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毕霞,姚光夫
学术交流与探讨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综述
毕霞,姚光夫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它内涵丰富、理论涉及面广、条理清晰。当前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也需要运用这一法宝,这是党在政治上的一大优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统一战线也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注重运用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一直是党的工作和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当前党建研究的重点课题,梳理总结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统一战线;毛泽东;三大法宝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国家运用统一战线思想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前进。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革命统一战线”变为“爱国统一战线”。[1]以国内国外两个范围的两个联盟为基础,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仅继承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本质和精髓,而且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和各个方面的政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成果,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步形成了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理论,明确了统一战线的性质、优势作用和发展目标。[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首次提出用“同心”思想来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3]在2013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总书记的讲话也进一步强调了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
所以,研究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党领导中国各阶层、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实现“四个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以“毛泽东统一战线”为篇名(题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上进行检索,自1959年8月4日至2016年11月19日有文献361篇。其中期刊315篇,博硕士论文13篇,会议18篇,报纸5篇,其他10篇。研究成果很多。
按文献研究和发表的年度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研究尚未成型,大多文章是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有关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进行阐述解释,目的是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阶段,是学术界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初步开展研究的时期,其中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比较集中。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的1959年开始,有了关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内容的第一篇文献——《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著作的体会》,萧永清、文武指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是毛泽东同志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在抗日战争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范例之一。学习这方面的著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会毛泽东思想、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4]
1964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前后,由于“斗私批修”、四人帮等因素,关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基本是空白,中断15年。粉碎“四人帮”和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出现相关研究成果,并以10年为周期不断增加。笔者发现在每逢3、逢4的年份达到一个高峰,如1983年为10篇、1984年为14篇,1993、1994年为26篇和29篇,2003、2004年为18和17篇,2013、2014年分别达到了20篇和10篇。因为逢3的年份为毛泽东诞辰周年,如1983年毛泽东诞辰90周年,1993年是毛泽东100周年诞辰。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后,学界对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发表的研究成果稳定增长。(见图1)。
图1 以“毛泽东统一战线”为主题的文献数量时间统计图
在对研究者所在的机构类型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和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队伍的主力,占所有研究者的97%。其他研究者还有诸多党群部门、党的理论研究机构和地方党委机关,如中央统战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上海市委和四川省委,因为统一战线理论与这类机构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见图2)。各省的社会主义学院是研究统一战线思想的主力,大量关于统一战线思想的文章都发表在各地的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上。
图2 毛泽东统一战线研究者所在机构类型统计图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中,以“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为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高居榜首,有208篇,占整个期刊网络文献的57.6%,可见统一战线策略对中国政治稳定团结发展与国际合作共赢有重要意义。此外,以马克思主义为学科视角的有122篇,位居第二,占33.7%。排在第三位的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视角,共54篇,占14.9%(见图3)。
图3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学科视角统计图
研究层次主要是以基础研究(社科)为主,共253篇,占70%,其次为政策研究(社科)层次53篇,占14.6%。可见,关于毛泽东统一战线的研究层次主要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教育、政策等方面。在13篇博士、硕士毕业论文中,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5篇,占近四成;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价值特点研究4篇;解放战争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1篇。总体来看,学界普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研究最多,学者们认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成为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策略,在抗日战争中正式形成并发展。
学界围绕统一战线还产生了各类专著,第一类是毛泽东本人的著作、书信、文稿。有《毛泽东选集》(1991年第2版)《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论统一战线》《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等。第二类是有关的统一战线文献资料,主要有《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土地革命前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和《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第三类是与毛泽东同时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统一战线的论集或回忆录,主要有《刘少奇论统一战线》《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以及时任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所著的《统一战线与民族问题》。第四类是当今相关专家学者著书,如刘焕明所著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李小宁的《统一战线新论》、林尚立和肖存良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2013》《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新论为视角》、张国献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侯晋雄《转型期执政党的整合功能》等。这些学术专著对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梳理,对我们认识新时期的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从目前国内研究者的研究内容上来看,侧重点各有不同、方向较多,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从毛泽东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时间线索来研究
按照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历程、时间线索来研究是一个主要角度。杨生芳撰文指出:“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内容,担负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曾经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考验,每一次历史巨变都证明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正确。”[5]
学者们普遍认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于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论证了中国民众大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林萍指出:“众所周知,统一战线的主题就是大团结大联合。因此,《民众的大联合》这篇文章可谓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开篇之作,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源头之所在。”黄厚载认为毛泽东统战思想有萌芽和形成两个阶段。[6]
