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徐衍光
社会工作者胜任力视角下专业教育的反思
徐衍光
摘要: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指的是优秀社会工作者具有的、能够圆满完成相关任务的特质。本文以济南市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社会工作教育为研究主题,在社会工作者胜任力视角下,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在社会工作教育中价值伦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技能教育等领域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胜任力;专业教育
徐衍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硕士(北京100081)。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因此需要具有胜任力、能够不断提升和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人才。当前,专业教育与工作需要的脱节以及在实务中一线社会工作者能力的匮乏都严重制约了相关服务的推进。在社会工作者胜任力视角下对专业教育进行反思,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学术界最早提出胜任力概念的是Mclelland,他在为美国政府工作时,为招募优秀公务人员而提出“胜任力”。胜任力源于英语competence,含义为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够高效完成某项任务的特质,这种特质既包括内在的,也包括外显的[1]。国内最早界定胜任力的是王重鸣,他认为胜任力是与优异表现相关的信仰、技能、智能、理论[2]。
目前国内对社会工作者胜任力研究的文献虽较少,但是研究却很全面,分别建构出不同的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如董云芳指出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包括价值、个性、能力、知识四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具体的子层面[3]。吴伟莎指出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胜任力包括以下维度:业务、管理、沟通能力;工作技能以及个人品质。在每个维度下面又包括很多具体的特征,比如个人能力包括爱心、忍耐力[4]。
笔者经过研究相关文献以及对一线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社会工作毕业生的访谈,认为社会工作职业胜任力指的是优秀社会工作者具有的、能够圆满完成相关任务的特质,包括三个维度八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包括具体的内容。
社会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工作职业伦理观 尊重案主的利益与权利,遵守机构规章制度,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局观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尊重,接纳,包容,理解理论知识社会工作者胜任力价值伦理“为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等“社会工作”的理论 社会工作独有的社区发展模式,小组社会目标模式,个案心理社会模式等实践技能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 文案操作技能,档案管理技能,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图片、影像处理技能等专业方法的运用技能与有关部门处理关系的技能个案、小组、社区的微观方法与带领方法,处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等,项目策划书写作能力与上下级部门、政府部门处理关系的能力等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使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技能,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既能完成个体专业社会化,又能为组织、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其核心价值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本文主要围绕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的三大维度,参阅相关文献,设计问卷,进行个案访谈,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笔者走访了济南市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9所高校,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应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还对20位毕业生、5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分别进行了个案访谈。
(一)专业价值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专业价值伦理教育就是在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教授专业的伦理价值。专业伦理价值共三个方面:社会主流价值观,即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伦理;社会工作职业伦理,即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机构、社会、同事的责任以及遵守的职业规范;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即尊重、同理、接纳、保密等[5]。
1.专业价值课程受冷落。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发现在济南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9所高校中,只有两所学校开设了与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相关的课程。
笔者就学生对价值伦理了解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对社会工作价值观非常了解的只占16%、比较了解的占到25%、一般了解的多达43%,不清楚的也有16%。在访谈中,笔者得知大部分学生对专业价值观只停留在概念性的把握上,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面对角色冲突、伦理处与困境时不知道如何行动。
2.了解专业价值的途径单一。通过调查走访,笔者了解到很多社工专业学生对专业价值伦理的学习感兴趣,只不过资源有限,相关书籍缺乏,并且大部分同学了解专业价值观的途径比较单一。通过课堂了解专业价值伦理的学生占到76%,通过专家讲座获得相关知识的同学占到16%,有8%的同学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知识。在专业价值伦理对自身的影响方面,有18%的学生认为专业价值伦理对自身的影响很大,而认为没有影响或是稍微有影响的占到82%。专业价值伦理教育对社工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有限。
(二)理论知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按照戴维·豪的二分法,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可以分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以及“为社会工作”理论[6]。“社会工作”的理论就是社会工作在产生发展过程中自己独创的理论,如个案工作中心理与社会发展模式、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社区工作的社会行动模式。“为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可以被社会工作借鉴的关于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1.实训课程较少。在就理论教学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有18%的调查对象认为在他们的学习中存在重实务轻理论的现象;有45%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重理论而轻实务,有22%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理论与实务并重,15%的调查对象认为理论和实务都比较缺乏。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很多社会工作特有的服务模式,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局限于纯理论教学,缺少案例教学,并且课本语言也未经本土化解释,枯涩难懂。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在实践中几乎没有用到理论,存在原理与实务脱节的情况,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只停留在宏观层面,不知道如何去操作。
