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小明,柴丽珍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发学生的智力
王小明,柴丽珍
在每个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是重要任务之一,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都能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在语文教学的现实中,无时无刻地存在着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训练,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语文教学 ;开发 ;学生智力
王小明/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甘肃天水741025);柴丽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教高级教师(甘肃天水 741025)。
语文教学对于智力的各种因素都有着充分的开发作用,比如对事物的观察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对课文的背诵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对课文的分析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作文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观察力的开发始于作文。如在小学时期的说话训练,就让学生观察事物说几句话;在片段作文中,让学生观察人情事理、四季景色、花草虫鱼、风云雨雪。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得到开发和训练。
在很大比例语文教师的课堂上,都会有口头作文训练,内容要求各异,但对学生的观察要求大都是一致的,他们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情景事理表达出来,这就使得学生每天必须观察,否则就无话可说。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会结合课文进行观察训练。
注意力的训练是在识字、阅读、作业等教学中培养起来的。如在识字中对于字型的注意,阅读时对于情节的注意,作业时对于问题的注意等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方式。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开发,分专题阅读是好方法。在阅读中,第一遍专门解决字词,第二遍分析层次,第三遍写景,第四遍修辞……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一个或一类问题上来,天长日久注意力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记忆力的训练是开始于背诵的。比如儿童在两岁半口语发展时期儿歌的背诵,在发展口头语的同时记忆力也同样得到训练;上学之后需要背诵的东西越来越多,记忆力的训练也就越充分。学生的记忆力在课文背诵中会逐渐加强,如果从小不背课文,学生的记忆力就会衰退,如在某高职院校的一个班上,有学生在两月时间内都背不了一篇短文,经深入了解得知,这个学生“从上学以来,没背会过一篇课文。”这样的学生对文字性的内容记忆力非常差。这一现象,在中高等职业院校中是非常普遍的。如一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学生课外背诵诗词,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最好的背诵一百二十首之多,而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过十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到后来学生的成绩就越好,这说明他们的记忆力在增强。
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学生作文和高年级学生解决语文学习的问题得以训练的。学生的作文大都是在创作中完成的,语文学习中一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并非单一,因此学生的创造力是能够得到很好地训练和开发的。尤其是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更准确、更有效,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系统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归纳、演绎、分析、概括以及归谬等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方面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1]。
训练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先决条件,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方法的长期训练,可使智力得以提高,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其他能力有着有益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指导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基础知识分子掌握获取知识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表达和搜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能力”[2]
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备课上,根据教学目的,把一些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在课文或自己原有的知识中搜集资料,进行思考、讨论,寻求解决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随着所有问题的解决,教学目的的达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指导之后,学生不仅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根据学习目的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则更为具体。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法。分析课文的前提是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全文的内容;再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批注课文中自然段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思考划分段落的标准。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训练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议论文、说明文都可以按其文体特点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训练。在总结内容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把每一段(或每一层)的内容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总结出来。这一过程就是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在抽象概括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中,有以下三点具体的要求,第一是抽象性,即所选用的词语要包容所有的内容,不能用课文中对具体片段的描写语言。第二是全面性。有的学生在概括的过程中为了语言简练而放弃了课文内容。第三是准确性。有的学生找不准适当的词语表达,这就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课文内容的总结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脑完成,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在小说教学中的人物性格分析,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方法的好机会。人物性格的分析是从具体的描写中一点一滴地概括起来的,这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模式。
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有的议论文作者先提出中心论点,再用分论点分别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就是典型的演绎推理。
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归谬法的思维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观点和思路难免出现错误。观点的错误是思维的失败,思路的不正确导致结论的谬误。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可采用纠正思维方法偏差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亦可采用归谬法,引导学生沿着错误的思维方式推导出错误的结论。既证明学生的思维的错误,亦可教会学生归谬法的思维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学生思维的训练开始于小学,发展于中学,完善于大学。对于各级各类学生而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训练思维方法。在学生智力因素的构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之所在,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不着力开发和训练。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教学由于它本身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也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其文学因素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力,培养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依据课文,通过听读让学生展开想象。也许有人认为学生的想象力是天生就有的,其实不然。如在教《天山景物记》时,可要求学生不要打开课本,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听完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是,在听完老师的朗读后,大多数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天山美景无动于衷。即使个别同学有所反应,但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内容也和课文表现大相径庭。这让人感到非常的意外,这就是学生想象力弱的结果。老师再读一遍,让学生再听、再想,当然这一次要比上一次好一些。分析认为,只听不想,是他们想象不出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原因,也就是没有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不想怎能“象”?因此,教师备课时,凡是能训练学生想象力的课文,就一定将想象力的训练列入教学目的之中。首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听教师朗读,让学生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由于课文中的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只要引导得法,很容易让学生学会思考,产生想象。如朱自清的《春》,只要先放课文录音,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笔下那盎然的春意,勃勃的生机,和煦的春风,无声的细雨。由于这一课所配音乐也非常优美,随着乐曲声音响起,学生的想象也开始了。听完录音,学生们大都能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象,而且会越说越好。他们对春天的感受也是越来越真切。这和只听教师的讲述所产生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听来的只是机械地接受,是被动的,而自己悟出的则是主动的,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是主动者”的统一,其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如何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利用诗歌让学生扩展想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想象文章所描述的画面的方法之后,就要让学生扩展想象。诗歌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诗歌是用形象的、凝练的、富有节奏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诗歌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刘禹锡的《秋诗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让学生自己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然后再让学生来讲解,当然,有人理解得充分,有的不够充分,但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不充分的自然得到了修正,所有同学都对这首诗所表达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有了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诗人认为秋日胜过春天,你能将诗人没有写出的秋日描述出来吗?”学生就会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秋天的美景描述出来。这样就将对诗歌的理解由“诗”内扩展到了“诗”外了。
再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们依然可在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之后,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自然景物之间的亲密关系。让他们随着作者走进一个情趣盎然的境界。这样,学生的想象力也就不再局限于字面,而是能够扩展开来。
通过写作来让学生展开自由想象。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想象力之后,就要让学生自由想象,从而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学完一些课文之后,就让学生写创作日记练笔,或者续写,如《项链》学完之后,让学生续写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之后的表现。还要设计一些更具想象力的作文题让学生来做。在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培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对学生一种智力因素的开发和训练,都会对其他智力因素产生促进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能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达到智力开发和训练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5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佩珍,刘业雄.爱的心路——儿童心理概说[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G424
B
1671-6531(2013)16-0159-01
责任编辑:何 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