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95后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8-31

刘浩,殷畅

95后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浩,殷畅

95后大学生由于受到开放自由的个性、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多元价值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专业选择及就业方向上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与投机性,对其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以兴趣为导向;合理定位,避免盲从;明确方向,理性规划;家校统筹,正面引导;校地合作,明确政策导向等。

95后大学生;专业选择;问题;对策

本研究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其年龄主要集中在18-23岁,属于95后社会群体;所提及的专业选择是指高考填报志愿时所选专业以及大学入学后的转专业和辅修专业等选择性专业学习方向,泛指大学学习过程中一切与专业选择相关的活动。笔者对95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依据、专业选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指导95后大学生学习成才与全面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95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依据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选择专业时的依据更加多样化。笔者对10余所高校的千余名95后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收回的1457份问卷进行了整理和统计(见表1)。

表1 95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依据

95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依据主要有个人兴趣、就业前景以及家长的干预。其中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占43%,可见,兴趣在大学生专业选择上占据主导地位。而37%的95后大学生更在意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情是否乐观,以就业的难易程度为标准来选择专业。还有13%的学生是在家长或亲朋好友的干预下选择专业,而7%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则有着其他的各种依据。

虽然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依据各有不同,但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有机会,有30.7%的学生会重新选择专业,在总人数中占不小的比重,这说明95后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95后大学生专业选择中出现的问题(一)对所学专业缺乏清晰认知

针对“上大学之前对所学专业了解程度”的调查发现,有3.5%的学生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有82.2%的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高。有的甚至因此逐渐开始出现厌学心理,浪费了自己的大好青春。

表2 95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程度

(二)对自身综合条件缺乏全面思考

1.忽略了个人兴趣。调查结果显示,有43%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是以兴趣为主导,但是仍然有57%的学生没有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重要位置。笔者发现有62.7%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满意。可见,在选择专业时忽视个人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下降,其结果必然是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下降,最终影响学业。

2.对个人能力评估不当。大多数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并不是很了解,因而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能够考虑到个人能力的更是少数。调查发现,选择专业时考虑到个人能力的学生只占到了8.3%(见表3)。大学专业种类繁多,难易程度不同,如果忽视自身学习能力盲目地选择专业,最终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表3 专业选择时是否考虑个人能力

3.忽略了专业选择与性别的协调性。除了少数的特殊专业对性别有所要求外,绝大多数专业对性别并没有特殊要求,即便如此,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也应当考虑自身性别与专业的协调性。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在一些理工科专业(比如土木工程、道路桥梁等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专业的女生在就业方面也会有障碍。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69.3%,女生占30.7%,而在这些男生当中,有18.5%的学生考虑到了性别与专业的协调性问题,其余81.5%的则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女生之中则有39.2%的考虑过此问题,而其余60.8%的则忽略了这个问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多在选择专业时忽略了性别这一因素,其直接后果就是学习和就业时可能会受阻。

(三)盲目跟风

有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由于自身难以做出选择,于是就咨询身边的同学,最后以别人的标准做出选择;也有些学生希望步入大学后依然能与自己的同学或者好朋友相伴,所以选择了相同的专业。而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隐患就是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是对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不满意。

(四)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

很多学生参加高考就是为了能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当高考分数出来之后便认为一切已尘埃落定,只等着升入大学,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就业没有规划。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专业时对自己的职业有所规划的只占12.6%(见表4),而其余的大学生则对今后的职业道路没有规划。

表4 选择专业时是否有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能够让学习目标更加清晰,不至于迷茫,而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促使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学习的实效性得以提升。

(五)家长干预影响

专业选择是学生步入大学需要迈出的第一步,也决定了个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所以家长往往亲自参与,为孩子出谋划策。调查结果显示,在家长干预下进行专业选择的大学生当中,对所选专业不满意的占35.7%,满意度为64.3%(见表5)。由此看来,家长在参与或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下降。

表5 家长干预专业选择的95后大学生对专业满意度

1.家长的功利心态。有些家长在指导孩子选专业时考虑到就业问题,选择了就业容易、薪水较高的专业,在没有考虑孩子个人兴趣、意愿的情况下盲目地让他往所谓的“热门专业”中挤。“赵叶珠和钱兰英提出,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及家长转向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进行教育选择,从而促使更多的学生及家长从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行业的收益角度考虑专业选择。”[1]正是家长的这种功利心理,导致众多大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是专业调剂。所以过多过早地从利益的角度出发为孩子选择专业往往会适得其反。

2.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家长往往会替孩子考虑得较为长远,比如是否好就业,就业范围是不是广,主要就业地域是不是富裕等。而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家长的目标只是让孩子能够步入大学的门槛,而对其今后的发展道路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另外,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更偏向于工商类、经管类专业,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往往更偏向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专业。

