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成人”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4-08-31

吴承林

吴承林/皖西学院团委书记,政工师,硕士,(安徽六安207012)。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乃至基础教育,主要立足于知识教育,因而偏向于“成才”教育,却疏于“成人”教育;教育其实就是使人成为人,从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成才”只是“成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挣得在社会上立足成人的资格,这时候,他的‘人生’就开始了。 ”[1]在“成人”问题上,独立、仁爱、智慧、勇气、诚实、责任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个性内涵与品质。它们主要不是作为书本知识,让大学生在头脑中去认知和掌握的;而是作为人生学问,需要大学生在生活中去贯彻和践行的。大学生“成人”教育,是高校辅导员乃至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要务。实现大学生“成才”与“成人”的有机统一,这既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成人”教育的现实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大学生“成人”教育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成人”教育现实困境,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诸多思想和行为问题,即“成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教育偏差和失误。这种“成人”教育困境,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内涵与品味,还会辐射到他们的未来生活,严重影响到他们明天的生存质量与生活幸福度。简单说来,大学生“成人”教育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功利性强。“成才”的确是“成人”的重要成分,大学学习重在修炼内功,强调真才实学,否则,大学生在这个生存形势严峻的现实社会中,根本不能赢得主动权。教育自然要追求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统一,然而,许多大学生学习纯粹是为了迎合一种社会需要,存在明显的投机行为,诸如只学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对教材以外的内容不加涉猎;只求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标;热衷于拿各种考级证书等。忽视博学的结果,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乏味,无法享受学习的审美游戏性。考研大多不是基于对学科专业本身的研究兴趣,而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值得期待的就业前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以及高校专业招生和就业率直接挂钩的现实背景,客观上也助长了大学教育的功利性特征,一切为大学生就业鸣锣开道,学习反倒成为就业的婢女,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

2.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教育作为施加的外部活动最终要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动,个体自我的内隐觉知和外显行为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道出为学的最终落脚点在行为实践上,其实质是关涉自我良知的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指出为学的关键是要从认知层次提升到审美层次,情感态度的变化比思维认知的变化更为重要,更有说服力,尽管两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两者的共性在于,都指出学习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乃是为学之根本,证实教育所赢得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的积极转变。由学、问、思、辨、行而促成的为学之乐即成德之乐,思维智慧必须经由艰辛磨砺而致游刃有余。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所学书本知识和自身行为实践缺乏实质性联系,比较普遍存在着知行割裂的情形;大学体验到的是为学之艰难,认知之痛苦,却鲜有体验到为学与成德之乐的。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随意性逃课现。由于高校扩招而教育资源有限,许多高校都流行大班上课,教师对多数大学生都不熟悉,出现大学生逃课现象自然难以避免。这种逃课现象到了高年级阶段,因为考研、考公务员和找工作就变得有恃无恐了。第二,坠入爱河不能自制。处在大学生年龄阶段,恋爱本是一种正常的内部心理需求。问题在于,有的大学生由于谈恋爱而荒废学业,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在谈恋爱过程中不会保护自己,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还有不讲恋爱道德、为满足个人感官欲望而制造一些情感伤害事故等。第三,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以致寝室沦为“电脑游戏室”。

3.理性思考缺,责任意识淡。一些大学生对自己专业能力发展也能提高要求,但普遍感到比较迷茫。一名大学生提到她打算考研时的苦恼,曾求教于一位学长,那位学长告诉她,考研不必操之过急,并引用了一个著名论断,“战线拉得越长的人往往最先退出。”她对学长的话深表认同,对学长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不难看出,这一论断用在战争行动上无疑有其合理性,但用在考研行动上并不妥当,因为战争纯粹是损耗,强调用最小的耗材赢得最大的胜利,但考研重在积累和转变,时间、精力和行动无疑是最重要的条件保障。笔者在与考研大学生交流中发现,一些学生感觉自己考得不好,或对自己能否胜出把握不大,就感叹“自己的努力看来要白费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说法也不可靠”。其实,努力决不会白费的,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解,不能只从外部结果的维度去考察,也要结合自己内心的真实变化来衡量。

许多大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处理不当,体现出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淡化。如前述逃课现象对授课教师的不尊重,不讲恋爱道德对对方造成情感伤害等。某高校班级一次国庆放假前要求离校大学生集体签名,结果交上来的签名乱七八糟,存在少数漏签和大量代签现象。高校一些表格填写事件中,态度马虎且经常出错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当被问及此事时,多数大学生都说自己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签名和填表中的问题与学问,其实都是对他人责任意识淡化的体现。

二、形成大学生“成人”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成人”教育存在困境,虽然与大学生本人不无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受成长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所致,是成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熏陶下的产物,集中体现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

1.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心态产生深刻影响。市场经济社会的物质大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助长了人们的世俗观念和功利心态,体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一次调查发现,一所理工大学的学生人生目标就是流传的4句话:学好英语,学好计算机,好好工作,努力挣钱。”[2]不仅理工科,就是人文科和社会科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同样如此。实际上,钱是人生必需但并非全部,缺乏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让人感受到的是人性的片面化和人的创造性精神缺乏。