学者们认为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立了适合中国革命斗争特点的完整的统一战线理论。1925年12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出版的《革命》半月刊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标志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开始形成。王功安认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前期形成的。[7]“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成熟时期”[8]。
学界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杨生芳认为:“建国头三年,党运用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9]
学界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是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新时期,这时爱国统一战线与以往的统一战线相比,其阶级结构和内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刘海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统一战线的变化包括:范围扩大、要素细化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与实施。”[10]有学者指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了两个范围的联盟:在大陆范围内的和在大陆范围外的,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联盟;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其中,大陆范围内的是主体,它的巩固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大陆范围外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还有的学者把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11]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统战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抗战时期标志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成熟;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统战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综合来看,学界就萌芽时期没有异议,但对形成、成熟、发展时期等仍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成熟以《十大关系》发表为标志,笔者认为皆有合理性。
(二)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研究
学者们认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矛盾、背景和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是以两个联盟为基础。陈光洁、单连春总结了当今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工农联盟必须作为统一战线的基础。”“统一战线中要坚持两个联盟的思想。”[12]等。
二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李维汉指出:“又联合又斗争是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根本策略原则”。朱真强调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把资产阶级区别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前者是敌人,后者是朋友同盟军。李维汉认为,毛泽东统战理论的一个独创性贡献就是创造性地解决民族资产阶级问题。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分析,和以此提出的相应政策,奠定了从理论上和策略上为解决统一战线这一复杂问题的基础。[13]黄厚载也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把民族资产阶级既作为革命对象,又作为统一的对象,十分具有独创性。[14]
三是形成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杨明前认为,“我国的各个民主党派历来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必然产物,是广大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大创举,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15]朱真也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建立和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6]
(三)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鲜明特点来研究
学者们认为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非常重要,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黄利鸣指出:“历史已经证明,坚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地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17]杨生芳指出“这样,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牢牢掌握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巩固发展了工农联盟……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8]
学者们还认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存在着妥协让步、以退为进的理念,主要以刘国彬为代表。他认为,“毛泽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让步问题有很多论述,形成了毛泽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让步思想。”“毛泽东的让步思想要求从民族利益出发,灵活地让步,针对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党派和集团,实行不同的让步。让步是有限度有原则的。让步不是取消斗争,在斗争中‘让步是两党的让步’。”[19]他认为妥协让步思想的研究应该成为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当代价值来研究
研究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对当今的实践意义。首先,有学者从国际统一战线来研究其当代价值。董树伟总结,“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更为明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和联系更为密切。这既给我国的海外统一战线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李道湘从当今国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角度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海外统战的任务和目标都将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政治全球化使政治问题国际化,使解决问题变得复杂。西方国家利用文化“软权力”干预其他国家的政治,宣传甚至强制推销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21]陈田爽建议应采取几个政策应对,他认为新时期的海外统战工作必须注重凝聚人心,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政治基础,放宽视野;坚持着眼政治,不搞急功近利;坚持求同存异,因势利导;坚持维护海外“三胞”合法权益,用落实政策来争取人心。[22]
其次,建立了政治协商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黄如军认为,“在现阶段,我们应当特别强调它的爱国主义性质。”[23]王本奎等总结,“确立了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政治格局,促进了政党关系的和谐和新型政党制度的巩固。”[24]
再次,制定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学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实践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倡导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在民族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政策,是我国宪法规定的重要政治制度。实施这一制度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基础,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最后,解放台湾,和平统一,发展两岸关系。黄如军指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和总目标是统一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5]成伟也认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和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有内在的联系,“一国两制”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承担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服务的任务。他认为,“一国两制”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原则,并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26]
(五)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与其他领导人统一战线思想的比较研究
与其他领导人的统一战线思想进行比较,形成不少学术成果。学者们认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有继承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是无产阶级在解放自己的斗争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大量的同盟军,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成功。官本滔认为,“对瓦窑堡会议所制定的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从理论上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阐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策略的理论基础。”[27]
