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逻辑建构

时间:2024-08-31

赖海燕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逻辑建构

赖海燕

赖海燕/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硕士(江西南昌330000)。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思考,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开启了思路。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思考既有理论维度又有实践维度。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是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围绕着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展开理论的建构。其独特的实践逻辑,则体现为一种实践探求及其实践价值。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逻辑建构

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备受关注。一个重大命题的提出,既有现实的原因,也离不开理论的积淀。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思考。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就极为关切,虽然没有提出核心价值的相关理论,但他对此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开启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路,从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种思想的提出都有其思考的逻辑起点,这是构建其理论大厦的出发点和根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不是偶然的、零散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就是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是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和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邓小平在革命之初就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并在随后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坚守这个价值目标。“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这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是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凝聚一心的重要保证。

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并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的,它总是和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此,在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价值目标,那就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当代中国,这个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它能够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广大人民的幸福三者紧密地联系其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着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和包容性,从而被社会各阶层所广泛认同和接受,显示出了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还体现在他立场的鲜明和意志的坚定上。“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纵观邓小平一生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他始终坚信这个理想信念,没有一丝一毫的摇摆,即使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也毫不动摇。正是源于对社会主义有着极其坚定的信念和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始终未改其志,对共产主义理想孜孜以求。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理论建构

一种思想的理论大厦的建构不能凭空搭建,必须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体现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等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

(一)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

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内在关系。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建设道路上,广大劳动人民把自己的利益和愿望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中,并在现实中通过经济和政治的活动来努力实现这种价值理想。因而,社会主义价值客体通过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这个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表现出来。在继承马克思价值主体论的基础上,邓小平发展了社会主义价值主体观,把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主体。

首先,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理所应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力量和实践主体,从历史上看,“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3]由此,邓小平非常注重群众实践,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他告诫说,在任何时候,我们党都不能脱离群众,一旦出现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没有正确对待,不能及时更正,那就必然会失去力量和进步的源泉,是注定要失败的,是一定会被历史和时代所抛弃,也是必然会被人民群众所遗弃的。

其次,人民群众是价值实现的主体。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人民群众有着相应的价值需求,社会主义国家要落实最终的价值目标,就必须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实现他们的价值需求。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社会主义也就会失去其价值依托,从而成为一纸空谈。邓小平就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价值实现,他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目标就是围绕着“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而设计的。我们建设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进而使全体人民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无论在论及社会主义,还是在做出改革开放这个重大决策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邓小平一以贯之的根本出发点。

再次,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的主体。价值评价是中国共产党检验工作得失成败重要的一环,这个评价主体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能是其他。“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4]邓小平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全体共产党员思想行动的最高准绳。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都应放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来加以评价,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价值评价的主体。只有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肯定,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得以体现。

(二)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在追求客体属性过程中制定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和理想,它指引着人们进行价值实践的道路和方向。人们在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中要达到的价值目标,在邓小平看来那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最终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从伦理学角度来看,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道德价值,从而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道德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有的,这种主张社会平等和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出发点是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它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而且也提出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手段。“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6]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通过劳动。“勤奋劳动”就是邓小平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价值目标的关键。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基本道德要求,劳动的致富观蕴含着重大的道德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时,肯定勤劳致富,也即意味着对用不正当手段或非法途径不劳而获的否定,这也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所涵盖的基本道德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和“先富带动后富”就成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个价值目标的价值手段。只有通过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部分人后富,最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的一个重要价值手段,有着重要的道德价值。鼓励“部分先富”是对不公平、不合理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的否定,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致富观,带动更多的人走上富裕的道路。“部分先富”具有十分鲜明的道德示范效应,“部分先富”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探索出致富经验,可以为其他暂时没有富裕的地区提供榜样,从而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标准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同,很大程度上缘于所持的标准不同,因而依据正确的评价标准是认清事物的关键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提出的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有机统一,是一个价值评价的标准体系。其中,评价标准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劳动人民。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广大劳动人民对各项工作的满意度则体现在具体实施所带来的效益和效果方面。在这个价值评价体系中,“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价值尺度,成为我们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评价标准。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实践维度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构建,有着独特的实践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求基础上展示着独特的实践价值。为此,在简要分析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实践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其实践价值,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种理论创见不是仅凭一腔主观热情,也不是锁在书斋里的理论畅想,更不是鹦鹉学舌似的人云亦云,它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在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思考源于实事求是,他围绕着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展开的理论建构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而提出来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实事求是,在坚持这一思想路线的同时又推动着其价值理论不断发展,从而开启了新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突破了仅仅从制度层面理解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开辟了我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认识的新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是在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为建设一个民风淳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强的思想基础。它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促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历史性转变,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为我们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无疑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的文本依据和实践指南。

[1][2][3][5][6]《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郭一鹤

D64

A

1671-6531(2015)17-0008-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