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印象派画家高更与塞尚之比较

时间:2024-08-31

何 岩

何岩/长春教育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61)。

一、高更与塞尚之生平

塞尚,1859年1月19日出生于南法的埃克斯,10岁时进入埃克斯的圣·裘歇大的学校就读,接受西班牙神父的指导。1874年,塞尚参加了由三十位画家为反对沙龙的复古风而举行的首次联展,批评家因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油画而称他们为印象派。不过,塞尚的画风强烈,不被其他印象派画家所接受,在毕沙罗的游走劝说下,以《缢死者之家》和《新奥林匹亚》及一幅风景画参展,却遭人嘲笑。1877年4月,塞尚在第三届印象派画展上,展出三幅水彩画及其他风景画、静物画等共十六幅作品,此后再未参加印象派画展。塞尚因肺充血死于1906年10月22日,享年67岁。1907年“秋季沙龙”展举行“塞尚回顾展”,对立体派产生深远影响。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罗雷特圣母街56号。他有非同寻常的血统与高贵的家世,他的母亲出身于西班牙东北部阿拉贡王国的波吉亚家族,历史上秘鲁的几届总督都是其后代。这个家族拥有好几个爵位,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高更因自己显赫的家世而骄傲,深信身体里流淌的是印加人的血液,并且将祖先在印加土地上的辉煌业绩神秘化,甚至将这种神秘的感觉带上某种不可名状的宗教色彩。他曾虔诚地写道:“根据传说,印加人是直接从太阳下来的,我终将回到那里去。”后来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充满阳光的原始海岛。高更继承了这个荣耀家族的既坚定又游移的个性,其西班牙与秘鲁血统的混合成为人们解释高更不同寻常行为的根源。

高更出生时,法国弥漫着战斗的硝烟,封建专制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新旧交替。1859年,11岁的高更进入神学院学习,23岁退役,成为巴黎拉菲尔特街布尔丹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与艾弥尔结识,开始练习绘画。1874年在克拉罗西学院画室习画,购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1876年,其油画作品《威洛里森林的风景》入选沙龙展。1879年,以一件小雕像参加印象派第四次画展。1881年,参加印象派第六次展览,其中《裸体习作》受到海斯曼的赞扬。经毕沙罗介绍认识塞尚,三人一同去瓦兹山谷写生,11月在巴黎举行个展。

1895年7月,高更因厌恶巴黎生活再赴塔希提。1897年描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1898年2月14日,服食砒霜自杀未遂而住院治疗。1899年1月,卖出部分作品。编辑讽刺性报纸《微笑》并画插图。1901年移居马尔克斯群岛。在希瓦瓦岛的阿图奥纳建造“欢乐之家”小屋。1903年3月,与当地宪兵发生冲突被判处3个月的监禁和500法郎的罚金。1903年5月8日,心脏病猝发去世。

二、高更、塞尚的作品风格

静物是塞尚创作较多的题材,他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追求完美,因而稳定、沉默的静物极大地满足了他的绘画要求。这些画作乍看不过是日常所见物体,其实是19世纪末创作中最具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画家的视点经过了精心选择且有转换,面对朴素的水果和托盘,他用画风景时惯用的秩序分解法来描绘。往往画作还没有完成,水果就都烂在托盘里,只得使用人造水果。

塞尚长时间地研究这些沉默安静的水果,体现了他对色彩、线条、构图等造型语言的理解,这种看似戏谑的绘画手法,打破了自文艺复兴时期已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种种规则。如在《水果与果盘》(1879~1882年)中,物体有着明确的轮廓线,描绘物体有平涂、长方形笔触。桌巾、水果、果盘处颜料涂得很厚,而阴暗处颜料则涂得较薄,使色面与色面之间有了一道明显的沟痕。对背景中壁纸的树叶图案加上一些线条来强调其存在,似乎树叶都浮在墙壁上,但看起来却是平衡和稳定的,桌布的质感和量感也都显得十分完整。

画家为了强调物体的立体感,有意扭曲了物体的外形,确凿地向我们证明了,他的“变形”观察比普通人对现实事物的知觉要更生动、更真实和更可信。《蓝色花瓶》(1885~1887年)《一瓶郁金香》(1890~1894年)《一篮苹果》(1890—1894年)《有丘比特石膏像的静物》(1895年)《三个骷髅头》(1990年)等,都完整地体现了塞尚的“变形”观念。而创作于1895—1900年的《苹果与桔子》,则是这种新观念绘画的集大成者。

