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艳
概念隐喻视角下《漫漫自由路》中行路意象解读
王艳
摘要: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利用意象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悟或情感,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纳尔逊·曼德拉的自传《漫漫自由路》中,以“行路(walk)”意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本文结合概念隐喻相关理论,在意象与隐喻含义的关联中解读“行路(walk)”意象的含义,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漫漫自由路》;行路(walk);概念隐喻;映射
王艳/信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河南信阳464000)。
享有“全球总统”“非洲之子”“南非之父”美誉的南非前总统,著名黑人领袖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几乎用自己整个青春和壮年为代价,为消除种族歧视、争取自由而英勇抗争,最终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敬意,成功推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1994年12月,曼德拉出版了自传《漫漫自由路》(LongWalk to Freedom),全面展现了他顽强不屈、卓尔不凡的一生。该书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书中,曼德拉大量使用隐喻,运用“菜园(garden)”“西红柿(tomato plant)”“生命力顽强的作物(hardy plant)”等意象,喻指其在事业、爱情等方面的坎坷经历,更以“行路漫漫(long walk)”这一极具隐喻意义的意象对其本人饱含艰辛却又不失坚强宽容的一生进行总结。本文拟从概念隐喻视角下对《漫漫自由路》中的“行路(walk)”意象进行解读,以更深入地体味和了解曼德拉在作品中表达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传统理论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来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对话语起到修饰作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其应用范围也仅限于词汇层面。近几十年来,随着隐喻研究向多学科认知研究的发展,隐喻逐渐作为一种思维或认知方式受到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纯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概念化的心理操作模式,其实质是人类借助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因此,我们赖以行动和思维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1]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意义的实现机制做出阐释: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mapping)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targer domain)。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映射则使这一认知方式成为可能。[2]在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下,人们在认识同一事物或概念时,可以将其映射到不同的目的域,从而加深认知水平。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我国古代诗人以意象入诗,利用人们所熟知的“象”来喻指诗人主观情感所含“不尽之意”。在西方文艺理论中,古希腊哲学家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黑格尔亦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3]这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比较文学理论将意象解释为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利用读者熟知的“象”来喻示自己抽象的、更深层次的“意”(作者的思想、感悟、情感等),这种表现手法更为委婉含蓄,而且能唤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使作品表达的意义更为深刻。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众多意象中,作者常用“路”这一意象来映射人生、追求、理想、发展等诸多意义。如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以“路”喻指自己对真理的不懈追寻。著名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也在《殊途》(The Road Not Taken)中以“road”喻指“life”,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在传记《漫漫自由路》(LongWalk to Freedom)中,曼德拉巧妙使用“行路”(walk)这一意象,概括表达自己的一生经历及感悟。本文将在意象与隐喻含义的关联中解读意象“行路(walk)”的含义,通过分析“walk”这一目标域与多个不同源域的映射,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对于“walk”的释义为:a journey on foot,usually for pleasure or exercise(行走;步行;徒步旅行;散步);a path or route for walking,usually for pleasure(散步的小路;步行的路径);away or styleofwalking(步态)。结合上述意义解读《漫漫人生路》(LongWalk to Freedom)中“walk”这一意象,不难发现,“walk”这一目标域与多个不同源域之间存在映射,因此,产生了丰富的含义。
(一)坎坷人生路——“walk”对曼德拉艰辛人生之旅的隐喻
