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诗歌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时间:2024-08-31

赵 多

中国自古就有“诗国”的美称。亚里多德曾说:“诗歌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自西周以来,诗歌再被孔子进行分类整理,在挖掘其道德内涵,发挥其教化功用的同时,形成了“诗教”。孔子对“诗教”的重视影响了后世,并且传承至今。在当下,诗歌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今天,“诗教”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就诗歌本身而言,它不仅可以反映历史背景,也可以很好地阐释当时作者的感情。因此,诗歌不仅具有教化作用,也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一剂良药。

如今,诗歌教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积极方面

(一)运用媒介,丰富形式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多媒体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了教室。在诗歌教学沿用了传统意义上的朗读和背诵之后,教师也将多媒体引入了诗歌教学。多媒体的引入,对于诗歌教学而言有以下几大好处。首先,多媒体的运用能更好地为学生们创设情境。对于诗歌教学,情境的回归是异常重要的,多媒体自身对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的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跨越时空,进入作者所在的时代,以作者的心思揣摩作者的诗和情。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揣度诗歌的韵味和作者所想表现的意图。其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材中额外增加了不少公选课,于是很多必修课的课时被减少,诗歌也不例外,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有效的知识,光靠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劳心费力必然是“费力不讨好”的。[1]多媒体的运用无疑解决了该问题。多媒体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范围广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用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法,以此来提高效率。最后,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诗歌重回音乐性。诗歌本身就具有音韵美,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很多吟诵起来朗朗上口。诗歌语言大多讲究节奏、押韵、平仄,再加上双声叠韵的结合,音乐性极强。多媒体具有伴奏功能,与诗歌相配合必然可以“以乐合歌”。一方面,多媒体可以给诗歌配上相应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另一方面,多媒体又可以将诗歌改编成歌曲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将诗歌的音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独特感悟,多元解读

当前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而对于诗歌的解读,不再是以往的老师看教材,学生看老师。老师上课时所授的知识就是绝对正确的观念已成为过去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解读也是一样的,每一个学生从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基于此,每个人看诗歌的感悟也是不同的。鲁迅先生曾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谈道:“《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对于诗歌解读的多元化也是符合情理的。如: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上册,郑愁予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这首诗的主题理解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学解读为传统的思妇诗:思妇在三月中等谁,是我错误的马蹄声惊扰了她的等待,抑或是这个错误再次燃起了伊人的热情,伊人在等待他的归人,而骑着马达达而去的“我”这个过客又在等待着谁呢?这时谁是“我”的归人,而“我”又为谁而归?对于这些有趣的解释和想象留白是很有意思的。这样对诗歌的解读,显然比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有意思得多。并且在诗歌意境的感悟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进行对诗歌的再创造。“将诗歌进行到底”为一些看似不完美的诗歌续上一个美丽的结尾。

(三)唤起旧知,加深理解

解读诗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召唤结构”理论,来唤起学生的旧知,以旧知导新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授诗歌的内涵。作品内容上、形式上、意义上的未定性、空白点、空缺点和否定性构成了作品的多层面的开放性结构,即“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去补充、想象、创造作品的意义,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该诗中,“绿”字的妙用显得格外惹人眼球。“绿”本来是一种颜色,然而在这个地方变形容词为动词使用,诗人用它赋予了春风鲜活的生命。教师教学此诗时,应该激发学生发挥审美的想象力,召唤他们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意境。比如,把这个句子与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做对比,来咀嚼其中的韵味,这样还可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再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四句诗中涉及“人”、“夜”、“月”等事物,但是这些名词前没有加任何限定和修饰,加上这些词语的语义不太具体,造成了这首诗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意象和意境中都为学生留下了空白。教师可以利用诗歌意象的空白,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来探究诗歌意境。[2]

二、消极方面

(一)滥用多媒体,将愉快教学庸俗化

一方面,多媒体的使用确实让诗歌教学事半功倍、得心应手,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个度,过度的滥用多媒体就会引起不好的效果,使愉快的教学变得庸俗化。