塞尚曾说,我要以一个苹果征服巴黎。著名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说,“塞尚在力求获得深度感但不牺牲色彩的鲜艳,力求获得有秩序的布局但不牺牲深度感……如果有必要的话,有一点他是准备牺牲的,亦即传统轮廓的准确性”。

高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897年自杀前所做的大型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使他“念念不忘的大作品”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的。经济上窘迫、病魔缠身、心爱女儿的死讯等一连串的打击,使他萌发轻生的念头。直面死亡,高更不禁对生命的意义和存在产生怀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他对人生最后的疑问,也是他一生的艺术追求。

1899年3月在致蒙佛烈的信中,高更曾详尽地剖析了这幅作品:“希望能在临死之前完成一幅巨作,所以几乎整整一个月时间,不分昼夜地以我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工作……完全不用模特儿,在粗糙的麻布上快速画成,加上笔触相当草率,恐怕会被误认为是未完成的作品。事实上,对自己的举止我也无法明确地断言。”

画面上沉睡的幼儿旁蹲着三个女人,两个穿紫红色长袍的人,在热带神秘奇幻风情的感染下,在土著女人健壮裸体的启示下,他用绘画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作品从左至右表现了人的诞生、生存和死亡。这里有高更的一切记忆形式,其中的树木、花草、果实,都象征着时间的飞逝和人生的进程。土地是赋予生命的母亲,她也让生命终结。他在阐述此画时说,这远远超过我以前的所有作品。

高更不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使他的艺术极具特色。他摆脱了明暗对比法、立体法的约束:用平涂的画面、强烈的轮廓线以及主观化的色彩,勾勒概括和简化了图形;图形或色彩都服从于一定的秩序、某种几何形的图案;绘画带有极强的音乐性、节奏性和装饰性。概括客观、色彩夸张、强调主观、视觉变调等,构成了高更综合主义的特征,给现代美术,尤其是野兽派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高更与塞尚的艺术影响

塞尚生活在19世纪,一生落魄潦倒,不被人理解,却在20世纪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如毕加索所说,塞尚无时无刻不庇护着我们这些后起之秀。立体主义画家格莱兹梅景琪在《立体主义》中说,塞尚是左右历史的伟大人物之一。莱热也承认,是塞尚教会他热爱形和体,使他懂得绘画中冷静和严格的意义。一度曾与塞尚在普罗旺斯作画的雷诺阿说:“塞尚是令人钦佩的,如果两块颜色不十全十美,他是不会涂上去的。”

塞尚对自然物体观察方法的重新界定是,用球体、圆锥、圆柱、方体等基本几何形体对自然物体进行归纳概括,强调艺术家主观感受后的艺术真实性以及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今天,塞尚已被举世公认为西方艺术的大师。他留下的近千幅油画和五百幅素描及水彩画,开启了表现主义、野兽主义、抽象主义、象征主义、后期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的先河,为西方现代艺术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方向引导,几乎每一个和现代艺术诞生有关的画家都受到了塞尚作品的影响和启发。美术史上甚至有“塞尚以前”“塞尚以后”的说法,以他为现代艺术的分水岭。

高更自称是一个“幼稚而粗鲁的野蛮人”,但欧洲文明世界的一切注定要影响他感情认知和观察问题世界观的形成,他不可能有足够的天真、单纯和无知来感受原始人的生活,这必然导致他的人生充满焦虑不安和疑惑不解。对于这种矛盾的痛苦,高更是在那些超凡脱俗的作品中进行调和或解脱的。

高更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在异域的原始美中获得了灵感,创立了“综合主义”画法。他的画具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平面化的装饰性效果,充溢着浓厚的象征意味和神秘的异国情调。

高更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体现在理论和形式上、对绘画本质的信念上,他认为绘画的本质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而艺术就是他所向往的某种生活方式。他的绘画风格、绘画形式,都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贯穿着神秘、原始、象征、主观的绘画理念。他从原始艺术和传统艺术中获取灵感,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和神秘感。他那粗犷、有力的绘画风格,以构思的大胆、线条的单纯、纯真净美而又鲜明的色彩、具有很强装饰性的构图而触动人们的心灵,追求对形态和色彩的极富主观性的夸张,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各种原始艺术和象征艺术开拓了道路,指引了方向。

[1]张薇.寓言人生——浅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J].当代艺术,2012(9).

[2]杨刚被遗忘的高更[J].美与时代,2013(7).

[3]康志芸高更绘画艺术研究[N].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05-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