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全程化体系和立体模式构建

时间:2024-08-31

何美子

何美子/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在读博士(辽宁大连116600)。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起点,也是高校德育工作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实效性不强等现实。基于此,有效整合高校德育资源,构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全程化、立体模式,对于高校党建工作乃至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包含了“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4个主题词,“大学生”无疑就是该教育的客体;“入党”这里特指加入中国共产党;《辞海》对“启蒙”的释义为开发蒙昧,使明白事理;“教育”这里主要是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一是知识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的教育,普及党史、党章、入党的相关程序要求以及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靠近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等;二是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

(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高校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开了思想的扣子,行动才更有力量。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这为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具体方向,作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其意义更是可见一斑。同时,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也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自身需要。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尤其在各种思潮相互撞激的国内外背景下,他们能否找准政治方向,必将成为影响其人生理想的重要选择。

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薄弱环节

当前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追根溯源地肃清这些问题将为有效推进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当前一些高校的入党启蒙教育存在着六方面的不足。一是思想上,把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变成了“走过场”,一些高校仅仅把入党启蒙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规定动作”,思想上并不重视,只是停留在应付了事、完成任务的层面;二是时间上,把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仅仅局限于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三是形式上,把专题讲座定格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单一宣讲形式,缺乏创新;四是内容上,把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简单停留在党章、入党程序要求和入党申请书如何撰写的简单说明上,令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五是对象上,把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仅仅理解为一次“科普知识讲座”,受众为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既忽视了那些未递交入党申请同学的思想情况,也未对递交申请的同学进行跟进式的思想“真”启蒙;六是主体上,把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锁定为学生党务教师个人的事情,党务部门、思政课堂、团委学生会、学生处等并未形成德育总体资源的合力,统一性、协调性欠缺。

三、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入党启蒙难就难在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思想内化于心无法量化也难于衡量,这也反映了入党启蒙教育的难度。同时任何思想只要扎下根便很难动摇,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正是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所在。因此,结合大学生实际,整合高校德育资源,构建一整套体系完备的、灵活有效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模式将极大地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工作。全程化、立体模式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即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为高校党建工作乃至于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借鉴思路。

(一)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全程化体系

人的思想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可能因为一次入党启蒙讲座就能树立信念。因此,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个过程。新生入学是一个重要的起点,而后的四年大学生活更是持续地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有的大学生党员也是先组织入党而后才真正完成思想入党,所以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是一个常抓不懈、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构建大学四年一贯制的、全程化的入党启蒙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有以下两点注意事项。第一,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坚持的入学初的新生入党启蒙仍要非常重视。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先接受的信息引起注意,并形成原始印象,构成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来的信息则被整合或同化到先前信息所形成的知识构形、记忆图式中,使之具有先前信息的色彩”[2],心理学上称之为“首因效应”。因此,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应充分利用此原理,在新生入学之初,就首先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第二,对于启蒙教育中每个环节所出现的“掉队分子”不能弃之不管,而应把其看作是思想工作的契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从而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提高政治觉悟,向党组织靠拢。

(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立体模式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方面[3]来建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立体模式,以期提升入党启蒙教育的实效性。

1.教育主体方面。“主体”是指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教育者,即施教者。包括党务部门、团委学生会、学生处、思政部的教师,他们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和身体力行的榜样示范作用。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主体的师德、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党的认知。所以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尤其是党务教师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注重日常的党性教育之外,通过定期的培训、交流会、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道德水平、党性修养、业务能力。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走出去”,与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积累经验,从而推进本校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工有效、深入地展开。

同时,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由党委书记负责,将党务部门、团委学生会、学生处、思政部等德育资源优化整合,建立统一的工作体系,形成各部门协同合作的良好工作局面,多管齐下,有效推动德育工作,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2.教育客体方面。“客体”是指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既要有统一的目标要求,也要区分不同的对象分门别类地开展针对性教育,要把工作做细,不能搞“一刀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成熟程度具有不同步性,学生党员平均占到在校生比例10%左右,入党积极分子比例20%-30%左右,入学初的入党申请率在70%左右。基于上述情况,高校的入党启蒙教育也应将普遍性教育与重点性教育相结合,依照客体的思想成熟情况开展递进式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阶段,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客体”是全体大一新生整体,对这部分懵懵懂懂的大学生进行入党启蒙,侧重于党的基础知识、入党的程序与要求、入党申请书如何撰写等基本内容。而后对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趁热打铁”,通过组建“学习讨论小组”继续深化其对党的认识。第二阶段,通过学校党校的积极分子培训课程对成长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申请人,进行入党再启蒙教育,这将有益于扭转申请人中目前普遍存在的功利化的入党动机,坚定其靠近党组织的信念(同时对于前两个阶段的掉队同学也不能弃之不管,将之视为一个教育的契机,了解其思想症结,通过谈心等方式加以教育、引导)。第三阶段,通过预备党员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预备党员进行以党的信仰教育为重点的党性教育,以此作为入党“真”启蒙的第三道防线。第四阶段,对正式党员的党性教育要常抓不懈,内容侧重于“党性”再启蒙。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的现象,一定比例的学生党员是在组织上入党之后才逐步完成思想上真正入党的。所以对于正式党员的“党性”再启蒙教育仍要继续,以坚定其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信念。综上,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要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成熟情况,进行长期的、细致的、耐心的启蒙教育,并兼顾普遍性与重点性。

3.教育介体方面。“介体”是指教育主体在进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过程中所传输的教育内容以及所运用的载体与方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应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更多系统性的、生活化的入党启蒙教育内容发挥作用。比如,增加现实的国情、党情教育内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迸发爱国爱党情怀;增加大学生党员典型实例介绍,挑选先进学生党员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增加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小故事或者网络点击率高的文章,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共鸣。

同时,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方式方法应不断创新,探索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教育形态。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应依托党校课堂、专题讲座、团会、级队会、思政课堂,积极拓宽渠道,多管齐下争取教育的主动性;应着力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影响力,利用主题网站、微博、微信、QQ群、人人网、电视、电影、报纸、广播等平台,努力打造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强大载体,增强其传播力;应结合专业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党的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实地参观考察、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自编自演话剧等形式,将入党启蒙教育的相关知识贯穿到各项活动中,强化教育效果;应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升旗仪式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结合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总之,通过聆听宣讲、参与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启迪思想,实践中提高党性修养,从而不断深化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际效果。

4.教育环体方面。“环体”是指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际开展所需要的外在环境,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这里主要是指大学文化和学生朋辈群体影响。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成员所共生、共享、传递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4]。一种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必然会影响到身在其中的广大学生,但是一个学校的文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的复杂过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当代大学生已经是“90后”的一代,他们思想灵活多样,个性张扬,相对教师的一味说教,更容易受到学生朋辈群体的影响。每一个大学生都身处不同的朋辈群体之中,所以发挥好朋辈群体的同化效应将对开展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评选朋辈榜样并组织交流会,为广大学生树立标杆和榜样,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榜样、争先进、创优秀;二是党员挂牌制度,在寝室、教室、校园等各个场合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既是对党员的鞭策与监督,也是一种荣誉与身份的认同,亦能够增强对普通同学的感召力;三是导生制,选好一批高年级的学生党员,担当新生班级的导生,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示范、辐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高校建立起贯穿四年的全程化的教育模式,更需要从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建构,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完善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体系,最终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推动高校的德育工作。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01.

[2]易军,张莉,李晓倩.入党启蒙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心理效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3):37-38.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241.

[4]张德祥.认清大学的双重文化使命[N].光明日报,2012-02-06: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