2.中学应试教育经历,导致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弱化。中学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分数至上导致智育被过度关注,而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与心育等多被忽视。这种过度的知识灌输与题海战术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静听与题海模式的中学应试教育经历,导致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与服务意识弱化。静听与题海模式的学习经历,导致大学生学习上的被动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涉猎教材以外的专业文献意识。中学受教育经历中的标准答案情结,导致很多大学生思维盲从,缺乏批判与创新意识。学生主观意识的优先性,却被问题先在答案的优先性取代了,其后果就是学生创造力和自信心的萎缩与削弱。“对于儿童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总是习惯于替代儿童思考,恰恰替代本身就是一种剥夺,剥夺了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3]中学应试教育的班主任看管学习经历,导致大学生的自我看管能力缺乏。

3.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促成大学生极为鲜明的自我中心心理倾向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生源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独揽而非分享来自长辈的爱,家长大多也不再对孩子严加管教,而是疼爱有加,直接促成大学生极为鲜明的自我中心心理倾向。中学课业负担重的现实背景,使得同学疏于交往,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并没有得到呈现和展示;到课业负担相对减轻的大学环境中,不再有类似家庭中的妥协和忍让,以致因自我中心心理倾向而导致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事件不在少数。轻则口角之争,重则群架斗殴。如何根治大学生这种自我中心心理倾向,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感到颇为棘手的现实难题。

三、解决大学生“成人”教育困境的重要出路

大学生心理上的惯性和性格上的流弊积重难返,简单责怪家长宠爱孩子,一味责备中学应试教育重分轻质,过多指责市场经济向“钱”看齐,显然都无济于事。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些主题班会,往往流于形式,难见实效。正视大学生家庭环境、中学应试经历和市场经济影响的现实背景,从利于大学生真正“成人”和服务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双重高度出发,以下三个方面或许是解决大学生“成人”教育困境的重要出路:

1.强调大学教育的批判精神,凸显高校致力于改造世俗社会的教育价值。大学教育具有批判精神,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曾指出这一点。大学教育使得人作为超越性存在成为现实,大学教育也使得社会实现超越成为可能。对现实世俗社会的批判与改造,是大学教育的内在旨趣和根本追求。虽然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现实背景,使得大学作为“象牙塔”的神秘性与崇高性得以消解和减弱,但是绝不能因此否定或淡化大学教育的批判精神,这是由大学教育改造社会现实、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所决定的。

2.加强大学教育的规范性学术训练,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学术性思维能力。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讲授过多,没有致力于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教与学的关系建立在师生关系之上,学科知识本身并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斗志和热情,而需要借助一种关心的师生关系。“任何课程本身都不能自动使孩子们学习。绝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决定孩子们对课程的学习热情。一种关心的关系可以使孩子们对外部影响和课程知识产生接受性。”[4]P51大学课堂绝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精彩表演,而是为大学生提供学术训练的舞台。

“真正的教学也不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因为被告知事实是什么实际上经常阻碍了听者获得辨别能力、灵巧能力和鉴赏力。只有这些能力才能使人们与本质的东西契合为一。这种默契需要实际的体验使人们完整的具身化存在于那个领域和谐共鸣。因此,好的教学经常需要教师抵抗说出他或她所知道的东西的诱惑,因为那样会缩短了学习的过程,而恰恰是这一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赋予了学生意义感,对什么是本质的东西有了感觉。”[5]这就要求高校将讨论班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对大学教学的大规模班级提出质疑。如同商品市场强调商品交换一样,思维市场也需要思维交换。设计恰当的议题,要求学生提前阅读与思考学习章节,是顺利开展讨论式教学的重要前提。超越教材、大胆怀疑与深入思辨是讨论式教学的主要方法,目的在于拓展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变得敏感、丰富与深刻。学习的审美趣味,正在于思维交换所带来的意料之外发现,与视点变换而导致的逻辑关系变化,此即学术性思维的魅力所在。

3.教师经常性介入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与业余生活,乐于做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引路人。因为高校扩招而导致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教师也在为生计奔波操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很少,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变得极其简单化。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己策划和准备,至多是在进行比赛活动时,请几位专业老师担任评委。五四时期的北大等高校,许多教师都积极参与大学生社团活动,亲历并指导大学生社团实践。教师的职责和使命绝不仅仅限于教室和课堂,教师要经常性介入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和业余生活,以自己的深度思考与行为楷模,乐于做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引路人,师生共同抵达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道德高尚与审美自由境界。在这方面,辅导员更要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要能够深入课堂、寝室和食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世界中去,为促进大学生日常生活审美化尽一份心力;高校也要为这种师生亲密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与经济资助。“教师总是以成全学生生命的方式来成全自己的”,“活在师生关系结构之中,才是教师生存的本质。”[3]

[1]邓晓芒.人论三题·序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南帆.文化的意义及其三种关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刘铁芳.日常教育生活中儿童立场如何可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4][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美]马克·莱索.我们仍然需要面向思的教育:海德格尔论技术时代的教育[J]蒋开君,译.教育学报,201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