与孙中山统一战线思想进行比较。郭建等系统地对孙中山和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异同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统战思想在孙中山和毛泽东各自的思想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都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列为民主革命的对象,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作为革命任务,都认为必须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他指出,孙中山的统战思想对毛泽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毛泽东曾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引用、借用孙中山的观点来阐述其统一战线思想,表现出他对孙中山思想精华的认同和借鉴。[28]孙中山的统战思想以平等为基础,凡是平等待我的人,都可以联合统一,毛泽东的统战策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则更加广泛。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受到国民党的不平等对待,但仍然放下恩怨,团结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显示了毛泽东对孙中山统战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共产党人的大局意识、民族意识和博大胸襟。
与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进行比较。刘焕明认为,在统战的对象和范围上,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在地位和作用上,统一战线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要。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强调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四个尊重”。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内容更为广泛。[29]
(六)从哲学角度研究
有学者分析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光辉,有学者研究了唯物辩证法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关系。戴孝庆认为,毛泽东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融汇于统战思想中,善于抓住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组织各阶级力量,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同盟军打击最主要的敌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各个不同时期统一战线中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把敌人转化为朋友,为特定时期统一战线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揭示了方向。[30]
坚持了实事求是。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上的。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完全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明显地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征。[31]
综观国内学者关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可以发现:党的领导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统一战线中的关键;不同的学者由于其研究的领域和重点不同,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够系统、全面地论述其思想的作用和影响;学者在论述过程中,更多的是从理论出发,有的忽视了实际操作层面遇到的问题。
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效果、方法和不足等方面。他们认为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显示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聪明智慧,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外学者的语言通俗易懂、行文风格简洁明了,比较实际客观,同时深入要点,不避讳负面因素和不足。这些研究成果让读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了解了统一战线的情况,让人耳目一新,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和认知。
(一)J.贝特兰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论述
美国学者J.贝特兰(JamesBertram,1910-1993)是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海外学者之一,他的研究主要基于历史角度。首先,他认为,自1935年后,中共为了集中力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就开始改变自己的政策,不再反对一切强国,并保证绝不没收外国人的财产(日本人除外),争取使一切友邦关心并支持统一抗战的纲领。此外,还改变宗教政策,保证信教自由,争取信教人士拥护。J.贝特兰指出,当时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中共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1937年西北红军正式由国民政府改变为八路军,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最后关头》的讲话,呼吁团结御敌。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共因此获得了合法地位。
在研究的过程中,J.贝特兰认为,1936年的红军在防御力和发展力上都比过去任何时候强,同时,中共因为开始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加强了自身的政治地位,使南京政府过去对红军的那种强烈的反对态度也开始逐渐转变。“中共代表团向南京政府提出的提议,是一种正式的妥协,是一种必要的让步,为的是要挽救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32]
(二)范力沛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论述
范力沛(LymanVanSlyke,1929-)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中共党史的专家,《EnemiesandFriends:TheUnitedFrontinChineseCommunistHistory,1967》一书是其代表作。他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底层组织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萌生、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等各个时期的统一战线都有详细阐述。他认为西方有关论述中国的著作通常对统一战线问题着墨不多,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系统考察中国革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统一战线问题后,范力沛得出结论,统一战线远非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两次短暂联盟那么简单,它还包括中国共产党在1945~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以及1949年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之后的统一战线问题。他指出,统一战线在战争时期只是体现为一种使党的力量不断增强的极具灵活性的策略,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头10年间却演变成一种更具抽象性的“思想”,其务实主义的一面大为减弱。在理论层面,是涉及统一战线发展的思想史问题,但毫无疑问,统一战线首先是一种实践政治,正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下,毛泽东对统一战线的认识才不断得以加深。
范力沛认为,中共中央统战部的成立就是共产党试图制度化统一战线策略的体现。这种全新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与其说是理论思考的产物,倒不如说是现实需要与实际经验的产物。当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内在有机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终确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完善、不断加以改进而形成的。[33]
(三)费正清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论述
也有学者对统一战线的不足与问题进行了剖析。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1907-1991)是“中国通”,他对中国的统一战线有着不同观点,他认为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实并不统一,中国虽处在抗战状态,却并没有所谓的全民抗战,抗战仅仅是中美两国军方的行为,民间力量还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在研究中,他指出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非如报纸和广播中所宣传的那样,统一战线其实并不统一,只是形式罢了。
他提出蒋介石政府存在的种种问题,使这个看似团结的政府在需要同仇敌忾时一盘散沙。在他看来,这些看似坚强的组合,内部充满着各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何共同目标竭尽全力的。除此之外,在他的研究中,他认为当时国民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内战,而不是抗日。他认为这是极其错误的,与美国的战略初衷也不符合。此外,他认为由于国民政府各种严格的新闻报刊审查制度,中共所努力创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为人所熟知,因此而未能进入许多外国观察家的视野。[34]
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围绕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研究简单、内容重复,有些文章观点相同,视野不够开阔,思维比较僵化固定。多数集中在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等方面,较少关注毛泽东统战实践经验教训总结方面,对一些敏感问题的探讨还是禁区。已有的成果中内容重复的居多,也有观点雷同的现象,边缘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少,限制了毛泽东统战思想研究的深入发展。第二,毛泽东统一战线研究的原始参考资料分散,整理工作整合归纳不够,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缺乏系统整理,成为学者们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桎梏。第三,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借鉴作用挖掘不够,普遍把视角更多地停留在毛泽东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方面,如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统一战线的实施领域、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变化等,没有深入到毛泽东统一战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其不足及发展规律是一个研究盲区。对毛泽东统一战线与政治协商民主的规范性与程序化发展和建构方面也缺乏具体研究。第四,缺乏对问题与问题之间关系的论述,或是看不清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尽管这些问题中都包含了毛泽东统战思想的理论、战略和策略,却不能给人以“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直观感觉。
