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演变及其原因探析

时间:2024-08-31

石 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演变及其原因探析

石晨

石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重庆400000)。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我党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到趋于完善的发展历程。梳理“总体布局”演进的历史过程,探索其演进的原因和规律,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演变;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规划的起点,“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从建国初的“四个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提出,到改革开放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再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建设布局的深化,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对“五位一体”建设布局的最终确立。可见,我党对于“总体布局”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梳理“总体布局”演进的历史过程,剖析其发展的深层原因,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

(一)“四个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提出

建国以后,我国还是落后的农业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1954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周恩来在1964年12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2],实现向先进的工业国家的转变。“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初发展布局。

(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了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被首次提出。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着思想的混乱、信仰的迷失,对此,十二大报告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思想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党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初步认识。

(三)“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和发展

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4]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初步形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是“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5]1992年十四大再次强调了“三位一体”布局的重要意义,1997年十五大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政策。

(四)“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和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6]2004年9月,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又再次强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注重促进社会全面进步。”[7]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

(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

生态文明的首次出现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伴随着国家GDP的飞速增长,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盛行,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帝国主义,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我党提出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9]

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之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0]至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确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演变的深层原因探析

“总体布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调整,经历了修正、丰富、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从毛泽东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再到“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到今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历史演进过程中,反映出党执政理念的成熟。“总体布局”演化的深层原因是党对于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对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完善发展。

(一)把握时代主题的变化,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二战以后各个国家面临经济重建和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发展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各国多样的发展模式纷纷涌现。随着西方各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人们对于发展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国外对发展的认识也先后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借鉴别国的发展经验,对于正处于加快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最终陷入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的“拉美陷阱”具有典型借鉴意义。如何避免“拉美陷阱”同时又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其它国家发展经验的梳理和借鉴,我们也逐渐明确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公平、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中的个体。为了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对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发展观也经历了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的转变。

(二)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实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社会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依据马克思的理论,社会的各构成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其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制约、渗透。这一理论要求我们把社会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由人及其全部社会条件和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着内在结构和功能的联系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11]这一理论为总体布局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总体布局”中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理论的简单叠加。五个方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的关系。“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12]并且“五位”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一体”之中。

综上所述,“总体布局”的不断演化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而且进一步表明了我党执政理念的成熟,对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逐渐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的认识更趋合理和完善。

项目名称:本文系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基金一般课题“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XRW03)的结项成果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1).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1).

[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

[6]单小娟.赵亚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与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7).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38).

[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

[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6).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11]蔡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12]辛向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N].北京日报2012-08-06.

责任编辑:郭一鹤

D616

A

1671-6531(2015)17-0011-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