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彦宏
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影响
陈彦宏
本文试图从自我同一性视角,探讨四种不同类别的同一性特点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生涯辅导提供新的视角,为培养成熟果断的职业生涯决策行为创造新的方式。
同一性;大学生;职业生涯;生涯决策
“自我同一性”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于1963年首次提出,这是一个与自我有关的概念,包含个体所固有和坚守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具体来说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理解以及个体将自我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线上的主观感受进行整合统一的过程和程度。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需要对抗的危机以及社会任务,其中青春期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对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这一危机,如果能顺利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这个社会任务,那么青少年会成为一个拥有连贯自我感觉的独特成人和一个在社会中有价值的角色。在埃里克森看来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需要完成三个任务:职业确立、价值观稳定、性别同一性满意。
自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之后,心理学界的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和见解。
在国内,学者黄希庭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清晰状态,主要回答“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又将去往何方”等问题。[1]张日昇提出将自我同一性划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研究,第一个研究层面是对自我在时间线上从过去到未来的延续性的客观性认识,第二个层面是自我对周围环境的认同及归属。[2]陈香认为,个体在对自我发展过程中思考的关于自我发展的问题及做出的选择就是自我同一性,这个思考是建立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的统合基础上的,即承认现在的自我是过去自我的延续,是未来自我的基础这个前提下展开。[3]
在国外,学者马西亚进一步将自我同一性分成四种状态:同一性获取、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及同一性混乱。[4]第一,当父母鼓励孩子自主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并共同谈论做出人生的重大决定时,同一性处于获取阶段,人格特质表现为:高水平的自我确立、自尊的发展以及道德的确立,能独立面对压力,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态度。第二,当父母过早地卷入孩子的生活,替代他做出人生目标和理想,并要求其努力实现,青少年如果表现出服从时,自我同一性就处于早闭阶段,其人格特质表现为:对未来认识不清,遇到挫折依赖权威,人云亦云。第三,当青少年不满父母的独裁包办,常常陷入与父母权威的争斗时,自我同一性处于延缓阶段,其人格特质表现为:高水平焦虑,恐惧成功,虽然多种尝试整日忙碌,但因抗拒父母缺乏引导,依旧带有盲目性。第四,当父母的育儿态度是放任自流或者漠不关心时,自我同一性处于扩散阶段,其人格特质表现为:低水平自我和自尊,合作能力差,目标持续性低,意志软弱也从不思考人生。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在选择个人职业生涯和目标时,人们倾向于以获取最大收益和最低损失作为选择的标准。这是职业生涯决策概念的最早起源。1974年,这个概念第一次被国外学者吉普森明确提出,并赋予认知过程的意义。吉普森进一步认为,职业生涯决策作为一个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个人将与职业有关的自我信息整合,结合考虑就业环境因素,最终做出的职业承诺的过程。2002年,学者彼得森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选择职业,并对能完成选择的行为做出承诺的过程。这从另一个层面支持了吉普森的观点。综上所述,职业生涯决策是一个包含职业选择行为以及职业承诺的综合认知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纷纷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理论来丰富和深化职业生涯决策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1.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该理论将人的兴趣爱好按照因素分析的方式分成六大类,分别对应六种适应的职业环境,以此来匹配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最适合生存的职业环境。人们只有进入与其职业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才能让自我的能力及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兴趣来源于人格,与遗传有关,由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因此,这六种职业兴趣反映的实质是六种不同的人格类型。人们的人格类型决定了其行为处事的方式和决策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看,职业生涯决策就是通过测量工具确定人格类型,并找到与之匹配的职业环境的过程。
2.职业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来源于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职业选择是个体自我效能、结果期待以及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过程。职业生涯决策除了受到个体对任务完成的自信心以及任务完成效果的期望值以外,还被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所影响。
3.环境适应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人需要、能力与职场环境需要相匹配的重要性。职场环境适应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据当时当下社会政策、市场需求、经济状态等因素,个人求职的需要以及职场环境所需要的个人能力是变化的。如果个人需要与职场环境的回应一致,那么个人在工作中容易获得职业满意感;如果个人能力与职场环境需求一致,则他人获得满意感。职业生涯决策就是一种个体在与职场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探索、彼此适应的过程中的动态过程。
