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谢亚秋
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谢亚秋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兴起,迎合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但发展过程中出现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强烈关注。本文以计划行为的理论为视角,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个三个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实现过程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希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态度,规范大学生的网贷行为。
网贷行为;社会认知;社会行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大学生信贷市场更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阵地。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隐患。比如2016年,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流传出来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更是把非法校园贷推向了风口浪尖。校园贷存在的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风险,以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从2014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已经连续四年写入政府报告,2017年更提出了“高度警惕风险”的话语,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相当重视。本文以计划行为的理论为视角,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实现过程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希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态度,规范大学生的网贷行为。
大学生的网络借贷可以称为校园贷,就是利用网络平台办理借贷业务。现在市场上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贷款平台主要有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京东白条、分期乐、趣分期等等。大学生通过借助各类网络借贷平台资源满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需求,他们的网贷行为其实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借贷金额少,借款时间短。大学生乐于接受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能满足暂时性资金需要;二是申请方便,放款迅速。贷款人只需要提供学生证、身份证照片和个人学籍信息截图,轻松简便的方式迎合了学生怕麻烦的心理;三是大学生缺乏对征信和个人信誉的认识,经常出现违约情况。表明缺乏对经济财务规划的能力。学者宋慧燕中指出,大学生追求的是即时满足的网贷心理,更愿意花明天的钱满足当前幸福[1];四是大学生网贷行为是情绪化、感情化消费下的产物。大学时期是培养独立性、自主性人格特质的重要阶段,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依然缺乏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特别是在消费行为中,情感和直觉依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他们不仅追求商品的实用性,更追求情感上的满足感和虚荣心。
Ic e k·Ajz 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人的行为意向是如何转变为实际行为的。这一理论包含五个要素,分别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实际行为[3]。本文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变量进行分析。
(一)行为态度
大学生信贷规模增长如此迅猛,表明大学生对于这种模式是接受甚至非常喜欢的,但对于网络贷款给自身带来的变化却显得社会认知能力较低。按社会心理学上的解释,社会认知也叫社会知觉,是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及如何解释与判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过程。
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认知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认知能力较低,主要是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缺乏信用知识和网络贷款风险的认识。网贷公司常常打着“零利息零首付、放贷门槛低、放贷时间快,申请程序少”等口号招揽客户,但其实是贷款公司的一种诱惑式宣传,学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网络借贷公司的实际利率明显要高于市场,甚至有的直接在本金上扣去利息,损害大学生的合法利益,学生更是忽略了合同中过高的服务费和逾期费用,最终让自己承受过高的还贷压力。二是大学生缺乏自我监管能力,导致社会行为能力较差。自我管监管能力会受到知觉力和判断力的影响,特别是在外部利益等刺激情况下,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比如,据网上报道河南牧业的大二学生郑某,从2015年2月在网络平台接触赌球,在足彩中赢得7000元奖金,这种不劳而获的心态让他深陷其中,并冒用同学信息在各种网贷平台借款,直到借高利贷无法自拔。自我监控能力是一种人格特质,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会急剧降低,不受控制。郑某面对诱人的利益回报参与赌球,到最后背负沉重的贷款负担,陷入借钱赌球的深渊,在此过程中,他已经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导致最后无法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
(二)主观规范
1.家庭环境差异下大学生社会情绪上产生的相对剥夺感。物质、地位等家庭环境的差异会给大学生带来社会情绪上的相对剥夺感:一方面是家庭客观情况不同,所带来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地域属性的鸿沟,表现在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理念不同导致大学生社会行为的不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5种层次,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而言,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是他们又希望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娱乐需要,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他们消费方式、消费层次上的不同,很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父母作为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引导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但是,面对大学生超出经济能力的畸形消费,一些父母往往会放弃原则地买单,甚至借钱支持孩子的高消费。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在面对现实物质世界时产生相对剥夺感,当面对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需求时,选择网贷的方式,填补剥夺感来满足优越感。
2.同辈群体影响下大学生产生的从众心理。同辈群体的显著特征就是共性强,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所处的团体就属于相似性极强的封闭性同辈群体,长期处于其中往往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所谓的从众行为。[4]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指出从众行为的两个目的:一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或者是参照他人做出正确的行为,免受排挤。[5]大学生的网贷从众行为,一方面,保持与同辈群体一致的时尚购物方式,有共同的切合点;另一方面,信息影响,获得重要信息,了解同辈群体的消费喜好,从而得到团队的认可。比如,这几年深受大学生追捧的苹果手机,被网友戏称为“卖肾手机”。苹果手机更新换代较快,而且价格较高,多数大学生都是采取贷款或分期的形式购买,有的甚至背负较高的债务。例如,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一位大二学生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申请网上贷款,由于不能按时还款产生了较高的违约费用,为了填补资金缺口,不得已在多个平台上借贷,最终欠下70多万元的巨款。在同辈群体交往中,大学生有着强烈被关注和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同辈群体的喜爱和赞赏,强化了自身在网贷消费中的从众行为。
(三)知觉行为
网络借贷公司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网贷行为提供了条件。2009年,由于大学生使用信用卡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导致银监会紧急下发通知,多家银行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但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业务蓬勃发展,为网络贷款公司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家贷款公司开始在大学生市场“跑马圈地”,发展迅速。据新华社报道,有统计显示,2015年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为260亿,2016年已突破800亿元。网络借贷所呈现的方便、快速等特点,满足了大学生依赖性消费特征下的资金需求,让他们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如生活费用、学生身份等,通过网络借贷能够满足消费需求。但贷款公司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审核程序不严格,只图经济利益,非法放贷;网贷信息资源不共享,大学生利用信息漏洞在多个平台上轮番借款,陷入“连环贷”;存在过高的服务费与逾期费用,采取不正当的追贷手段。这些情况会导致申请人无法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而造成恶性事件,这与他们借贷初衷和自身评估相悖,导致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偏差性。
在校园贷发展过程中,这些或隐或现的危机不仅仅揭示了大学生缺乏经济规划能力,更反映当代大学生对物质追求的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如果不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对网贷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势必会降低新一代年轻人在社会中的形象,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认同感。大学生应提高社
会实践能力、生活认知能力,学会自我调节,摆脱现实附加在人身上的社会特征,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发挥“从众”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促进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学校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性消费,提高财务规范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贷款知识的宣传警示,比如,将非法校园贷案例制作成宣传片,给同学们放映起到警示作用。黄志敏等学者指出,政府应完善监管制度,全面排查风险,开展专项打击,确保校园贷类P2P平台的良性发展。[6]企业自身应守法经营,做有责任的良心企业。总之,解决大学生校园贷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更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规范网贷行为。
[1]宋慧燕.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
[2]付晓丽.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9).
[3]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动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2).
[4]齐原.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18).
[5]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黄志敏.“校园贷”类P2P平台面临的风险隐患及监管对策[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6(3).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4
A
1671-6531(2017)06-0013-03
谢亚秋/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辅导员,硕士(贵州贵阳5500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