三、合理选择专业的策略

(一)以兴趣为导向

“兴趣主要表现为某种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往往只有在从事其最有兴趣的学习或工作时,其投入才是最自觉的,效率才是最高的。”[2]对于95后大学生而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然而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潜在力量,他们的理想正是祖国发展的前景。因此,大学生在选专业时应当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所热衷的领域,并且能激发自己的特长,找到兴趣和专业之间的平衡点。

(二)合理定位,避免盲从

一些大学生看到朋友或者同学选择了某专业,自己便在没有考虑自身能力的前提下也跟随别人选了同样的专业,然而学习了之后才发现其实所选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另外,转专业的时候同样也要避免盲从。有些学生辛辛苦苦获得了转专业的机会,但是却不知道自己该转向什么专业,于是就跟着大家转向一个比较受欢迎的专业,但是事实上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无论是选专业还是转专业,在作出选择之前首先要进行定位,尊重自己的兴趣,考虑自身的能力,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专业的信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出相应的选择。

(三)明确方向,理性规划

“选择与人生规划有关系的专业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兴趣,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人生道路指引方向,更好地去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3]所以,在选择专业时要对今后的职业道路和就业方向作初步的考虑。正确的职业规划要求大学生一方面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明确今后的目标领域,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国家对于一些专业的相关政策,比如国家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对哪一领域的人才重点培养等等,有利于个人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四)家校统筹,正面引导

家长在参与学生专业选择时应当从尊重学生兴趣出发,理性地为他们选择最适合的专业。一方面,家长应当多方面收集关于专业选择方面的信息,不能仅仅基于少数人的说法或者建议就匆忙为孩子做出选择。另一方面,家长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选择其能力范围内或者有利于提高其学习能力的专业。除此之外,家长不能过于“功利化”。能够帮助孩子对未来的职业道路做出规划是一件有益的事,但是不能为了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去刻意地选择,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专业选择上所谓的冷与热都是相对的。与市场价格体系是一样的,当一个专业就业形势很好,一跃成为最热门的大学专业,随后几年大学生报专业时肯定会优先考虑这类专业,市场上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是此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4]而教师在给予学生专业上的建议时,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帮助他们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和分析。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等多方面的信息,在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基于自身经验和阅历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最佳的选择方案。

(五)校地合作,明确政策导向

1.高校变更选专业时间。大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往往对各类专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有时候虽然是按照兴趣选择的专业最终却有所偏离。所以,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将大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推迟到大一下学期,可以利用一学期的时间对学生作出相应的引导,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会对学校的各种专业有一定的认知,这样作出的选择会更理性。“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专业选择一般都是学生在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的,通常是在第一学年末、第二学年末或第三学年开始确定专业的”。[5]

2.高校在转专业制度上应放宽限制。许多高校虽然允许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可以转到其他的专业,但是这一制度却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比如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转专业之前的成绩要非常突出,而且转专业时不能跨学科门类,即不能由文科专业转到理工科专业。然而在对同样数量的文科类学生和理工科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文科类学生较理工科学生更有转专业的意向(见表6)。所以,放宽转专业的条件也是改善大学生盲目选专业的一种有效措施。

3.实行辅修措施,开展网络课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旦确定专业再次更改的机会就会很小。所以学校应允许学生选择辅修专业,给学生学习第二专业的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导致的浪费时间的问题,同时也能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的效果。除此之外,高校之间应当互相合作,开展网上教学,实行学分互认,帮助大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其他感兴趣的专业课程,拓宽知识来源。

表6 同样数量文科类和理工科类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所占比例

4.政府提供相关资源和就业市场信息。大学生专业选择迷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之前没有接受过大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宣传。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或者组织相关团队等方式,对准大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知识宣传以及有关疑问的解答。同时,还应当及时地为学生传递就业市场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及家长对未来几年的供需信息以及就业形势有所了解,改善学生选专业时盲目的问题。

“在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中,选择行为的理性可分为过程理性(另译为“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前者取决于选择时考虑的程度或选择过程与规范、标准的符合程度,而后者取决于选择行为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或预定目标完成的情况”。[6]过程的理性需要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综合考虑个人的兴趣、能力、理想等自身情况,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未来的就业市场等外界信息之后作出慎重选择。而结果理性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还需要高校的有利政策和政府的资源支持。

[1]赵叶珠,钱兰英.九十年代大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1999(4).

[2]蒋洪池,朱慧.中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差异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张丹丹.论大学生专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的关系[J].新西部,2015(18).

[4]高昌明.地方高校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8).

[5]王恒安.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乔洪武,刘国华.西方行为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经济思想史评论,2006(1).

责任编辑:何岩

G42

A

1671-6531(2017)06-0016-04

*2015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208)“安徽建筑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研究”(2015JD XC XM02);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6yx18)

刘浩/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助教,硕士(安徽合肥230601);殷畅/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安徽合肥2306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