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务实致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时间:2024-08-31

张 驰

张驰/黄淮学院助教,硕士(河南驻马店463000)。

2014年12月6日-7日,第一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秋季分坛在宁波举行。本次论坛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为主题,其主旨为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服务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分享转型发展经验,落实校企合作成果。由此看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且成为业内外研究的焦点。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一般说来,应用型人才水平按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层级逐渐递减。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型人才(即高技能人才)。

应用型人才具有显著特征:一是综合性,即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且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复合性,在专业岗位、职业上表现出多样化;二是操作性,即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的重要区别;三是创新性,即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好地反映了岗位对科技发展、经济进步的重要需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中心,这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再生性技能、创造性技能、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务实致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抉择

务实致用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准则与要求。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最后一年深入实践岗位,在岗位上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运用于实践岗位,在岗位上得到历练与提高是应用型人才应达到的初级目标。另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等于完全对口某种职业岗位的教育。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地方本科院校要求学生在前三年大量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为进入某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真正成为某行业、岗位上的专家则需要学生深入实践,在实践中磨炼与提高。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务实致用与卓越追求的结果,即通过务实致用,大量学习各课程知识,储备综合能力、人文精神;通过卓越追求,提升适应能力与发展后劲。由此看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理想教育的众多优势,在掌握大量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不断将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融入职业岗位,通过岗位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人生理想,追求自身价值。

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讨

(一)健全学校创新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就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及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从自主创新到先进技术转移应用,按“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校企优化与合作已经成为应用技术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内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特色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构建是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时有发生,各高校都应具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与勇气,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二)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科学的课程体系包含知识、社会、人三方面的内容,既要考虑专业学科的内在规律,又要考虑课程知识及人才类型需求的内在逻辑,还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有效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考虑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坚持基础性、专业性教学原则,不断拓宽基础学科范围;积极融入市场,开展课外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按不同专业发展情况,重新考量“厚基础、宽口径、高门槛”的原则,增加前沿知识与交叉学科,合理对接社会发展;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深度,即坚持够用原则,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提高技能知识的难度,解决课时多、学而无用、学生厌学等问题。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这一专业广泛存在于各地方本科院校,但各高校的课程安排都大同小异,较少考虑市场对这一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以致大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小,或不得已转行。据了解,企业不需要纯粹语言类或文学类专业毕业生,也对众多高深的理论知识并不感兴趣,他们只关注能否创造效益。所以,地方本科院校要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增设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产业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公文写作、文秘等知识,熟悉地方知名企业的运营模式,适当降低语言类、文学类理论知识的难度,不断提高学生复合型技能、实践操作性技能。

(三)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因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脱节,部分新升本的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先天不足”,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起步晚、基础差、经费保障能力不强;二是“后天失调”,即双师型队伍不足;三是“发展趋同”,即众多高校贪大求全,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上没有特色。

要理清思路,结合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战略联盟,形成产学研共享、共建的柔性机制,在企业健全高校学科专业、实践基地、特色课程、教学场所等无缝对接模式。

要从经费、用人、基础建设等政策上加以倾斜,切实为高校排忧解难,解决问题、打造环境,支持高校走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施校企合作,把地方高校打造成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深化改革。

要找准切入点,加强交流,分享先行先试经验,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院与企业紧密结合、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推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让新进教职工深入企业一线锻炼,鼓励理论教师“走出去”,不断学习、深造,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沟通,积极调查本地区人才需求,提高转型发展水平,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四)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德国、韩国、荷兰等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较为完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表现得较为成熟。各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借鉴经验,全面完善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坚持“可就业性”、学有所用原则,即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学习及学生毕业前的实习结合起来,向实践要经验;加大实习课时量,聘请企业管理者成为高校兼职教师,推行双导师制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政府支持、国家推广与业界合作,即政府支持特点项目,高校与行业企业开展产研合作,从基础人才培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层次逐步升级,形成学术专业化、项目专业化、终身教育专业化、学制自由的培养模式。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评估学生能力。一方面,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立法,加强人才培养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会,通过对合格大学的挑选,成立专门的课程委员会,并让市场参与对学生能力的评估。同时,重视学生实习,让产业界与高校互相依托,经常邀请企业界人士到学校授课,实行校企轮岗制,提高国际化成果的共享率。

[1]吕志达.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9):33-34.

[2]王燕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2013(6):22-23.

[3]许典利.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0(4):55-56.

[4]周惠.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以 A 学院为例[D].2010(12):15-16.

[5]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及实践[J].中国教育报,2015(1):4-5.

[6]杨吉兴,宋克慧,张俭.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以怀化学院“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2(12):34-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