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孙偲阳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求学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每个孩子的人生价值,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者们在不断地追求用最合理、最简便的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实际生活技能。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近几年我校也在教育局的悉心指导下进入小组学习合作的教学模式,并渐入佳境。从开始的生搬硬套渐渐转变成量体裁衣、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色加以调整。经过多年的努力,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育者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和启发。需要进步的不仅是教学模式,身为教育的执行者也需要更新思想,适当改变一些教育方法及观念。
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心境时,他们的思路会十分广阔,思维出奇的灵敏,语言表达惊人的畅达而富有个性。目前,小学生写作仍是“老大难”:错别字多,尽是方言,凑够字数是最终的目的,题材都是老生常谈,枯燥而乏味……迫在眉睫的就是如何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他们内心积累的生活题材不再沉寂。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常都要求学生写日记,这样不仅练习了写作,更重要的是有了资源积累。但随着课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天天日记”变得格外沉重。
2012年夏,我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开展了一项新的活动——小组日志。小组日志活动的进行是以班级内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小组是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至6人(各班级情况不同,酌情分配)。小组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进行不同的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定期轮换主发言人,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主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有遗漏,中心发言人可以补充。小组日志也是有固定的工作分配,每个小组每天出一篇日志,由组内成员轮流写,日志内容是有关合作学习、组内活动、同学间互动或班级里发生的事等等。字数在100-300字皆可。班级后面的墙上,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地盘”。周一至周五的第一节课下课后,所有的小组就把昨天晚上写好的日志换上,被换下来的日志要保存,每天如此。成员们有明确的分工,每天组长审核要“发布”的日志,确保字迹工整、语句通顺、无错别字;组长“出版”的日志要由副组长保证质量;小组日志的更换及保存也是由组内成员专人负责。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小组日志轮流写满足了学生自我认识的需要,刺激学生的表达热情,在积极的表达中,提高读写能力。成立学习小组前学生们积累的日记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和感受,而现在的小组日志由关注自己转为关注集体,对于独生子女个性自我、忽视他人感受等缺点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正面引导的作用。
笔者承担“小组日志”的查阅工作,这让我幸运地浸润在学生真诚表述的心海中,同时也近距离见证了小组日志带来的收获。事实证明,正确使用一些教育方法,你真心爱护的学生会给执着的教育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据笔者一个学期的观察,在开展活动期间,学生洞悉生活的双眼变得明亮多了,心也细了,连观察的角度都变成全方位的了,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从熟悉的面孔里也写出了许多新鲜事。他们密切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善于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在日记中记下的亮点多了,趣事、心事、烦恼事尽在日记中诉说,开心、忧伤、委屈尽在日记中挥洒。