4.决策类型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将职业生涯决策中个人的确定程度按照从高到低分为七个类别:坚定确定;有一点确定;不确定;暂时不确定;发展中确定;很不确定;一直不确定。[5]第一类个体相信自我的决策能力,因而在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目标清晰、轻松自在。第二类个体在决策时会持有一些怀疑,因而往往在决策过程中有着更高水平的焦虑以及更低水平的自尊。第三类个体虽然容易做出职业决策却很容易动摇,决策目标常常发生改变。第四类个体一直在为做出最终的职业决策而努力,虽然他们现在一直无法做出职业生涯决策,但是他们清楚这一点,而且一直为改变这个现状而努力着。第五类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特点是在发展中成熟,在发展中职业未决得到改善。第六类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是典型的外控型,这类人在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常常伴随高焦虑、低自尊,其职业认同感模糊,获取职业相关的信息渠道少,职业的判断和决策倾向于外界的干扰。第七类个体职业生涯决策特点与第六类相似,区别在于这类个体在职业决策时的高焦虑、低自尊以及职业认同的模糊感都胜于第六类,因此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他们很难做到自主地做出成熟的职业决策。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职业的自我概念形成时会影响职业价值和态度,进而影响职业的决策结果。自我同一性是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切地说自我概念是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我同一性的性质决定了自我概念的成熟程度,进而影响个体职业生涯决策。由此可见,自我同一性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乃至生涯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一)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成熟度
同一性形成程度按从高到低的排列分别为:同一性获取、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以及同一性混乱。处于同一性获取阶段的个体职业生涯决策成熟度越高,同一性形成越低,其职业生涯决策越不成熟。[6]已达到同一性获取程度的个体在职业决策上的特点表现为能通过主动的自我探索明确自我投入的职业目标和方向。而同一性形成最低的同一性混乱者职业生涯成熟低,由于无法做出自主的决定,因而职业自我投入弱,具体表现为生涯目标不清,面对危机退缩,逃避职业决策。
(二)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价值观
研究表明,同一性获得地位的高低能预测个体在职业决策时不同因素的重视倾向性。[7]如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混乱地位者,更容易受到过去挫折和危机事件的影响,因此,他们在职业决策时更喜欢考虑是否能满足基本需要;同一性获得者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未来的建设中,因此他们在职业决策时更多考虑是否能满足自尊、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由此可见,不同的同一性特点可以预测不同的职业生涯决策价值观。
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深入了解职业生涯决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创造了新方法。在众多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关于家庭教养、父母关系、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效能、人格特质等因素对于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这些因素也构成了个体间自我同一性差异的原因。因此,运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些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能对职业生涯辅导、培养成熟的职业决策行为带来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在大学生群体中,低年级的学生还未涉足职场领域,因而可以将职业生涯辅导的重点放在建立清晰的自我同一性上,明确“我是谁”“我将来要去哪里”等问题,尽早达到同一性获取的地位。个体在这个阶段需要明确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发展而来,现在的我是自己未来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连贯行为,不可断裂不可逃避。这有助于稳定同意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便于成熟果断的职业决策行为的出现。
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踏入职场领域,此时的个体同一性形成的程度已初见雏形,有了属于自己的同一性特点,因而这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同一性特点个体需要提供不同的生涯指导方案,这个个体的生涯决策行为才能得到实在的指导和培养。如针对同一性延缓的个体,他们的特点表现为不愿及时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但并不是不愿意承担。这些个体愿意花费时间来探索和建立属于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出职业决策,只是不能在当下做出决定。因此对这类个体,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场地、信息和机会,有足够的资源可供探索和反思,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同一性混乱者则相反,他们不愿意主动探索世界,自然也做不出成熟果断的职业决策,对这类个体的辅导,首先应解决自我效能的问题,进而制定力所能及的计划,鼓励他们一步步实现这些计划,从中找到自信心,从被动行为到主动选择,自我意识观念增强,最终才能澄清职业迷茫,做出职业决策。
[1]郑宁.从Eriksoi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J].北京建筑工程学学院学报,2000(4).
[2]晓峰,郭金山.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学探新,2004(2).
[3]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
[4]J E Marcia,Waterman A S,MattesonDReta1.Ego identity: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M].New York:Open Press,1993.
[5]Gordon,V.N.Career decidedness types:A literature review.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M].1998.
[6]李亚真,叶一舵,潘贤权.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及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2).
[7]陈永艳,张进辅,李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自我同一性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3).
责任编辑:何岩
G642
A
1671-6531(2017)03-0078-03
陈彦宏/内江师范学院讲师,硕士(四川内江6411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