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赵先超
地方高校理工科专业人才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有机对接研究*
——以湖南工业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为例
赵先超
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能力结构具有紧密的联系,探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能力结构的有机对接有利于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湖南工业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为例,在分析该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参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三位一体”能力结构体系,并基于有机对接目标提出了“2+2+1”课程体系,为国内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人才能力结构;课程体系;有机对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湖南工业大学
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纵深推进,城乡发展格局加速调整,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这使得城乡之间的诸多矛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另一方面,过快的新型城镇化以及与之伴生的新型工业化,往往容易导致区域环境的恶化,人地关系紧张,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实施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科学规划与管理。[1]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内许多高校开设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2]
2012年,教育部下发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从学科发展历程来看,高校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多依托于地理学科,部分依托于城乡规划学科或农学学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集地理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一方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这种涉及领域多、学科交叉性较强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在人才培养层面存在能力培养不突出、课题设置衔接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难以有效培养能够适应新型城镇化需求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开办历史较短,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培养模式[3-4]、课程体系[5]、实践教学体系研究[6-8]等,而对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关注不多。本文以湖南工业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在探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的基础上,研究能力结构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对接,旨在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和实际参考。
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自然地理分析、自然资源评估、环境评价与保护、生态环境规划、遥感技术应用、旅游开发与规划等实践技能,具备获得“土地估价师”“能源评估师”“环境影响评价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能力,能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国土资源整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城市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三位一体”人才能力结构体系构建。要达到以上培养目标,必须要构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的“三位一体”人才能力结构体系(以专业理论能力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拓展)。
图1 “三位一体”人才能力结构体系
在“三位一体”人才能力结构体系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专业理论能力为基础的发展理念,即要以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相关理论课程学习为支撑,通过对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资源科学导论、环境学概论、环境化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基础,从而具备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能力;必须坚持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即重点依托资源利用与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两大培养方向,通过城乡规划原理与制图、能源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节能评估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学习,以及与之配套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企业/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坚持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拓展的发展要求,这也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后续的研究生深造以及在科研院所从事研究活动所必须的能力之一。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三位一体”人才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确立从人才培养目标层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路。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与之配套的、符合课程开设逻辑的课程体系。
1.构建思路。与“三位一体”人才能力结构体系有机对接的湖南工业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2+2+1”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思路,首先是有机对接的专业理论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其次要参考湖南工业大学关于修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最终稿)以及教育部评估中心《关于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指导意见》等;还要紧密结合地方高校以及地方发展实际,如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等。
2.“2+2+1”课程体系。
图2 与“三位一体”人才能力结构体系有机对接的“2+2+1”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体系
3.对应课程。第一个“2”,主要对应“三位一体”人才能力结构体系中的专业理论能力。由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依托地理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具体分为自然地理类理论基础课程以及资源环境类理论基础课程。前者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源科学导论、自然资源学、测绘学、管理学原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土地管理学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后者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概论、能源概论、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全球环境变化。
第二个“2”,主要对应“三位一体”人才能力结构体系中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分资源利用与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两个招生、培养方向,因此实践能力课程具体又分为资源利用与规划工程实践类课程以及环境评价与管理工程实践类课程。前者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学、城乡规划学原理与制图、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能源管理、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土地与房地产估价、能源审计、快题设计等;后者主要包括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生物学、资源环境法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监测与评价、节能评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影响评价与案例等。①此处仅探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不包括与之配套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企业/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
第三个“1”,主要对应“三位一体”人才能力结构体系中的科研创新能力。包括学校核定的第二课程与创新活动、以及学术论文撰写周、毕业论文。
1.加快专业建设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积极结合学校、学院发展规划,编制出台《“十三五”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以及“三位一体”的能力结构体系。二是要以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着力推进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加快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首先要结合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积极推进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历史机遇,强化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其次,打造2-3个精品课程,引导广大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专业教学管理,提高教材建设水平。一是在进一步明确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着力探索先进、开放的专业教学管理理念,同时建立健全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评价制度;二是以现有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材为依托,扩大高质量教材的应用范围,加快一批自编精品教材的建设,形成一套符合地方高校实际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材。
[1]杨友才,刘目前,王水莲.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3(4).
[2]赵映慧,齐艳红,姜博等.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展[J].高等理科教育,2010(5).
[3]荆延德.高师新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6(4).
[4]薄阳,赏则,郑光辉等.“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研究—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6(12).
[5]齐元静,张建军,史明昌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三位一体”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5(4).
[6]李致春,张生,彭位华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4).
[7]汤伏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内江科技,2015(10).
[8]陈妹琼,张敏,郭文显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4(11).
责任编辑:何岩
G46
A
1671-6531(2017)06-0033-03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资助项目(X J K015Q G D005);湖南工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J G1404)赵先超/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株洲4120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