(一)研究意义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体现了解决具体政治问题不仅需要一般的、抽象的知识和原则,更需要大量的具体判断和实际性的知识策略。对不同阶级不同诉求的群体来说,建立统一战线不仅可以统一目标、统一思想,而且有收获,由于各个阶级的情况差异会带来不同的统战收益和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协商的市场,使共产党有更多选择统一的对象和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就会导致各个阶级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统一战线有一种激励其他阶级与共同敌人斗争的作用,也是一种创新。各个阶级的诉求和利益不同也导致了党的统战成本不一,但统战目的与结果必然与统战成本综合平衡考虑,统战的结果必然是利大于弊,利益高于成本。斗争的前提是团结,统一战线中团结是首要问题,而不是斗争。毛泽东希望建立一种相对灵活的统战方阵,能在各个阶级、派别、群体间达成一种有利于统一战线整体利益的平衡。毛泽东更关心“实际”可行且有利于统一战线发展的策略,而不是“名”或一些理论上的概念。
当前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复杂多变,出现很多新情况新变化,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党的统战理论,为各级统战部门开展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其次,研究有利于党的统战工作的实践。虽然已经在国内国外统战方面开展了长期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新形势。对此,需要抓住当前统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上提供解决方案,为统战工作提出有效对策。再次之,对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工作进行梳理,有利于扩大目前在统战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经验借鉴。最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入研究当前海外部分学者对统战思想的不同观点,并吸收和借鉴,使这些观点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未来我国统战工作的开展。
(二)研究建议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要对已有的文献和资料从全新的角度进行分析,要重点结合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探索的最新成果。第一,增强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毛泽东统一战线建设研究在国内外已有一段时间,但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都是对党的历史文件进行解读,需要尝试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综合研究毛泽东统一战线发展历程,按历史逻辑线索进行每一阶段的梳理与总结概括,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整体情况总结更为清晰明了。第二,加强研究理论基础的科学性。要加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从最初萌芽至今的完整梳理,并在党内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毛泽东统一战线建设;探析每一阶段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存在的理论特点,表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对世界政治学的发展。第三,注重研究方法的逻辑条理性。可以运用历史与逻辑分析法整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经验,突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内在发展逻辑,最后借鉴其经验并结合当今国情分析与当前党的统一战线建设相符合的对策,这对新时期党的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黄如军.新时期统一战线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综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4(4):39-43.
[2][3]黄利鸣.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3-7.
[4]萧永清,文武.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著作的体会[J].法学研究,1959(4):47-52.
[5]杨生芳.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和发展[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11-13.
[6]林萍.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探源[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65-68.
[7]王功安.统战工作入门的回忆[J].武汉文史资料,2011(Z1):92-97.
[8]易承志.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0-33.
[9]杨生芳.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和发展[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11-13.
[10]刘海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统一战线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15(6):27-32.
[11]易承志.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0-33.
[12]陈光洁,单连春.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综述[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31-34.
[13]官本滔,严淑萍.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述评[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37-43,67.
[14]黄厚载.略论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2-7.
[15]杨明前.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在我国改革时期的新发展[J].甘肃理论学刊,1993(6):40-42.
[16]朱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0(3):76-81,38.
[17]黄利鸣.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3-7.
[18]杨生芳.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和发展[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11-13.
[19]刘国彬.毛泽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让步思想探析[A].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2015.
[20]董树伟.海外统一战线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5(5):28-31.
[21]李道湘.全球化与海外统一战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3):29-35.
[22]陈田爽.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J].政协天地,2009(Z1):64-65.
[23]黄如军.新时期统一战线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综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4(4):39-43.
[24]王本奎,王扬,张春艳.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价值和当代意义[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62-66.
[25]黄如军.新时期统一战线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综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4(4):39-43.
[26]成伟.浅论邓小平“一国两制”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J].前沿,2000(7):19-22.
[27]官本滔,严淑萍.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述评[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37-43,67.
[28]郭建,孙惠莲,蒋晓云.孙中山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之比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38-40.
[29]刘焕明.在邓小平新时期统战理论指导下统战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4):27-29.
[30][31]张朋,毕志民.近年来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述评[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7(1):58-60.
[32]J.贝特兰.华北前线[M].新华出版社,1986.
[33]范力沛.敌与友:中共党史中的统一战线[M].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6.
[34]费正清,陆延.战时国共两党[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10):27-29.
责任编辑:贺春健
A84
A
1671-6531(2017)04-0003-08
来进行分析,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共有17项、湖南省社科基金5项、安徽省高校青年教科资助项目1项。说明在国家层面和湖南的研究成果颇多,湖南省有5项社科资金资助,这与湖南是毛泽东故乡有关。
毕霞/河海大学水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1100);姚光夫/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江苏南京2111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