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赵惠
基于微课展示交流的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赵惠
摘要:微课教学交流展示平台可为教师提供学习共同体所需的活动场所等条件及支持性的评估和反馈,也可开展教师的微课竞技比赛,提高教师的微课制作和分享热情。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学习如何制作微课,互相评价微课和共享微课制作使用心得,根据同行意见及时改善微课教学策略调整微课的设计、制作和资源利用度,开发系列微课、构建行业微课资源,从共同体不同合作者那里获取教学灵感,发现微课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而教学反思又促进教师加入新的学习共同体,扩大网络交流平台的辐射范围,促进更多的教师共同学习交流。
关键词:微课;行业资源库;网络;学习共同体
赵惠/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800)。
(一)微课兴起与资源共享受限
微课自从问世起,已经逐步应用于高校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其中一个原因是大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视频制作知识和网络技术,经费和资源受限又得不到外界技术援助,教师自制视频欣赏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了微课视频的受欢迎程度和实用性。微课是当前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化教学的趋势,因此,为高校教师提供微课视频制作和传播技术的帮助,如何让高校教师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微课共享交流从而促进教学,是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技术改进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由于高级认知机制的研究成果的推动,人们对自身学习本质的认识逐渐加深,对学习的认识已经不只是在“学习是个体的知识获得过程;学习行为是孤立的、简单的”这种认知上,它已经发展到强调“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这些年来,由于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持续深入,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逐步兴起并且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逐步在不同的学习群体中开展应用。
教师学习共同体如今已经成为教育界日渐推崇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共同体中的学习者,以探究个体成员的心境和实践为主,学习中,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个体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相应问题。本研究中的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拥有共同愿景的高校教师个体(领域专家、优秀教师、同辈教师)借助网络工具组成的学习团体,其共同愿景是基于微课开发设计交流的共同学习。在这个团体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尊重知识多元化的观点,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创造有机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教师个体提供微课学习和交流机会,其目的在于通过建构新知识,从而促进开发教师个体的成长潜能。
(三)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研究发源地主要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他们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已经有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题讨论和教学方法上,但是在基于微课的网络共同体交流学习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者开始关注网络学习共同体话题,关于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大多处于问卷调查与分析阶段。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国内有关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有关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如张建伟的《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第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平台建构,如曲阜师大高欣峰的《网络社区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第三,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个案研究,如河北大学武俊学的《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开发和应用技术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经有一些规模小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出现和投入使用,但系统而完整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尚待开发或推广。QQ群、博客和微信公众号等已经成为传播方便的公共交流网络平台,如何利用这些平台进一步发展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影响力和作用是当前网络学习共同体发展新课题。
(一)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结合目前微课发展的趋势和广大高校教师对微课资源的共享和学习的迫切愿望,拟建立基于微课教学展示交流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以网络平台和微信终端微课平台为基础进行交流学习。基于共同学习愿景(学习微课设计、制作并形成微课教学系统和行业微课资源库)的教师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建立平等民主的氛围。教师在微课教学展示交流平台中共享资源,以微课制作交流和互评为引导相互指引,互为专家,共同学习。该平台为教师提供学习共同体所需的活动场所等条件及支持性的评估和反馈,也可开展微课竞技比赛,激发教师的微课制作热情。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接受反馈和指导、采取新的策略改进自我行为。同时,教师跨课程、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共同学习合作,在各种形式的协作中开展对话、反思,从不同合作者那里获取相异思路,发现需要解决的微课制作、应用等问题与对策;而教学反思又促进教师加入新的学习共同体,扩大网络交流平台的辐射范围,促进更多的教师共同学习交流。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教学时间分散、教学地点不集中等原因,高校教师间的交流往往不够充分。而正如前文所述,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尤其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层面,高校教师中的绝大多数因为技术的障碍不能随心自由地制作微课产品,也因为内容设计方面的考虑难以拓展思路。此外,微课的接受对象是学生,如何从本专业学生或者外专业学生中获得最真实的微课使用反馈如何获得同行专家及时的指点也是教师微课发展的问题之一。因此,基于微课教学展示交流的网络教师共同体可以解决如下问题。
1.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维交流。基于微课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为使用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性和即时性。交流可以分多维度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教师通过发布微课视频作为学生课外学习任务之一,学生在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微课后自由发表用户感想,教师与学生可以对微课提出改进建议,也可以就感兴趣的微课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师生通过微课学习交流可以进一步加深了解。无论微课传播者在线与否,这些在线和离线交流都能以不受时空限制的方式传达给传播者和用户。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学习的平台。微课网络交流平台使学生在一个自由选择的新环境中开展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微课平台中的内容,也可以自己操纵学习进度进行反复观摩,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有帮助,可对微课视频的暂停和反复播放,学生是这个学习空间的绝对主人。如果同一门微课程中有多位教师授课,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视频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师,与教师展开在线交流。学生对微课的评论直接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从受众视角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3.实现跨越时间空间跨系跨越任何行政身份的无障碍教师交流。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无论在教学准备上,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会比课堂教学来得严谨。教师通过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料增加微课的传播广度。教师通过微课传播平台接受平台上各种用户对微课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从评论中进行教学反思、自我总结和意见采纳,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异地接受教学专家的点评和帮助,接受同系部、异系部甚至上级教学管理者的直观反馈,无需有任何心理负担。
(一)对现有小范围共享网络平台的进一步开发
基于微课教学展示交流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交流的无局限性,可以在现有的小范围平台如校级共享网络平台上进一步开发,力求搭建一个供本校教师教学交流、学生微课学习和对微课进行评价与推广的平台。基于微课教学展示交流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能为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及学生提供个性化、扁平化和多样化的服务。
(二)开发手机微信终端微课平台
手机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交流工具,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教师,几乎人手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很多网络资料可以进行掌上阅读。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绝大多数的学生甚至教师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的是娱乐闲聊或者心灵鸡汤类的网络浅阅读。智能手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对课堂起到了干扰的作用。如果能利用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将微课资源与他们的手机阅读引导相结合,微课教学资源将起到真正的时空拓展效果。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使教师能利用共享的技术资源开发手机微信终端的微课平台,形成行业微课微信资源。学生能在手机微信上学习微课,对微课做出评价和反馈,教师也能用微信及时接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学习情况进行打分评价。
微信终端微课平台的设计和操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而且需要一定的网络技术支持。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能融汇教师中的能人巧匠,整合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为微信终端微课平台的实现提供条件。
本研究关注的初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某一高校内的跨学科教师团体,而这个教学团体内又可分成多个同一课程或同一学科的学习共同协作小组。在项目顺利运作发展成熟后,又可以形成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社团间、高校与社区间等的学习共同体,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保证了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教师微课交流学习共同体可以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进行开放、即时、高效的交流。这种交流跨越任何行政和身份障碍。在维护网络文明的前提下,任何身份的微课观摩者和使用者都可以进行交流。新教师可以在灵活的时间安排中非常直观地借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老教师可以从和新教师的交流中重获教学激情和灵感,教学督导和专家也不需要定时定点地听课就可以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并且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给出中肯评价。企业人士参与微课观摩时可以从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直接指导课堂,校与校之间也可以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滔滔.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M].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魏会廷.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3]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Z].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
责任编辑:段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1-0074-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