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何志芳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老师在上面一直讲,学生在下面一味听,一味练习,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探索及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活泼的实践过程,很多时候却因为教师的越位而变得呆板而枯燥。如何保证教不越位,我以为,不妨根据学生兴趣,设问引导,针对问题,适时点拨,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1.引趣要奇。高尔基说,惊奇是认识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好奇是儿童特有的天性。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时要奇,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惊奇之感,主动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首先晒出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感到很惊奇,为了印证老师的话,孩子们马上忙碌起来。把事先准备好的纸盒进行剪、拆、叠、测量等等,他们忙得不亦乐乎。等孩子们通过操作印证了这些特征后,我接着提问:有十二条棱、六个面、八个顶点的立体图形就一定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同学都很惊奇:为什么不是呢?为了加以印证,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进行操作、讨论。整个活动充满了挑战,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有合作、有讨论、有交流、有争辩、有困惑、有惊喜……给孩子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2.设问要巧。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所谓的巧,就是提问的语言艺术。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发、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改进等环节。所以,在课堂上不宜经常问“为什么”,而应该换一种更为随意轻松的问法,比如“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吗?”二者虽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但是,效果却不一样。前者直接把学生和教师割裂开来,突出了对立性,探寻的语气下强调的是结果,这样自然而然就导致部分胆子小的同学支支吾吾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后者则把教师摆在一个可以交流的位置上,潜在透露的讯息是:你们有什么就说什么。我在上数学课时经常会问学生:“这个题目某某做的很好,你愿意给大家讲讲你的解题思路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这样提问,就把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出来了,课堂氛围也不至那么严肃,在长期的支持鼓励下,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建立起来。
3.讲解要精。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在有限的40分钟内教师要少讲、精讲。我们不妨注意多强调新旧知识的关联性,从中衍生出更多的知识,另外在融合中,突现数学问题的重难点,以独到精辟的讲解指导学生各个击破,学会举一反三。
4.点拨精巧。“点拨”即指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当学生出现难以排除的思维障碍时,教师可以适时适地帮助梳理,或者指导另一条解题之路,让学生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学习不可一知半解,要深入,要到位,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多实践,“动”起来,老师在课堂中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还要调动学生的其它感官,让学生在全面感知中,大脑能够形成一个信息网络,实现知识的全面渗透,优化课堂教学。
1.优化“看”的过程——观察到位。这里的观察不单纯指看见,它是有目的的,人们通过计划性持久的观察能够认识获取知识,一个善于观察发现的学生,通常更容易发现不同图形各自的特点,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凭借这种感知,可以更好的进行数学运算、判断及推理,所以,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有目的的、依照顺序的寻求思维与想象二者之间的结合,并学会通过比较,发现更多。
2.优化“听”的过程——注意力到位。无论教学课堂的手段如何更新,教学方法如何改革,课堂上学生听课既是课堂教学最常态的形式,也是学生学习新知最基本、最重要、最快捷的途径。一个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学业成绩的优劣,听课效果是决定因素。因此,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学会倾听老师的点拨,从同学、老师身上获取有效的知识。
3.优化“说”的过程——表达到位。语言被认为是思维的“外壳”,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语言也在不断丰富,但有时候难免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多进行语言训练,或者提供机会让学生组织语言表达,比如说,谈谈自己从书本插图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具体分析一下某一题的解题方法,小组练习的评价和全课的小结以及反思等等。这样学生在语言应用过程中,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只有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才能有效地促进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形成。
4.优化“想”的过程——思维到位。培根说“数学使人周密”,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培养是核心,发展儿童友的思维时,应尽可能地依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比如,通过情境创设或者是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具体形象,另外,一节课堂内容不宜安排过多,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
5.优化“做”的过程——操作到位。思维由动作始,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灵活展开学习,尽可能的安排一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比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小学生一般很难建立起空间想象,根据已知的长宽高,获取其它面的长宽高的数据,导致计算经常出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讲课时就会先制作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在解题过程中,再慢慢剪开,让学生区别一下它们的六个面,然后把平面与立体的面对应起来,从中发现长方体各对应的面实际上是相等的,在解题过程中就会很快理解平面显示的宽高与长方体棱长间的关系,如此,在做的过程中巧妙的把知识传输给了学生,另外也营造了一种探究的氛围。
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地方,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的组织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活动,变灌输式课堂为探究式课堂,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1]李凤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吉林教育,2011(Z3)
[2]康娜.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教育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李世方.浅谈农村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N].学知报,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