在自传《漫漫自由路》(LongWalk to Freedom)中,曼德拉记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详细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顽皮天真的孩童逐渐成长为一个致力于反种族隔离、反种族歧视,不懈斗争的自由战士。因此,曼德拉曾几度入狱,后被判终身监禁,在罗本岛度过长达27年的牢狱生活。在漫长的斗争和牢狱生活中,曼德拉虽然历经种种苦难,却从未放弃为自己的信仰和民族平等自由而斗争,直至1990年被南非当局释放,1994年当选南非总统后,曼德拉仍为建立平等自由的新南非做着各种努力。在书中,曼德拉详尽地描述了他76年的人生历程,并将自己刻画为一个平凡、孤独、疲惫的行者,在充满荆棘与坎坷的旅行中举步维艰。他写道:“Ihavewalked that long road to freedom.I have tried not to falter;I have mademisstepsalong theway…and Idare not linger, formy longwalk isnotyetended.(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我走了很久。我努力不让自己止步。在这条路上我也曾迷失过,……我不敢逗留,漫长的旅途还未到尽头。)”[4]这里的“walk(行走)”“long road(漫长的道路)”“mademissteps(走错路)”等,都是对“行路”这一意象的拓展,体现了作者在追求信仰、自由的人生之旅中举步维艰的处境。使得熟悉此词的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将“walk”表示的“a journeyon foot”之意与作者的人生联系起来,在思维中实现源域中种种坎坷经历(hard journey)到抽象的概念之间的映射,体会曼德拉用“walk”一词喻指其艰辛的人生旅程。
(二)笑对苦难,宽容豁达——“walk”对曼德拉人生态度的隐喻
曼德拉在书中写道:“Itwasduring those long and lonely years thatmy hunger for the freedom of my own people became a hunger for the freedom of allpeople,whiteand black…Aman who takesaway anotherman’s freedom is a prisoner of hatred,he is locked behind the bars of prejudice and narrow-mindedness.I am not truly free if Iam taking away someone else’s freedom…(正是在那些漫长而孤独的年月里,我为自己的民族争取自由转变为全体的人民,白人和黑人,追求自由。剥夺他人自由的人已成为仇恨的囚徒,将自己禁锢在偏见与狭隘的牢笼之中。而我如果去剥夺他人之自由,便不可能真正获得自由……)”[5]获释之后,曼德拉曾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这些都表明,在回首自己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痛苦时,曼德拉选择了豁达;在对待曾经的敌人时,他选择了宽容;在展望未来生活时,他选择了从容。放下了曾经的苦难和仇恨的曼德拉在自传中向读者传达着自己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于读者而言,了解“walk”的词义就不难领会这个的意象与曼德拉人生态度之间的必然联系,更加深刻地体会曼德拉面对曾经充满痛苦与仇恨的过往人生时,抛开一切,追寻心灵自由与愉悦的人生态度。
(三)行者人生——“walk”对曼德拉人生哲学的隐喻
曼德拉在自传结尾写道:“…Ihave discovered the secret that after climbing a great hill,one only finds that there aremanymore hills to climb.I have taken amomenthere to rest,to steal a view of thegloriousvista thatsurroundsme,to look back on the distance Ihave come…(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当爬过一座高山后,才发现原来还有更多的山要攀登,我只是在这里稍加歇息,看一看身边的美好风景,回顾一下自己所走过的路……)”[6]这里的“climbing a greathill(爬山)”“steala view(看风景)”“look back on the distance(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均和“walk”这一主要意象关联,全面展现了“walk(行路)”这一意象涵盖的种种状态,引导读者将“walk(行路)”一词的含义拓展为行路时行人采用的方式,使读者的思维中产生“行路方式”与“步态(away or style of walking)”之间的映射,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曼德拉将自己在不断地攀登和旅行中停留、回顾、思考、总结而后继续前行的人生哲学映射到“步态(walk)”这一概念中,喻指自己的“行者人生”。
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意象往往为作者所用,表达委婉含蓄的思想,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借助概念隐喻理论解读意象,能够帮助读者感悟和认知超越文字表面的意义,更加纤细逼真地构造源域到目标域的意象隐喻映射。纳尔逊·曼德拉在自传《漫漫自由路》中以“行路(walk)”意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在概念隐喻视角下解读“walk”的含义,读者更能体味出曼德拉在作品中所传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哲学,更深刻地理解曼德拉的人生之旅。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 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5][6]Nelson RolihlahlaMandela.LongW alk to Freedom[M].London:Abacus,2013.
责任编辑:贺春健
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6-0034-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