2.“为社会工作”理论课程开设面较窄。笔者通过高校教师了解到,在济南的9所高校中,没有专门的学校开设经济学、法律学科目,学生学习经济学、政治学的知识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几个章节中。在与机构负责人交谈时得知,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法律方面以及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当服务对象需要法律援助时,其无法更好地帮助求助者,也无法用经济学、政治学的视角反思社会现象、理解社会问题。
(三)实践技能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一线社会工作者需要处理大量的文案资料,需要对档案进行编辑、处理,也需要设计宣传海报、制作项目宣传视频。所以,一线社会工作者需要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如图片处理软件、视频制作软件等。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31%的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办公软件;15%的调查对象能够掌握软件的一般操作;45%的调查对象不能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在访谈中了解到,即使开设专门的计算机课程,但所学习的内容存在“时代落差”,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停留在微软已经停止更新的XP系统或2003版的文字处理软件上。
2.实训课程缺乏导致经验储备不足。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师普遍重视理论教育,而对有关技巧与实训经验的课程开设较少。76%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没有带领过小组活动,72%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没有开展过社区活动,81%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没有开展过个案工作。在笔者与应届毕业生的访谈中得知,在面对服务对象的移情、不配合时,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存在恐惧、逃避、职业倦怠等心理。调查对象普遍反映他们不仅缺乏相关的知识,更缺乏处理相关事件的能力。
(一)价值伦理层面
1.开设价值伦理的课程。价值伦理是社会工作的基石与信仰,只有认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才能更好地把它们融入到生活与实践中,理解社会问题,帮助受助者。在笔者与调查对象访谈时,发现很多同学反映本校图书馆社工专业图书资源有限,专家讲座次数也很少。因此,可以加强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实习基地、图书资源的共享以及专家讲座平台的建立,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伦理价值。
2.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包括三部分,第一是文化能力,第二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思,第三是对社会工作特色的反思。文化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跳出自己所在的文化系统,站在服务对象角度,反思服务对象所处的文化脉络与系统的能力。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思,即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是非标准的评判反思,培养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批判性认同。对社会工作服务中特色的反思,需要启发学生思考在实践中如何体现社工的特色所在。
(二)理论知识层面
本土理论的缺失是社会工作理论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学中的表现则是学生很难理解理论含义,在实践中体现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服务效果不同,服务的推广性不强。因此迫切需要构建符合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一是相关专家学者在理论思辨层级中批判、研究国外的理论,然后结合本国国情提出相符合的理论;二是总结、推广本国当代社工研究的精华,将其整理、综述,上升为理论层面;三是研究本国历史传统中互助助他的手法、价值观,对其进行当代的阐释,使其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并进行总结。
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工作是一种综合实践,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思考解决对策。
(三)实践技能层面
1.增强师资力量,开设相关课程。师资增强,一是资金投入,二是对教师的培训。加大资金投入指建立社会工作资料分析室、个案室、小组室等,并对已建立的实验室进行修缮;在社会工作教学以及实习中,增加教学器材的采购以及出资鼓励社会工作学生进行相应的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进行培训,就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进行价值观、能力、实践技巧的培训。教师能力的提高是更好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学生的必要条件。
实践技能实用知识的缺失直接影响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关服务,也直接影响服务效果。因此需要开设办公软件、影音处理软件、图片处理软件、人际关系相关课程、项目申请、策划书书写课程,锻炼学生策划书书写能力。
2.加强实务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本次调查发现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原理轻实务的现象。按照相关规定,专业实习必须达到800小时,虽然大部分学校安排了专业实习,但是学生对此不重视或是不去实习,学校对专业实习的管理也存在消极懈怠、放任不管的现象,因此需要重视实务教学,推动实务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在实践中完善学校、实习单位、实习生三者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实习单位建立实习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考查评估方案,实习生及时把自己的困惑以及成长反馈给学校以及实习单位,学校方面完善实习生补助以及督导跟进制度。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及时满足生活生存的需要,而且能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胡蓓,张文辉.职业胜任力测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6-8.
[2]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5-106.
[3]董云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胜任力模型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5):41-48.
[4]吴伟莎.社区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的建构[D].天津财经大学,2011.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0-55.
[6]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3.
责任编辑:郭一鹤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6-0056-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