班主任了解学生是有多种方式的,提问、观察、家访等等。但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长他们的见识,也使得与学生深层次的沟通也逐渐成为一件费力的事情。小组日志就是多了一种途径去知晓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和学生内心世界的小变化。每篇日志百余字,皆以叙事或写一些事后感想为主。每天两、三千字的阅读量,班主任用较小的工作量换来更多的“情报”,知晓了很多被他忽视的小事儿。对科任教师更是一种福音,科任教师能接收到学生的真实信息是有限的,只限于一节课45分钟。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自己教的每个学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阅读他们积累下来的小组日志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查阅过程中我请教了一线教师们的看法,小组日志确实是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小组日志比作文篇幅小,学生不仅容易完成,教师也便于阅读。教师阅读后,用善意的建议回馈给学生,不仅显示出教师对日志的重视,也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孩子们是不会让爱他们的人失望的,一篇篇显然经过认真修改的习作,一个个工整娟秀的汉字,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插图,让教师们重新认识了他们——诚实憨厚、富有情怀!海德格尔说:“教师必须能够比他的学生更可教。”教师在批阅小组日志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向孩子学习,可以和孩子一起切磋技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每个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每一篇都可以集思广益,不再是个人的单独作战。下午查课的时候,见某班级正在上自习,有的小组正在作业讨论。我躲在门口观察他们上自习的真实状态,听见一个女同学小声地问同桌:“今天轮到我写日志了,可是我不知道该写什么呀!想写生物实验课,可你上个礼拜已经写过了,怎么能再写一样的呢?”“两节同为实验课,你写不一样的地方就好了嘛。上节课是实验步骤演练,这节课是真实的操作。写点真实操作的事吧,这样就有区别了。”听完同桌的建议,女学生眼睛亮了一下,奋笔疾书,两三分钟就写好了当天的日志。大多数的小组成员为了帮助组内相对落后的孩子,花了不少的心思。听到他们的对话后,我很受启发。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沟通,在某种情况下同伴的话语会比老师和长辈的忠告容易得到认同。小组日志能满足学生交流的需要,能营造团结、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从同学们掏出小组日志本时一个小心呵护的眼神就不难看出,他们是多么的重视,他们写日记时心情是多么的快乐。原来为作文凑够字数伤透脑筋的孩子居然能围绕着一个个自己喜欢的话题,行云流水般地记录,一股幸福的热流奔涌而出,虽然还是有不少的错别字和让人哭笑不得的口头禅,但跟以往习作的枯燥乏味、生搬硬套的作文简直有天渊之别。谁的表达能力差,大伙儿耐心教他措辞;谁的画画水平低,大伙儿帮他添色;谁的字体马虎,大伙儿督促着他笔画工整……不为什么,就为自己小组的日记能得到大家的好评。在小组的交流、磋商中,不知不觉萌生了一股团结、和谐的氛围,同学们懂得了互相体谅和帮助。
小组日志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都不是什么负担,知晓别人的见解,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思路,也能成为累积素材的方式。最主要的可以从小组内得到很多信息,让学生有据可依,有样可仿,当写作时遇到瓶颈的时候,就可以把日志作为一种素材库。期末临近,每个小组的保管员已经保存了不少他和同伴的“业绩”。一个学期小组日志的积累是多么的丰富呀,是展现学生们能力的时候了!利用放假期间每个学习小组自制手抄报一张。手抄报满足学生爱游戏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性的办报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同学们自己设计版面、筛选稿件、定义报纸方向、亲手抄写及绘画等等。往年开学第一周除了上交假期作业一般没有什么活动,这回开学第一周就可以有一次“班级手抄报评比大赛”。在班级里用投票的形式选出前三甲,参加全校的展览。学生们欣赏其他同学图文并茂的报纸,点评其他同学的文章、字迹、版面设计、绘画能力,又可以比较,也可以模仿,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玩的事情。课间的十分钟,他们经常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谈论今天日志的新鲜,放学了,还指着人家的日记谈得眉飞色舞。每次的日记,他们都是在兴奋期待的状态中完成,本来就表露无遗的孩子们更是畅所欲言了,遣词造句、情感表达的能力就在游戏式的日记中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互相欣赏中,表达、交际等能力都逐渐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日志活动中得到的启发和能量都是不可想象的。
通过小组日志,身为教师的我有了认识“90后”的桥梁。在欣赏一篇篇日志后,我才知道孩子们一直在用千百种方式描述着周边发生的故事及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看着每天更换的日志内容,有的字迹秀美,有的语言丰富,有的情感真实,有的天马行空,更加欣喜的是有的同学把日志空白的地方当做画纸,用灵动的画笔诉说每日里发生的点滴精彩。翻阅两个月以来的小组日志本,你会发现,这本薄薄的本子记录的不仅是大家的故事,还见证了一个个小组成长的轨迹。透过这一扇扇小窗看到的“90后”,他们并非“一味自我”的一代,而是思想更开阔的一代,是个性更鲜明的一代,是不求苟同的一代。只要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精心的打磨,他们会像钻石一样绽放多彩夺目的光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