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述评*

时间:2024-08-31

方必基,薛盼盼,刘彩霞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述评*

方必基,薛盼盼,刘彩霞

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由此,学术界掀起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的热潮。学者们围绕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构成内容、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而带动并提升国民整体的生态文明素养,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培育路径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大学生;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亦称后工业文明,是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为核心的一种文明形态。受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由此,学术界掀起了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的热潮。生态文明素养是人受生态文明的影响而形成的基本教养和良好习惯的总和。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生态文明素养研究自然成为了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至今,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生态文明素养的概念界定

当前,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而言的,侧重将生态文明理解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程度;二是相对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言的,侧重将生态文明理解为一种全新、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如今,多数学者都认为应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即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在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物质与非物质的一切优秀成果的总和。[1]它是对人类已有文明的扬弃,势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个人的生态文明程度主要通过其生态文明素养来体现。美国学者大卫·奥尔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生态素养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素养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视角来考察整个世界的,一个生态素养良好的人应该具有整体、全面思考的能力,能思考人类、自然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还指出,生态素养的培育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学科教育,而应作为复杂的、可持续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论中的一种新的教育范式。[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日益增强。近些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渐深化,国民生态文明素养建设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素养是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有关生态知识和生态行为的综合素养。[3]周怡波在对生态文明素养相关定义进行综合分析后指出,生态文明素养是指人在生态文明方面所形成的基本教养、总体特质和良好习惯,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行为等几个方面。[4]

生态文明素养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会产生极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开展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加大生态文明培育力度是提高个体综合素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文明素养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而,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生态文明素养研究就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围绕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构成内容、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理论研究

1.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结构的探讨。近年来,研究者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结构的研究不断细化。在当前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紧张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知识就成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生态文明知识是个体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体现,自然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生态文明型家庭的培育和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意识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过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内化是指社会所需要的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大学生的认知;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外化是指大学生所产生的生态文明认知转化为行为实践,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5]其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实质是生态文明教育矛盾转化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素养自然也成为其生态文明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有益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6]对大学生而言,生态文明行为更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因而,生态文明行为素养也就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项对公务员生态文明素养测量的研究显示,个体的生态文明素养主要包括意识、知识和行为等三个维度。综合众多有关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结构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素质,主要由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情感等多种素质构成。

2.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途径的探讨。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加强对其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既是新世纪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又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途径的探索尤为重要。有研究主张通过高校全方位的环境意识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一是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加强理论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二是营造校园生态文化,通过环境熏陶,倡导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三是扶持生态保护社团,引导公众参与,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责任感;四是建立生态实践基地,依靠实践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课程建设是高校生态教育的平台和重心。因此,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应以课程建设为龙头,加强对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实行渗透式生态教育等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课程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研究者就主张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角度出发对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路径进行探索。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证研究

1.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的调查。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在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提供相关资料和对策依据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现阶段,研究者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调查多以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以及生态文明行为等三要素为主。调查发现:在生态文明知识方面,大学生虽有所了解,但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总体上呈现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的特征,与他们应具有的知识素养水平、综合知识储备并不相称;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大学生虽逐渐觉醒,但尚不健全,对于一些重大的、具有广泛影响的生态事件缺乏了解,缺少更开阔的生态视野和情怀;在生态文明行为方面,大学生虽开始养成,但仍存在缺位,其生态文明行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展现了较高的素养,但是在私人领域则表现得稍逊一筹,在面对专业相关问题时,生态文明行为受生态文明知识的限制较大。[11]研究表明,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态保护观,但对人与生态文明之间关系的理性认知仍然不足,虽态度鲜明但价值判断不够清晰。总体而言,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喜忧参半,加强其生态文明素养建设仍然是现阶段的一个重点。

2.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建设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对提高他们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部分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从而得出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影响其生态文明素养的结论。另一些学者则研究了个性特征、认知情况和意识行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然而,截至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仍显不足,相关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的未来趋势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研究的侧重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研究内容方面,从关注内容结构和影响因素等理论探讨向关注现状分析和素养培育等应用研究转变。在研究方法方面,从简单的问卷法向定性与定量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在培育方式方面,从关注学校教育向注重全方位教育转变,并尝试运用相关研究成果来指导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

1.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内容需要深化。国内对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方兴未艾,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相关问题尽管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总体成果相对偏少,而且大多数研究也仅是从生态文明素养的某一个领域单独展开研究。现阶段研究内容多以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为主,对生态文明的情感和理念研究较少,相关系统、深入的研究更是缺乏。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相关研究存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虽有部分研究者运用相关问卷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但总体而言并不全面,仍缺少对生态文明素养测评体系的整体建构与检验。因此,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内容的开拓与深化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趋势。

2.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方法有待于多样化。近年来,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逐渐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的方法并不多。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所使用的主要有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资料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们仍以问卷调查为主,侧重于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截至目前,很少有研究者使用实验法进行相关研究。因此,其研究方法的深度与广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创新。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系统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又一个新趋势。

3.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路径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使用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生态文明研究的一大热点。研究者们通常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的培育路径,通过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分析以提出相应对策。现在虽不乏从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视角关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研究,但鲜有从家庭教育出发的研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亲情对个体的影响极为巨大。多数大学生虽在外求学,但家庭、亲情仍然对他们的心理与行为发挥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依然不可忽略。从学校、社会和家庭全方位的视角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培育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新趋势。

[1]贺祥林,江丽.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2]D avi d.W.O rr.Ecol ogi call i t eracy:educat i on and t he t rans i t i on t o a pos t m odern w orl d[M].Al bany: St at e U ni vers i t y ofN ew Y ork Pres s,1992:210.

[3]完芳.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4).

[4]周怡波.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徐善玉,聂彩林,马秋林.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与外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6).

[6]朱梅.基于多样本潜在类别的旅游者生态文明行为分析——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6(7).

责任编辑:何岩

G 642

A

1671-6531(2017)02-0044-03

2015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 KS1508);2015年赣南医学院度党建课题(GYDJKT. YB-201506);2016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516)

方必基/赣南医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西赣州341000);薛盼盼/赣南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江西赣州341000);刘彩霞/赣南医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江西赣州341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