人;省部级重点院校教师76人,一般本科院校教师180人,高职高专教师120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科研压力量表采用工仙雅( 2014)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所编制的科研压力源量表,工作行为量表参考了张桂平( 2012)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所编制的工作行为量表。两个该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以纸质问卷及“问卷星”电子问卷发放的方式,对四所高校的全日制从事教学或科研的大学教师进行测试,并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科研压力现状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均值为3.61,压力的均值大于理论中值2.5,表明高校教师科研压力感偏高。
(二)教学与科研非伦理行为现状
1.教学非伦理行为和科研非伦理行为总体情况
通过对非伦理行为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科研非伦理行为均值为3.33±0.87,教学非伦理行为均值为2.1±0.84,高校教师科研非伦理行为比教学非伦理行为严重.
2.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非伦理行为差异
为探究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在非伦理行为上的差异,分别对科研非伦理行为和教学非伦理行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教学非伦理行为在教育程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科研非伦理行为在年龄、教龄、职称、学校类型等4个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1)。
(三)挑战一阻碍性科研压力与非伦理行为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探究挑战一阻碍性科研压力与高校教师非伦理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阻碍性科研压力与科研非伦理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教学非伦理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同样的,挑战性科研压力与科研非伦理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教学非伦理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四、讨论
(一)高校教师科研压力与非伦理行为现状
1.科研压力现状
研究表明,高校教师背负着较高的科研压力,这一结果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我国高校绩效考核普遍向科研倾斜,例如教师关于职务晋升的标准、薪酬分配的标准都以科研为主要衡量标准,因此教师感受到的科研压力较大。
2.非伦理行为现状
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科研非伦理行为比教学非伦理行为严重,这与我国高校绩效考核向科研倾斜的现状不无相关。另外,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高校教师在科研非伦理行为上的表现不同。年龄在31 - 40岁间、教龄在6- 15年;职称为讲师、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发生科研非伦理行为的机率最高。其可能的原因是,年轻、职称低和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所面对的职称晋升压力较大,自身科研素养水平较低,且一般本科院校的科研服务体制建设相对欠缺,从而导致更具科研非伦理行为倾向。在教学非伦理行为上,除了教育程度,高校教师在其他人口统计学特征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二)挑战一阻碍性科研压力与非伦理行为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阻碍性科研压力与教学非伦理行为、科研非伦理行为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同样,挑战性科研压力与教学非伦理行为、科研非伦理行为也均具有显著正相关。而且,阻碍性科研压力与非伦理行为的相关程度高于挑战性压力与非伦理行为的相关程度。这一研究结果与“挑战件压力对工作结果产生积极影响、阴碍性压力对工作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结论不尽一致。亦本研究结果来看,虽然高校教师挑战性科研压力、阻断性科研压力均能显著正向影响科研和教学非伦理行为,但相对于挑战性压力,阻断性压力更易产生非伦理行为。原因可能是,阻断性压力由科研考核制度缺陷、角色模糊及日常纷扰产生,这些因素在短时间内一般难以解决,对教师容易形成持续性压力,南此导致非伦理行为;而挑战性压力多是因短期内任务重、时间短而形成的压力,或是需开拓创新而形成的较高层次压力,一般通过激发潜能和创新精神能得以破解,难以形成持续压力,从而不易导致非伦理行为。科研压力对高校教师非伦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缓解压力的关键在于制度改革与构建,如革新绩效考核、降低或消除阻碍性压力源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