多媒体的运用要选择时机。比如:在高中一年级上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中,有很多比较美好的意象值得大家一起去探讨。特别是品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样的句子,更是需要同学们尽情地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去体会当时毛泽东想要为我们所展示的情怀和气场。这个时候,教师如果为了使同学们获得视觉上的体验,用幻灯片展示出一只飞翔在蓝天中的老鹰和一只游荡在水中的鱼,就破坏了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形成定势,停留在老师所展示的图片上,从而忽略了想象所带来的美好。这样不切实际的多媒体运用展示非但没有发挥多媒体的功用,反而会让多媒体成为了诗歌教学课堂上的一大败笔。

多媒体播放的内容要选择好。好的诗歌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去理解。多媒体上放映的资料也需要教师去选择把关,不能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就一味地平铺给学生。比如在学习诗经中的《关雎》,有些教师在学生未学之时,就用多媒体播放《关雎》的网上恶搞版的flash。这样就完全让这首诗脱离了美感,让学生的审美点偏离了走向。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失败的。

(二)信马由缰地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将所谓的“自主学习”理解为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学习,也就是纵容学生的胡乱想法。认为只要是学生想到的,我们就应该鼓励支持。但是,学生真的都能“自学成材”了那教师还有何作用呢?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有些同学就孔雀为何东南飞不西北飞进行了解读,并且就这个问题还在课堂上发表了激烈的讨论。耗尽了一节课的时间也没有将其“为何东南飞”解释清楚,而教师居然还对这一行径做出了表扬,认为学生有想法、有创意、有口才。但是,这样的解读是毫无意义的,教师不能以引导者的身份正确地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过程,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除了鼓励诗歌的多元解读,更要让及时地把握住大局,能够在准确的环境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诗歌解读。教师应该用一根无形的绳牵制住学生的思维,当收则收,当放则放,这样才能确保诗歌解读不偏离主题。

(三)形式主义的合作与探究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法之外,还实行学生自主讨论,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通常做法是将整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让对诗歌的某一主题或是某一意象进行讨论,讨论之后小组派一名学生起来回答。看似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这一做法,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很是欠妥。首先,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没有一个严格的监测过程。很有可能是一个小组只有起身回答的那位同学会认真地面对老师的提问,并展开思考;其余的同学则是在“与人合作”中各干各事,或者无所事事,这样部分学生就是在浪费时间了。其次,教师在提问时也许只会说:“请同学们好好找找该诗的意象,并且看看这些意象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问题就太宽泛了,学生不能够从教师的问题当中找到细化成专一的思维进行思考,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导致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变得答非所问,让双方都觉得问题没有有效性。再次,真正的合作是要有合理组织的,谁做什么要有具体的安排和分工。如果是形式化的合作探究,整个团队就会一团糟,没有一个完整的主心骨。所以,在诗歌教学或鉴赏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探究,从而让整个诗歌教学流畅而有效。

(四)诗歌朗读指导的表面化

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和背诵是必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诗歌朗读的指导,许多教师只是流于表面。诗歌教学一开始先让学生齐读,齐读完了老师读,老师读了男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至于读了些什么,双方完全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真正的诗歌朗读指导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朗读时应注意诗歌的节奏感。如七言诗歌的诗句停顿和五言诗歌的诗句停顿,怎么停、停多久都是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揣摩的。二是朗读时应注意作者的感情趋势。今人读古人的诗歌往往只是差强人意,只有正确了解当时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人们才能更好地用声音来再现作者的昔日情感。比如陆游的《示儿》一诗是陆游留给其子的遗嘱,表达了他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所以,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出陆游对无法亲眼所见祖国统一的无奈和他对祖国统一必然实现的决心。读的过程中要读出作者的坚定。三是,朗读时要根据画面的情况时慢时快。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读到“一日还”时节奏应稍快,这样可以反映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回归的急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朗读这两句的时候,应读出作者当时的夸张和奇想,以及内心的流丽飘逸和随心所欲。

新课程实施之后,诗歌教学的状况较以往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传统诗歌教学可取之处,将最新的科技运用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客观地了解诗歌的自然美。

[1]陈西川.语文教改中的诗教[J].现代语文,2009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